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2005年10月~2009年5月,在达乌里寒鸦(Corvus dauurica)迁徙和越冬期间,针对其在北京麇鹿苑内的种群数量变化,成体、幼体组成比例的变化,以及在麋鹿苑集群停歇的原因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达乌里寒鸦每年10月中旬前后开始到糜鹿苑聚集活动,次年5月份以后,集群现象消失.持续活动时间为(166±11)d,10月底或11月初种群数量达最大,2008年10月下旬,最大数量一度达(6 500±300)只,4个迁徙越冬期的最大种群数量存在极显著差异(X_((3))~ 2=8 484.47,P<0.01=.Krushkalwallis H检验表明,4个迁徙越冬季的种群数量之间差异不显著(X_((3))~2=6.14,P=0.11>0.05).幼体的比例在秋季迁徙前期和春季迁徙后期相对较高,可达100%.观察表明,该鸟在麋鹿苑周边的垃圾场觅食后,选择在苑内饮水是其在麋鹿苑集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2.
山地次生林冬季鸟类集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玮  冯贺林 《动物学报》1993,39(4):385-391
通过山地次生林两冬季鸟类集群的研究表明,集群的鸟类主要是由大山雀、沼泽山雀和普通Shi组成;每群个体数为7.41-10.63只;据群的行为(单种群、多种集群和单独个体)分析,大多数种类是单独个体活动,冬季鸟类集群大小和组成有空间的变化。气候因子影响群的形成和行为。  相似文献   
123.
越冬期丹顶鹤集群行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当今世界野生丹顶鹤最大的集群越冬地,它每年10月中下旬陆续迁来越冬,翌年2月下旬陆续迁出,3月上中旬迁徙结束,越冬期4 ̄5个月。经观察研究,越冬项丹顶鹤集群行为主要有迁徙集群、夜栖集群、低气温集群和其它集群。气候条件与其密切相关,其它自然条件与环境因素也能对其产生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4.
集合点假说(Assembly-point hypothesis)认为动物局部地区聚群数量的增加有助于不同的繁殖地的个体聚集成群体,然后一起寻找食物斑块觅食,这种聚群有助于个体从集群觅食中获得利益。本文通过领燕■(Glareola pratincola)离开和回到繁殖地的先后顺序来验证以上假说。我们在29天的观察中,发现有4天该群中个体离开繁殖地的先后顺序不是随机分布的,尽管这种策略会随着环境条件而改变,但仍然表明领燕■的觅食群体在繁殖地就已经聚集形成了。食物资源(飞虫)的短暂性和波动性以及由繁殖地到觅食地的距离均与所验证的假说的假设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5.
匈牙利平原环境中狍的集群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2年 4月至 2 0 0 3年 4月利用直接观察法对匈牙利平原农田环境中狍的集群行为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平均群体数量在寒冷的秋冬季节较大 ,最大群体数量也具有类似的变动趋势 ,2 0 0 3年 2月最大群体有 92 - 94只 ,并保持集群长达 2 0d ,在冷季以大于 5只的群体所占百分比较高。 2 0 0 2年 4月和 2 0 0 3年 3月集群开始解散 ,雄性个体在 2 0 0 2年 6、 7月的交配期独居或保持家庭小群 ,雌性主要与幼体构成家庭群。生活在小片林地的群体数量小于农田群体 ,作者认为农田平原环境的开阔性结构和繁殖生理状态是导致狍群体较大和集群行为变化的近因  相似文献   
126.
藏原羚集群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2年10月至2003年12月,在可可西里对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的集群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将其集群划分为雌性群、雄性群、母仔群、雌雄混群和独羚5种类型.共统计藏原羚924群次,计3643只次.其中,雌性群525群次,占56.8%,为最多的集群类型;其余为独羚(26.1%)、雄性群(11.0%)、母仔群(3.0%)和雌雄混群(3.0%).不同大小集群的比例亦有极显著差异,其中2-10只的集群占70.0%,独羚占26.1%,其余为3.9%;最大集群为17只.另外,选择2-8只的集群的个体数占72.9%,选择8只以上集群的个体数为20.5%,独羚仅占6.6%,选择不同大小集群的个体数的差异也极为显著(P<0.001).除独羚外,其余4种集群类型的集群大小存在极显著差异.独羚作为一种特殊的集群类型,其雄性个体的比例占到68.1%,这说明雄性个体比雌性更容易形成独羚.总体而言,藏原羚的集群以雌性群为主,最适集群大小为2-8只.  相似文献   
127.
对茅口期Ting类动物群灭绝过程的分析揭示,若将Ting类物种按壳体大小分为两类,从动物群物种分异度,物种净增速率的变化来看,大个体(壳长>6mm)物种与小个体(壳长≤6mm)物种的灭绝过程并无明显的区别,根据壳壁等特征,茅口期Ting类可分为南京Ting类,希瓦格Ting类,费伯克Ting类和新希瓦格Ting类4个主要类群,各主要类群及其壳体大小不同的物种灭绝过程有明显的差异,在灭绝事件早期,各类群及其壳体大小不同的两类物种所受的影响有所不同,在早期的灭绝中,南京Ting类,新希瓦格Ting类,希瓦格Ting类中壳长>6mm和费伯克Ting类中壳长≤6mm 的物种显著减少,而希瓦格Ting类中壳长≤6mm以及费伯克Ting类中壳长>6mm的物种则未受明显的影响,在茅口期晚期,由于灭绝压力的增大,除南京Ting类外,所有类群及其物种无论个体大小均受到重创,导致Ting类动物群物种分异度陡然下降。研究结果证明,在灭绝强度较小时,Ting类动物的生物学特征,如壳体大小,壳壁特征对物种的存活率有一定影响,而在集群灭绝的高峰期间,这些特征则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8.
天山盘羊集群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除了孤盘羊外,盘羊集群可分为4类,即雌性群,雄性群、混合群和家庭群。雌性群和雄性群是盘羊的基本群。其余为季节性群。根据3-11月野外182群,2040只盘羊统计。盘羊全年群平均11.2(2-56)只,雌性群12.8(2-56)只,雄性群6.6(2-16)只和混合群18.1(6-43)只。同时对盘羊群体的季节性变动进行了研究。盘羊集群与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环境的水热分布和人类的竞争有关,因此不同地区  相似文献   
129.
布氏田鼠越冬集群贮草面积的两种估算方法比较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布氏田鼠 (Microtusbrandti)为内蒙古典型草原区的主要害鼠 ,具贮草越冬习性[2 ,5~ 7] 。因此 ,研究其越冬集群的贮草面积 ,对于分析该鼠的越冬生态特征以及定量衡量其危害程度 ,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两种估算布氏田鼠越冬集群贮草面积的方法 ,即黄蒿根计数法和跑道测量法 ,并对两种估算方法进行了比较。1 材料与方法本项研究是于 1 995年度在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阿其乌拉苏木 ( 1 1 6°2 5′N ,37°5 1′E)以及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 43°37′N ,1 1 6°4 1′E)进行的。1 0月中旬 ,在阿其…  相似文献   
130.
吴鹏举  张恩迪 《四川动物》2006,25(3):516-518
从2001年9月到2002年5月对西藏慈巴沟自然保护区羚牛集群行为进行了初步观察,发现在秋冬春三季羚牛的集群规模较小,公牛群相对较多,羚牛有明显的头牛现象和主动进攻行为。这些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