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西藏南部岗巴地区Cenomanian-Turonian界线附近发生过一次与大洋缺氧事件有关的集群灭绝事件。其后,随着海水中溶解氧含量的逐渐增加,海洋中微体古生物,尤其是有孔虫逐渐得到了恢复以至繁盛。从Turonian早期至Santonian晚期,有孔虫动物群的复苏过程经历了三个时期:残存期,复苏期及辐射期,其复苏的型式为渐变式复苏。  相似文献   
112.
四川石渠县夏季藏原羚的分布和栖息地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藏原羚 (Procaprapicticaudata)是青藏高原特有的有蹄类动物之一。在 2 0世纪 80年代以前 ,藏原羚的分布较广、数量较多 ,其游牧习性有利于草场植被的持续稳定 ,在青藏高原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生态地位 (Schaller,1998;尹秉高和刘务林 ,1993)。然而 ,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多直接导致其栖息地的退化 ,同时掠夺式的过度猎杀使这一重要物种的分布区正在不断缩小 ,数量也在急剧减少 (Schaller,1998;朴仁珠和刘务林 ,1993;刘永生 ,1988;毕俊怀和凤凌飞 ,1999) ,如在西藏 ,从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至 90年代中后期约十年的时间 ,藏原羚的…  相似文献   
113.
观察了2001~2004年冬季分布于历山保护区的勺鸡的集群行为行。野外共观察120次,见到勺鸡1034只,其中95.3%的个体营集群生活,环境的异质性和天敌的捕食压力可能是导致勺鸡等雉类冬季集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4.
牛背鹭(Bubulcus ibis)作为入侵物种由非洲向美洲的扩散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牛背鹭与其竞争物种之间的巢空间生态位分化动态尚不明确。为了解牛背鹭与其他混群繁殖鹭类的巢空间生态位分化动态,2012、2016和2021年春夏季,对中国云南大理古城繁殖鹭类的群落结构和巢空间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12和2016年中国云南大理古城繁殖鹭类群落的组成物种均为牛背鹭、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和白鹭(Egretta garzetta),其中夜鹭为优势鸟种;2021年繁殖群落增加了中白鹭(Ardea intermedia),且牛背鹭变为优势鸟种。从2016年到2021年群落巢密度增加,其中牛背鹭的巢密度明显增加,夜鹭和白鹭巢密度均减少。对比2016和2021年牛背鹭、夜鹭和白鹭3种鹭的巢空间生态位宽度数值的变化,发现牛背鹭利用的巢空间生态位更泛化,而夜鹭和白鹭更特化;巢空间生态位重叠值变化表明,2021年牛背鹭对夜鹭、白鹭的巢址竞争比2016年的更激烈,而且2021年牛背鹭与夜鹭之间的巢址竞争比牛背鹭与白鹭之间的更激烈。研究表明,在2012、2016和2021年,在大理古城鹭类繁殖地中,牛背鹭在与比自身个体大的夜鹭的竞争中胜出,群落优势鸟种由夜鹭变为牛背鹭,繁殖鹭类的群落结构和生态位分化均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5.
记述了浙江长兴县煤山剖面、江西修水县四都乡东岭剖面和信丰县铁石口镇铁石口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层上下的辐鳍鱼类6个类别的微体化石,包含2新属2新种,它们是:赵氏浙江鱼(Zhejiangichthys zhaoi gen.et sp.nov.)和小齿葆青鱼(Baoqingichthys microdontus gen.et sp.nov.)。这是包括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在内的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上下辐鳍鱼类微体化石序列的首次报道。在总结煤山剖面已记述的鱼类大化石和微体化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长兴煤山剖面二叠纪末鱼类的集群绝灭。绝灭发生得很晚,持续的时间很短,规模也很大,绝灭率高达93%。讨论了华南二叠/三叠系之交大绝灭后鱼类的复苏和辐射,认为鱼类和牙形类一样都是大绝灭后在三叠纪最早复苏的类别,最早复苏的鱼类为裂齿鱼类;鱼类从绝灭期到辐射期仅用了1.3 Ma到4 Ma,从地质时间考虑,大绝灭后鱼类的复苏和辐射是相当快的。华南早三叠世以裂齿鱼类的张氏鱼(Zhangina)和软骨鱼类的弓鲛(Hybodus)为代表的组合替代了晚二叠世以古鳕类的中华扁体鱼(sinoplatysomys)和软骨鱼类的中华尖齿鲨(Sinacrodus)为代表的组合。华南晚二叠世海相地层产出的辐鳍鱼类和软骨鱼类的一些土著属与产于特提斯区三叠纪的一些属非常相近,表明华南下扬子区很可能是后来繁盛于特提斯区的三叠纪鱼类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116.
吼叫是扬子鳄(Alligatorsinensis)经常发生的行为之一,而目前有关吼叫行为生物学意义的资料还很缺乏。本文通过对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繁殖区内扬子鳄吼叫行为的监测和观察发现,5-10月,扬子鳄常在水池边形成合唱吼叫(即两条以上鳄在同一时间段内一起吼叫);并且在交配期(6月份)吼叫声会引起四处分散栖息的个体向同一水体聚集,与非交配期相比具有明显的集群作用;交配期合唱吼叫具有6∶00-7∶00和11∶00-12∶00两个明显的高峰时间段,与其随后的交配高峰(夜间12∶00左右)都相差12h以上。分析表明,扬子鳄在交配期形成合唱吼叫的主要作用可能在于召集其它个体(包括雌性和雄性)形成集群,为集群后的水中寻找配偶和多次交配做准备.  相似文献   
117.
城镇化建设是实现现代化和协调城乡区域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城镇化的质量显示出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衡量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8.
为了探究繁殖期四川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tibetana的集群特征,于2012年7月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羚牛集群类型与海拔分布的研究。在唐家河的8条监测样线(总长度约68.2 km)上记录到39群469头次,其中完整辨别群结构的有36群448头次。群体可定义为独牛、家群、混合群、社群和公牛群,研究期间大部分集群(83.33%)的个体数≤20。除独牛和公牛群外,群体平均大小为(14.70±2.63)头,各类型集群大小差异显著(F2,27=8.463,P=0.001)。独牛、家群、混合群和社群的记录海拔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F3,31=11.8488,P<0.001),除公牛群外羚牛集群的平均海拔为(2015.37±89.74)m。羚牛集群记录的海拔与集群大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y=29.76x+1465,R2=0.802,P<0.001)。研究认为,繁殖期集群类型的变化与繁殖活动密切相关,聚集群和独牛是繁殖期雄性成体不同繁殖策略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9.
为解盐城灰鹤(Grus grus)的越冬种群动态及行为特征,在盐城保护区设置两条样线,自2008年12月始,连续5个冬季每月一次作种群监测,并观察灰鹤家族群的越冬行为。结果显示,近5年来,盐城越冬灰鹤种群(303~707只)较为稳定,沿海开发对其种群似乎并无负面影响,这可能与灰鹤的食性及生境偏好有关。年龄对灰鹤越冬行为影响显著,幼鹤相较成鹤将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采食,而用于警戒的时间较少,这与幼鹤所处的生长及学习阶段有关。家族群大小对灰鹤的采食、警戒及群体警戒效率等均无显著影响,说明对于灰鹤而言,两只幼鹤并未显著增加其在警戒行为上的投入。  相似文献   
120.
为了探讨鱼类个性特征(勇敢性和社会性)对集群行为的影响及其与食物占有能力之间的关联, 实验选取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为实验对象, 分别测定其勇敢性、社会性和单尾饲养条件下的食物占有能力(摄食率)和生长、集群时每尾鱼个体运动特征及其食物占有能力(摄食率)。研究发现: (1)中华倒刺鲃的勇敢性和社会性具有较好的重复性, 且两者呈显著负相关, 但均与食物占有能力无关联; (2)社会性高的个体集群时运动时间比和速度同步性较低。(3)集群时较为活跃且距离鱼群质心距离较远的个体往往具有较高的食物占有能力。研究表明: (1)中华倒刺鲃的社会性在集群运动时能够很好的保留, 且个性差异会对集群运动特征产生重要影响。(2)在集群行为中, 群体成员运动特征的异质性会导致其食物占有能力出现差异, 这进一步表明个性分化对鱼类的集群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