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震旦鸦雀种群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世全 《动物学研究》1988,9(3):217-224
震旦鸦雀是一种小型濒危鸟类,在IUCN和ICBP出版的红皮书中,共同认定为Ⅰ(Indeterminate)级。本文是作者于1985~1986年期间,对种群生态进行研究的首次报道。该鸟栖息于上海沿海芦苇滩中。种群密度1.21±0.57对/公顷。文中还论述数量变动和种群活动的变化规律。在奉贤沿海估计有290~387对。在越冬期中,剥取芦鞘内的寄生虫等为食。由于围垦不断发展,栖息地日益缩小,因此在生存上受到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2.
2005年11月至2006年3月,在四川省石棉县栗子坪省级自然保护区对低海拔区域(海拔18002400 m)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雌鸟和亚成体冬季集群行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红腹角雉的雌鸟和亚成体以单独活动的个体居多,占44.4%,其它依次为3只群、2只群和4只群。群体的规模较小,最大群体为4只。在集群类型上,家族群可能是主要集群类型,但还有待验证。红腹角雉雌鸟和亚成体集群的个体和单独活动个体在取食行为的时间分配上有显著差异,集群的个体用于取食的时间比例要高于单独活动的个体。在警戒、休息和移动行为时间分配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单独活动个体用于警戒的时间比例要高于集群的个体。本研究的结果验证了动物集群的反捕食假说,集群活动的个体有更多的取食时间。  相似文献   
3.
2005年9月15日—30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的典型草原上研究了狭颅田鼠(Microtus gregalis)冬季集群与来自艾虎(Mustela eversmanni)的捕食风险。采用鼠洞口数量作为狭颅田鼠集群大小的指标,分析了艾虎对不同大小狭颅田鼠集群的捕食优先选择偏好。对实验样地内狭颅田鼠的洞群洞口数进行了调查统计(样地内总共涉及102个狭颅田鼠有效洞群),并计数此期间的艾虎粪便堆数以及攻击掘开狭颅田鼠洞群的情况。运用非参数的Mann-Whitney U检验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从艾虎遗留的粪便痕迹来看,没有被艾虎访问过的田鼠洞群与被艾虎访问过的洞群之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另外,从狭颅田鼠洞口被艾虎掘开的痕迹来分析,没有被艾虎挖掘的洞群与被艾虎挖掘的洞群之间的差异也达到极显著的水平;另外,随着田鼠洞群洞口数量的增加,出现艾虎粪便和掘洞的频次和概率就越高。表明艾虎对狭颅田鼠集群洞口数的选择差异性非常显著,明显倾向于选择在洞口数量多的狭颅田鼠洞群停留,同时也更倾向于掘开洞口数量较高的狭颅田鼠洞群作为捕食对象。  相似文献   
4.
徐星  王原 《化石》1998,(2):14-15
漫谈集群绝灭(上)——什么是集群绝灭徐星王原邵颖编译在地球的历史进程中,发生过多次的生物集群绝灭事件。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次是发生在白垩纪末期的恐龙大绝灭事件(见图一)。这些绝灭事件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因为这不仅关系到生物演化的进程,也涉及到我们...  相似文献   
5.
矗立在柏林市中心施普雷河岸的德国国会大厦完全依靠生物能源运行。它的电力和热能由地下室的生物燃料发电机提供,过剩的热量随后被储存在巨大的地下管道中用于冬季供大厦取暖,而室外的冷量又被贮存回地下用于夏季给建筑物送凉。  相似文献   
6.
Marco FAVERO 《动物学报》2007,53(3):425-430
1997年12月至1998年2月,我们对南极半岛席尔瓦角善于飞翔海鸟与企鹅的取食关联性进行了研究,同时调查了取食集团中主要鸟种的食性.发现每个取食集团中有35.6-37.0只善于飞翔的海鸟,其中几乎都有纹颊企鹅群 (Pygoscelis antarctica),黑背鸥(Larus dominicanus)、灰贼鸥(Catharacta maccormicki)、花斑鹱(Daption capensis)和巨鹱(Macronectes giganteus)是各集团中最常见的鸟类.各取样单元内有相关性的种数随季节变化而减少,一些种类的减少与特定的物候期有关.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是绝大部分飞翔海鸟的主要食物,研究发现黑背鸥与纹颊企鹅所捕食的南极磷虾的大小最为接近.飞翔海鸟的觅食行为表明:在海面上短时停留的飞翔海鸟也能够成功捕捉到磷虾,这可能与磷虾躲避企鹅的捕食有关[动物学报 53(3):425-430,2007].  相似文献   
7.
生物组织光散射等效颗粒模型及Mie相函数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生物组织的散射特性,将其从散射效果上等效为离散的球形散射体的集合,结合经典的Mie散射理论对生物组织散射相函数进行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Mie散射相函数能够描述生物组织后向(大角度)散射光强振荡特性与等效粒径的对应关系,可为基于后向散射光的无创伤或微创伤诊疗提供理论依据;Mie散射相函数能够解释生物组织散射光空间分布与波长的相关性,为医学诊疗上入射光波长选择提供参考;合理选择集群散射体粒度分布参数,可实现对复杂生物组织散射相函数的精确描述。  相似文献   
8.
塔城盆地大鸨迁徙前期种群分布与集群大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10月采用样线法调查了塔城地区大鸨指名亚种Otis tarda tarda迁徙前期种群分布与集群特征。调查面积约2000 km2。调查期间共记录大鸨54群374只,主要分布于阿不都拉乡、恰夏乡和168团3个区域。受食物可利用度影响,迁徙前期塔城大鸨主要在冬小麦和春小麦留茬地中采食。不同分布区域和栖息地类型没有影响大鸨的平均集群大小。农田生态系统食物资源分布均匀,导致迁徙前期大鸨多集小群,偶集大群,以避免集大群而带来的资源竞争。  相似文献   
9.
某些物种的蚜虫中,雌性个体成熟较晚,可以认为是雄性个体的“侄女”。当冬季即将来临,剩余时间就不能满足发育需求时,发育延迟了,发育延迟应当也终止了雌性功能上的投资。然而,最近的证明表明,雌性功能的投资并不停止。这种未预料到的发现可能归因于一种进化限制因素,归因于雄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对配偶的竞争,或归因于不能预测导致随机非遗传多型性的最后期限。本文讨论了这三种可能性,最后一种可能性由于暂时性地解释了雌性功能中的连续投资而是一种可取的解释。尽管延缓发育和开始繁殖的最后期限常见于那些生活在严寒地区的、雌性发育迟缓的蚜虫,本文的观点也适合于一个性别成熟较晚的、具有繁殖最后期限的任何一个蚜虫物种。  相似文献   
10.
以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选育的单显性核不育油菜分离群体为材料,利用集群分离法(BSA)对该油菜单显性核不育基因进行了RAPD分析。在随机选取的300个10碱基随机引物中,引物S243(5′CTATGCCGAC3′)在可育集团与不育集团间扩增出特异而可重复的1.5kb的多态性片段OPU-031500,而在细胞质雄性不育和其它核不育类型油菜中均未扩增出上述特异性片段,从而确证此RAPD标记OPU-031500。片段是与甘蓝型油菜单显性核不育基因连锁的。将该多态性片段克隆并测序,发现其序列与拟南芥的一段DNA序列高度同源。根据同源序列及测序结果设计两对特异引物(P1/P2和P3/P4),引物P3/P4在可育系中可扩增到约1.5kb的单一特异片断,而在不育系中无带,从而将RAPD标记转化为稳定可靠的SCAR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