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21篇 |
免费 | 492篇 |
国内免费 | 2700篇 |
专业分类
70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3篇 |
2023年 | 133篇 |
2022年 | 185篇 |
2021年 | 172篇 |
2020年 | 183篇 |
2019年 | 149篇 |
2018年 | 141篇 |
2017年 | 157篇 |
2016年 | 177篇 |
2015年 | 196篇 |
2014年 | 306篇 |
2013年 | 235篇 |
2012年 | 276篇 |
2011年 | 304篇 |
2010年 | 245篇 |
2009年 | 261篇 |
2008年 | 437篇 |
2007年 | 302篇 |
2006年 | 249篇 |
2005年 | 273篇 |
2004年 | 259篇 |
2003年 | 226篇 |
2002年 | 262篇 |
2001年 | 244篇 |
2000年 | 200篇 |
1999年 | 161篇 |
1998年 | 140篇 |
1997年 | 157篇 |
1996年 | 148篇 |
1995年 | 133篇 |
1994年 | 140篇 |
1993年 | 96篇 |
1992年 | 102篇 |
1991年 | 91篇 |
1990年 | 78篇 |
1989年 | 53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3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195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51.
三江平原不同群落小叶章种群生物量及氮、磷营养结构动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三江平原典型草甸和沼泽化草甸两个群落的优势植物小叶章的生物量、结构动态、不同生长阶段各器官的氮、磷含量和储量动态以及氮、磷养分限制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各器官生物量差异显著,但均符合模式Y=A+B1t+B2t2+B3t3;二者地上各器官生物量均为单峰型,且峰值出现的时间相差15 d左右;F/C 均小于1且前者明显大于后者;二者地上各器官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在生长季均单调下降,且叶>叶鞘>茎,根中全氮变化基本一致,但全磷变化差别很大;二者各器官“三氮”含量特别是NH4+-N和NO3--N含量变化较大,且NH4+-N/NO3--N>1;根是二者氮、磷的重要储库,而茎、叶和叶鞘的氮、磷储量波动较大;两种小叶章的氮/磷<14,表明氮是影响二者生长的限制性养分,但其对于前者的限制性程度要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52.
铅胁迫对黄瓜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及同工酶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采用水培法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研究铅胁迫对黄瓜幼苗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同工酶的影响.结果表明,铅胁迫下黄瓜幼苗地上部POD活性除第5天外均随铅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OD同工酶谱带和表达量减少.在0~500 mg·L-1铅浓度范围内,SOD活性随铅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第7天达到最大值后急剧下降,低于同期对照值,900 mg·L-1铅处理SOD活性随时间的延长逐步降低,SOD酶谱带和表达量与铅浓度呈负相关.CAT酶谱带无明显变化,而表达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3.
利用DGGE评价不同培养基回收番茄根际细菌类群的能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营养肉汤、YG、根系分泌物、土壤浸渍液4种培养基从番茄根际分离培养细菌,并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对4种培养基回收番茄根际细菌种群的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和培养温度,回收到的细菌种群有一定差异;低营养浓度的YG培养基在较低的培养温度20℃下进行较长时间的培养,比高营养浓度营养肉汤培养基产生更多、更具代表性的细菌;以根系分泌物为基础的培养基从番茄根际回收到的优势菌群最多。该研究初步建立了用DGGE技术对不同培养基回收分离细菌种群能力进行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54.
55.
克隆植物根茎具有营养繁殖和扩展种群的功能,也是芽和分株生理整合的通道。根茎构件具有出生、死亡及年龄等种群统计特征,不同龄级根茎的季节动态可以反映根茎的存活和衰老过程。采用单位土体挖掘取样,对扎龙湿地4个生境芦苇种群根茎构件进行野外调查,比较不同龄级根茎长度、生物量和干物质贮量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7—10月份,1a根茎长度、生物量和干物质贮量均呈指数函数增加,在生长季中后期有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生长和物质积累时期。6—10月份,2a、3a根茎长度呈线性函数增加,4—6a根茎长度呈线性函数减少;2—4a根茎生物量和2—5a根茎干物质贮量呈二次函数先减少后增加,5a、6a根茎生物量和6a根茎干物质贮量呈幂函数减少。整个生长期内,根茎长度和根茎生物量均以3a最大,根茎长度以最高的6a最小,根茎生物量以最低的1a最小;根茎干物质储量以5a最大,以最低的1a最小。4个生境芦苇种群根茎长度、生物量和干物质贮量在龄级间的差异及差异序位稳定,在新根茎的产生、老根茎的存活以及根茎寿命与养分消耗和储藏上均具有稳定的生物学特性,不同龄级根茎在种群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种群的贡献不同。 相似文献
56.
甘南高山林线岷江冷杉—杜鹃种群结构与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山林线是一种典型的生态交错带,是对气候反映最敏感的地区之一。甘肃南部高山林线区域主要以原始岷江冷杉种群和杜鹃种群为优势种,通过对岷江冷杉和杜鹃种群建立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描述其结构特征,利用种群数量动态预测时间序列分析定量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结果显示:(1)岷江冷杉种群幼苗比较丰富,能很好的维持种群个体的自疏死亡,存活曲线呈Deevey-Ⅲ型;杜鹃种群幼苗缺乏,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Ⅰ型;死亡曲线和危险率曲线都随着龄级的增加而增加,杜鹃种群的死亡率在各个龄级一直大于岷江冷杉种群,危险率在Ⅱ龄级以后杜鹃种群也始终大于岷江冷杉种群。(2)岷江冷杉种群结构动态变化指数Vpi大于修正后的种群结构动态变化指数V′pi且大于0,而杜鹃种群结构动态变化指数Vpi小于修正后的种群结构动态变化指数V′pi且小于0,则岷江冷杉种群属于增长型,杜鹃种群属于衰退型,岷江冷杉、杜鹃随机干扰极大值分别为0.027、0.011,说明二者对外界干扰均比较敏感。(3)杜鹃种群时间序列预测为前期幼苗比较缺乏,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动态特征,而岷江冷杉种群表现出各龄级时间变化较小,幼苗个体数较多,种群为稳定增长型,岷江冷杉更能适应甘肃南部高山林线区域当前环境。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基于奥马哈理论的护理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症状控制、细菌感染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34例COP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n=69)与对照组(n=65),对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肺功能、症状控制情况、细菌感染率、睡眠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情况优于入院时(P0.05)。两组患者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褥疮创面感染和口腔感染。观察组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PSQI量表评分和CAT评分均低于入院前,且观察组患者总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基于奥马哈理论的护理模式下,COPD患者的肺功能得到加强,继发感染的发生减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58.
对缙云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种群生殖器官的生物量配置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从蕾期、花期到果熟期,马尾松种群生殖器官的生物量配置逐渐增加,但不同演替阶段的生殖配置格局各异。马尾松纯林各生殖阶段的生殖配置分别为1.31%,7.61%,23.25%;针阔混交林各生殖阶段的生殖配置分别为0.6%,3.29%,15.14%;林缘旷地各生殖阶段的生殖配置分别为0.76%,3.78%,18.44%。一年中缙云山马尾松种群的生殖配置动态变化呈现低一渐高一高一低的规律性。缙云山马尾松种群的生殖年龄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即幼龄生殖期、过渡生殖期、稳定生殖期和衰退生殖期。种群密度和群落透光度与其生殖配置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9.
《昆虫知识》2015,(4)
【目的】湖北省是我国水稻的主产区之一,位居稻飞虱发生的北界,也是回迁时的起始站,是整个迁飞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明确这里稻飞虱的发生消长和迁飞动态,可为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NOAA的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和气象制图工具Gr ADS分析总结湖北稻区2000—2013年间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WBPH)的发生情况和中小尺度虫源地分布及迁出降落区的分布,并分析白背飞虱迁飞降落的气象条件。【结论】(1)白背飞虱发生程度较重的年份,其上灯虫量较高且始见期也相对提前,可作为大发生预测的有效指标。(2)湖北地区白背飞虱虫源地大部分分布在湖南、贵州、重庆,也有部分白背飞虱来自于广西地区。(3)秋季大部分白背飞虱借助东北气流回迁至湖南、重庆和贵州,在气流比较强盛之时,湖北稻区的飞虱可以直接到达广西稻区和云南稻区,甚至可以直接降落至越南北部。(4)低空急流有利于白背飞虱的远距离飞行,风切变、气旋、降雨此类气象条件极易造成白背飞虱的集中降落。 相似文献
60.
本文研究了浙江省松阳县关山源地区黄山松种群的密度与生物量动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黄山松是该地区森林演替中的先锋种群之一。在演替过程中,黄山松种群的动态可分成三个阶段。大约在黄山松种群入侵次生裸地的最初10年期间,种群的密度和生物量迅速增长(阶段Ⅰ)。此后,种群密度达到饱和,由于自疏作用出现以及其他阔叶树种的入侵,种群密度开始急剧下降,个体平均重量和种群生物量迅速增长(阶段Ⅱ),–3/2自疏定律适用于种群动态的此阶段。随着阔叶树种进入林冠层,虽然个体平均重量仍缓慢增长,黄山松种群的密度和种群生物量逐渐下降直至退出群落(阶段Ⅲ)。但在一些特殊生境中(如裸岩陡坡或山脊),黄山松种群可形成稳定的地形顶极群落,其种群密度、个体平均重量和种群生物量可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