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7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6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91.
斜纹夜蛾在风洞中对性信息素的行为反应及田间诱捕试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孙凡  杜家纬  陈庭华 《昆虫学报》2003,46(1):126-130
雌蛾腺体内含量最高的组份9,11-14∶Ac(A)在风洞中能引起雄蛾从搜索气迹、定向飞行到撒开味刷企图交尾连续的行为反应,而雌蛾腺体内其它组份单独使用时均不能引起雄蛾上述行为反应。一定量的Z9,E12-14∶Ac(B)对A的活性有增效作用,诱芯中B数量过多,不但失去对A的活性增效作用,还对雄蛾接近诱芯和企图交尾有强烈的抑制作用。9-14∶Ac(C)与11-14∶Ac (D)对雄蛾的定向行为无影响,诱芯中含有50%的C时,反而对雄蛾接近诱芯和企图交尾有抑制作用。A与B在滤纸诱芯中的含量比例与诱芯释放的挥发物比例明显不同,从9∶1(A∶B)诱芯释放的挥发物比例更接近于雌蛾腺体内的天然比例。田间诱捕试验中两组份诱芯的诱捕量随两组份比例不同而变化, 9∶1(A∶B)诱芯的诱捕量最大,1∶1(A∶B)诱芯的诱捕量低于单一的A组份诱芯。  相似文献   
692.
啮齿动物的嗅觉通讯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通过对近40 年来啮齿动物嗅觉通讯的研究综述, 主要介绍嗅觉信号的来源、组成及其对啮齿动物行为生理所产生的作用。啮齿动物嗅觉通讯的信号来源主要是粪便、尿液和特化皮肤腺等, 对这些化学信号的成分分析主要集中在各种信息素(Pheromone) 的结构、来源及其引起的行为反应。目前, 在对啮齿动物嗅觉通讯神经通路的研究中, 对主嗅觉系统和犁鼻器系统在动物嗅觉通讯中的作用仍将是人们研究的重点; 而通过信息素作用所产生的各种行为反应的神经内分泌机制也是动物嗅觉通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气味信号对动物行为和生理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 将有助于揭示啮齿动物嗅觉通讯在其社会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93.
用统计的方法,对以一个商品猪群为参考家系,采用163个微卫星标记和3个I-型分子标记(RYR1、PRKAG3、PIT1)构建的猪常染色体雌、雄连锁图谱的长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常染色体的雌性连锁图谱的总长度为2625.9 cM,雄性连锁图谱的总长度为2259.7 cM,二者比率为1.16 :1;除了1号和14号染色体以外,其余染色体的雌性连锁图谱的长度均比雄性连锁图谱长。1、3、5、6、7、8、10、11、12、13、14、16、17、18号染色体的雌雄连锁图谱的长度差异极显著(P<0.01);9号染色体的雌雄连锁图谱的长度差异为显著(P<0.05);2、4、12、15号染色体的雌雄图谱的长度差异不显著。 Abstract: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ength of female- and male-linkage map, which was created with a reference pedigree based on a commercial porcine population and using 163 microsatellite markers as well as 3 type-I markers (RYR1, PRKAG3, PIT1), was statistic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length of female linkage map of autosomes is 2625.9 cM and the total length of the male linkage map is 2259.7 cM; the ratio between the total length of the female- and male-linkage maps is 1.16 :1; except for the chromosomes 1 and 14, the female linkage maps of the other chromosomes are longer than the male linkage map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ength of female- and male-linkage maps of chromosomes 1, 3, 5, 6, 7, 8, 10, 11, 12, 13, 14, 16, 17 and 18 is very significant (P<0.01) and the difference of chromosome 9 is significant (P<0.05);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ce on chromosomes 2, 4, 12 and 15.  相似文献   
694.
小木蠹蛾性行为和性信息素产生与释放的时辰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金桐  孟宪佐 《昆虫学报》2001,44(4):428-432
观察了小木蠹蛾Holcocerus insularis的性行为反应,并采用腺体提取、空气收集 、触角电位和田间试验等方法对雌蛾产生和释放性信息素的时辰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该虫羽化24 h后性成熟,婚飞和交配活动主要在1:00~4:00,交配历时15~45 min;(2) 大部分雌蛾一生交配1~3次,雄蛾多数一生只交配1次,雌雄比为1∶0.89; (3) 雌蛾腺体提取物中性信息素含量同蛾龄有关,2日龄雌蛾腺体性信息素含量最高;(4) 雌蛾腺体中性信息素含量在1:00时最高,而性信息素释放高峰在2:30。  相似文献   
695.
海南(开鸟)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启平  周放  袁志刚 《四川动物》2004,23(4):355-357,F003
通过染色体研究方法,首次报道了海南鳽的核型,其二倍体染色体数日为58,属异型性核型,雌性为58,ZW,雄性为58,ZZ。核型对比分析表明,海南鳽是一种较为特化的鸟类。  相似文献   
696.
Cln3是酿酒酵母G1期周期蛋白中的一种,为了研究Cln3在细胞周期与形态发生中的作用,我们构建了酿酒酵母CLN3基因的缺失株,并对其表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cln3缺失株对α信息素的敏感性增强,α信息素诱导的细胞周期停滞现象明显大于野生型菌株,这种增强作用不受Sgvl因子的影响。同时,与野生菌相比cln3缺失株的细胞形态也有明显变化,双倍体cln3缺失株细胞的顶端生长能力增强而单倍体细胞的侵入生长能力则受到抑制。结果表明,与酿酒酵母的另外两个G1期周期蛋白Clnl、Cln2不同,Cln3在形态发生中有其独特的功能与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697.
边疆晖  吴雁  刘季科 《动物学报》2004,50(4):675-680
母体应激效应是母体在妊娠期经历的环境变化对子代发育、繁殖及存活等特征的影响(MousseauandFox ,1 998;Bernado ,1 996 )。该效应不仅能使子代生活史特征产生迟滞性效应(Beckermanetal.,2 0 0 2 ) ,而且在密度制约过程中,导致对种群的迟滞性密度制约(Delayeddensitydependenc  相似文献   
698.
四川省石渠县藏原羚秋季取食行为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20 0 3年 8~ 10月 ,用固定观察和扫描取样法对四川石渠县藏原羚 (Procaprapicticaudata)的取食行为进行了研究。设置 4 0个 2 0m× 2 0m的样地 ,测量藏原羚的 13个取食生境因子。利用单个样本的Kolmogorov Smirnovtest检验 ,呈正态分布的用参数检验 ,否则用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 :(1)藏原羚主要以集群的形式取食 ,集群大小为 6 8头 (n =4 9) ,最大群为 34头 ;雄性群具有小集群的倾向 (即除存在独雄外 ,2~ 3头一群的群体数占 33 33% ,n =9) ,母子群也以小集群为主 ,两母子为一群的集群占 5 3% (n =15 ) ,但是没有发现<4头的雌性群。 (2 )藏原羚的取食时间以晨昏为主 ,取食高峰在早晨 (8:0 0~ 9:0 0 )和傍晚 (17:0 0~ 18:0 0 ) ,两者各占该时间段全部活动的 5 4 %以上。 (3)藏原羚更喜欢选择蒿草属、火绒草属和棘豆属中数种营养高的植物为食 ,比例高达 80 %以上。 (4) 13个生境因子的聚类和主成分分析表明 :前 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 71% ,能够反映藏原羚主要的取食生境特征 ;影响藏原羚取食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分为植物营养度 (特定的植被类型和中等的植被高度 )、干扰度 (隐蔽条件好、人为和动物干扰小 )、水源 (离水源较近和避风性良好 )3个方面。  相似文献   
699.
王香萍  张钟宁 《昆虫知识》2004,41(4):295-298
对鳞翅目昆虫延迟交配对昆虫生殖力、卵孵化率、交配成功率、成虫寿命等进行了总结。雌虫延迟交配降低雌虫的生殖力、卵的孵化率及与雄虫成功交配率,但可以延长雌虫寿命。雄虫延迟交配降低雌虫的生殖力、卵的孵化率、产卵时间,雄虫的精子质量下降但寿命有所增加。已发现延迟交配在迷向法中控制害虫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进一步认识迷向法中不同作用机理以及延迟交配在迷向法防治害虫中的潜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00.
性信息素水盆诱捕器和黑光灯诱捕棉铃虫成虫数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铃虫 (Helicoverpaarmigera(H櫣bner) )已成为我国头号害虫 ,1 992年在华北棉区暴发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1 0 0亿元 ,此后种群水平居高不下 ,严重威胁我国棉花的正常生产。为避免大面积防治失效 ,标准化测报是重要前提[1 ,2 ] 。根据目前我国棉铃虫测报标准化方法 ,黑光灯 ( 2 0W)诱蛾是成虫种群动态监测的主要手段 ,对越冬代更是唯一手段[3] 。然而 ,近年报道黑光灯在气温低时诱效低 ,前期诱蛾少 ,对防治指导性差[4] ,而全季性信息素(性诱剂 )水盆诱捕器的诱蛾效率均高于黑光灯[5] 。为进一步明确性信息素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