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7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6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91.
Cln3是酿酒酵母G1期周期蛋白中的一种,为了研究Cln3在细胞周期与形态发生中的作用,我们构建了酿酒酵母CLN3基因的缺失株,并对其表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cln3缺失株对α信息素的敏感性增强,α信息素诱导的细胞周期停滞现象明显大于野生型菌株,这种增强作用不受Sgvl因子的影响。同时,与野生菌相比cln3缺失株的细胞形态也有明显变化,双倍体cln3缺失株细胞的顶端生长能力增强而单倍体细胞的侵入生长能力则受到抑制。结果表明,与酿酒酵母的另外两个G1期周期蛋白Clnl、Cln2不同,Cln3在形态发生中有其独特的功能与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692.
四川省石渠县藏原羚秋季取食行为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20 0 3年 8~ 10月 ,用固定观察和扫描取样法对四川石渠县藏原羚 (Procaprapicticaudata)的取食行为进行了研究。设置 4 0个 2 0m× 2 0m的样地 ,测量藏原羚的 13个取食生境因子。利用单个样本的Kolmogorov Smirnovtest检验 ,呈正态分布的用参数检验 ,否则用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 :(1)藏原羚主要以集群的形式取食 ,集群大小为 6 8头 (n =4 9) ,最大群为 34头 ;雄性群具有小集群的倾向 (即除存在独雄外 ,2~ 3头一群的群体数占 33 33% ,n =9) ,母子群也以小集群为主 ,两母子为一群的集群占 5 3% (n =15 ) ,但是没有发现<4头的雌性群。 (2 )藏原羚的取食时间以晨昏为主 ,取食高峰在早晨 (8:0 0~ 9:0 0 )和傍晚 (17:0 0~ 18:0 0 ) ,两者各占该时间段全部活动的 5 4 %以上。 (3)藏原羚更喜欢选择蒿草属、火绒草属和棘豆属中数种营养高的植物为食 ,比例高达 80 %以上。 (4) 13个生境因子的聚类和主成分分析表明 :前 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 71% ,能够反映藏原羚主要的取食生境特征 ;影响藏原羚取食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分为植物营养度 (特定的植被类型和中等的植被高度 )、干扰度 (隐蔽条件好、人为和动物干扰小 )、水源 (离水源较近和避风性良好 )3个方面。  相似文献   
693.
开花时间决定了植物雌雄功能的交配机会, 最终影响繁殖成功。交配环境假说认为雌雄异熟植物开花时间的差异能引起植物表型性别的变异, 改变种群内的交配环境, 影响植物对雌雄功能的最佳性分配。为了研究开花时间对雌雄异熟植物的雌雄性别时期及表型性别的影响, 本文以毛茛科雄性先熟植物露蕊乌头(Aconitum gymnandrum)为实验材料, 记录了雄性和雌性功能期, 分析了植株开花时间、花的雌雄功能期和表型性别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植物同一花序内, 较晚开放的花有更长的雄性期和更短的雌性期, 性分配在时间上偏雄。雌雄功能期在时间上的相对分配随植物开花时间的变化表现出相似的趋势: 较晚开的花或较晚开花的个体, 花的雄性功能期相对于雌性功能期更长, 在时间上更偏向雄性功能。而且, 开花时间的差异影响种群内花的性比和植物个体的表型性别动态。随着开花时间由早到晚的变化, 种群内早期以雄花为主,末期以雌花为主, 种群内性别环境由偏雄向偏雌变化, 因此植株个体的平均表型性别则从偏雌转向偏雄。本文结果支持交配环境假说, 雄性先熟的露蕊乌头开花早期, 种群内花的性别比偏雄, 种群表型性别环境偏雄, 因而植物个体平均表型性别偏雌, 性别分配(即时间分配)偏向雌性功能, 而晚开花个体的平均性别偏雄, 更偏向雄性功能的分配。  相似文献   
694.
郭媛  刘耀明  邵有全 《昆虫学报》2012,55(11):1322-1330
为了研究密林熊蜂Bombus patagiatus Nylander雄蜂出房后生殖系统发育变化过程, 本研究首次对密林熊蜂雄性成蜂(1-15日龄)生殖系统的精液量、 精子数、 性腺大小、 储精囊大小等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 雄性成蜂在1日龄时精液量最大, 达到5.95±0.39 μL; 镜检精子数在2日龄最多; 而精液中活动精子数出现波浪式的循环趋势, 9日龄达到最大值, 为25.93±1.06个; 精液中精子总数在9日龄达到最大值, 为160.67±17.11万个; 活动精子百分比以8、 9日龄最高, 分别达到86.38%±2.02%及86.45%±2.50%; 性腺长度在1日龄时最小, 为1 522.01±37.93 μm; 储精囊的中部宽度在7日龄最宽, 达86.38±2.96 μm, 但与9日龄相比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 8-9日龄雄性成蜂个体各指标较为稳定, 该日龄即为雄性成蜂性成熟且可以交配的时期。本研究结果为密林熊蜂人工繁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95.
茶尺蠖绒茧蜂对茶梢挥发物的EAG和行为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毅  韩宝瑜  唐茜  徐欢  汪云刚 《昆虫学报》2009,52(11):1191-1198
为筛选有效诱集茶尺蠖绒茧蜂Apanteles sp. 的信息化合物及其组合, 选用了源于健康和虫害茶梢的27种典型挥发物的10-2 g / mL石蜡溶液、混合物1(含等量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和芳樟醇石蜡溶液)和混合物2(含等量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2-戊烯-1-醇、反-2-戊烯醛、顺-3-己烯乙酸酯、正戊醇、正己醇和1-戊烯-3-醇石蜡溶液), 用1~2日龄雌蜂为试虫, 测试其EAG反应, 并采用Y形嗅觉仪测定其行为反应; 另外, 选择5个茶园进行了野外生测试验。 EAG结果表明: 各味源的EAG值之间差异显著; 脂肪酸衍生物引起较强EAG反应, 其次为芳香化合物和异硫氰酸酯, 再次为倍半萜类和单萜类; 单组分中, 顺-3-己烯乙酸酯、反-2-己烯醛、水杨酸甲酯、反-2-戊烯醛、苯乙酮、苯乙醇、苯甲醇、苯甲醛和茉莉酸甲酯引起的EAG值较大, 1-戊烯-3-醇、2-戊烯-1-醇、顺-3-己烯-1-醇、香叶醇、罗勒烯、α-萜品烯、(+)-雪松醇、(+)-3-蒈烯、α-忽布烯和β-紫罗酮引起的值较小, Z-茉莉酮引起的最小; 混合物1引起的EAG值最大, 混合物2引起的较小. 使用EAG值较大的水杨酸甲酯、反-2-戊烯醛和混合物1等8种味源, 以Y形嗅觉仪进行的行为测定结果与EAG反应基本一致. 以正己烷为溶剂的10-3, 10-2和10-1 g / mL水杨酸甲酯、10-2 g / mL水杨酸甲酯和反-2-己烯醛混合溶液分别制成诱集剂, 载于橡皮头诱芯, 在浙滇闽粤茶园强烈地诱集茶尺蠖绒茧蜂、单白绵绒茧蜂和其他茧蜂, 并表现梯度效应。据此认为虫害诱发的茶梢互利素引起该蜂强烈EAG反应和趋向性, 互利素与互利素或普通植物挥发物的恰当组合可于茶园中有效诱集该蜂。  相似文献   
696.
昆虫性比失调因子及其作用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比失调因子是一类自私的遗传因子 ,在多种昆虫种类中广泛存在。本文综述了性比失调因子导致宿主昆虫性比失调的多种作用机理 ,以及与性比失调因子相关的昆虫性别决定机制的进化。  相似文献   
697.
信息化合物对昆虫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鲁玉杰  张孝羲 《昆虫知识》2001,38(4):262-266
本文综述了来自寄主植物的挥发性物质和同种昆虫或异种昆虫释放的各种信息素及两者的协同作用的信息化合物对昆虫行为的影响。特别强调了寄主植物的气味物质和昆虫信息素协同作用在昆虫寻找寄主、求偶、交配及天敌在寄主识别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昆虫对寄主植物的识别是由于识别了植物气味的由一定组分、按照严格比例组成的化学指纹图。昆虫信息素与植物挥发性物质相结合为昆虫寻找求偶、交配场所提供更复杂或更全面的信息。许多昆虫只有在寄主植物或寄主植物气味存在时 ,才能释放性或聚集信息素。天敌在寄主识别、搜索及定位等一系列过程中 ,来自寄主的食料、寄主本身及两者的互作的信息化合物起重要的作用。研究信息化合物对昆虫行为的影响可以探索昆虫各种行为的内在机理 ,更好的了解寄主—昆虫—天敌三层营养关系的相互作用 ,对利用天然活性化合物防治害虫及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98.
性信息素、黑光灯和杨树枝把在棉铃虫成虫监测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7年在南疆棉区 3个地点研究了性信息素、黑光灯和杨树枝把对棉铃虫成虫的诱捕效果。试验结果表明 ,性信息素笼罩诱捕器的诱蛾量分别是黑光灯和杨枝把的 9 5和 2 5 4倍 ,性信息素水盆诱捕器的诱蛾量是杨枝把的 1 4 4倍。经统计分析 ,以上倍数随发蛾量的增大有上升趋势 ,即在发蛾量大时性信息素的诱捕效果进一步提高。考虑到笼罩诱捕器的高效、稳定和简易 ,作者希望在我国尽快将其用于进行棉铃虫成虫的标准化监测。  相似文献   
699.
灰翅夜蛾属昆虫的性信息素研究概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雌蛾性信息素组分鉴定、雄蛾对性信息素的行为反应和性信息素的应用3个方面,综述了灰翅夜蛾属昆虫性信息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此属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700.
性信息素水盆诱捕器和黑光灯诱捕棉铃虫成虫数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铃虫 (Helicoverpaarmigera(H櫣bner) )已成为我国头号害虫 ,1 992年在华北棉区暴发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1 0 0亿元 ,此后种群水平居高不下 ,严重威胁我国棉花的正常生产。为避免大面积防治失效 ,标准化测报是重要前提[1 ,2 ] 。根据目前我国棉铃虫测报标准化方法 ,黑光灯 ( 2 0W)诱蛾是成虫种群动态监测的主要手段 ,对越冬代更是唯一手段[3] 。然而 ,近年报道黑光灯在气温低时诱效低 ,前期诱蛾少 ,对防治指导性差[4] ,而全季性信息素(性诱剂 )水盆诱捕器的诱蛾效率均高于黑光灯[5] 。为进一步明确性信息素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