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8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1268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50篇
  2002年   178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中国华夏植物区科达植物的研究历史虽然最早可上溯至1883年,但直到1991年才首次报道其角质层构造.到目前为止,中国华夏植物区总共描述了4种科达植物原位角质层和3种分散角质层.但与欧美植物区相比,有关中国华夏植物区科达植物角质层的研究工作还较薄弱.本文较详细地描述了3种产自中国华夏植物区二叠纪煤系地层中的科达植物分散角质层.其中2种采自华北亚区南缘的安徽淮南新庄孜矿山西组A1煤顶板,地质时代为早二叠世;另一种采自华南亚区的贵州水城矿区大河边矿龙潭组顶部的11号煤层,地质时代为晚二叠世早期.将这3种科达植物分散角质层与已知的欧美植物区和中国华夏植物区的种类进行了对比,认为它们都是新的类型.讨论了这3种新的科达植物分散角质层所具有的古植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892.
乙脑病毒持续感染株preM区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乙型脑炎病毒持续感染株preM区域基因序列变异及其意义,我们将两种乙脑病毒野生株(JaGAr-01株和Nakayama株)分别感染人肝癌KN73细胞,经过多次细胞传代后建立乙脑病毒持续感染模型,收集感染细胞经反复冻融获取变异病毒.利用preM区特异引物进行RT-PCR法得到两种病毒的preM区基因片段,应用基因测序反应进行序列分析,并对两种病毒株preM区序列进行比较.preM区基因测序结果显示,与JaGAr-01野生株比较,JaGAr-01持续感染变异株(JaG-per)有1个核苷酸上碱基发生变异(第26位U→G)并导致相应氨基酸发生置换(第9位亮氨酸→精氨酸);Nakayama持续感染变异株(Nak-per)与其野生株相比则有11个核苷酸上碱基存在差异(第26位U→G,第37位G→A,第39位C→U,第45位U→C,第51位U→C,第99位U→C,第126位U→C,第165位C→U,第189位C→U,第195位C→U,第198位U→C),但仅有其中第26位、第37位、第39位的碱基变异引起相应编码的氨基酸发生置换(第9位亮氨酸→精氨酸及第13位缬氨酸→异亮氨酸).对比还发现变异后的JaGAr-01持续感染株与Nakayama持续感染株的基因序列相同.认为乙脑病毒持续感染变异株preM区存在基因变异,这种变异可能与该区参与病毒持续感染及维持病毒生物学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893.
胡珍娣  陈瑾等 《菌物系统》2002,21(2):203-209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对广东省2000年度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以相似性系数为0.62阀值时,可将采集于广东省三大生态稻作区、早稻和晚稻生长季节的104个菌株划分为14个遗传宗谱:其中宗谱5和宗谱8的菌株数各占总数的25%,为优势宗谱;宗谱4和12的菌株数各占总数的14.4%和9.6%,为亚优势宗谱;其余的29个菌株,分别归属于其它10个宗谱,其中有5个宗谱是单菌株宗谱。本年度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性;遗传结构呈由北向南多样化的趋势;各个稻作区甚或亚区有其特异性的宗谱。本文度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也显示分明的生长季节特性:来源于旱稻和晚稻生长季节的菌株完全分属于宗谱图的上下两个半区,彼此之间不存在共同的宗谱;而且后者的遗传宗谱要比前者的复杂、多样。研究还表明,虽然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2000年度与1998-1999年度的比较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两者仍然具有良好的相承性和可比性。如何进一步验证和把握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所表现出的时空特性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94.
熊安东  赵志礼  嘎务 《广西植物》2015,35(4):468-470
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不仅是乌头属植物地理分布的频度中心、多样性中心,原始类群的保存中心、分化中心,而且是特有类群的分布中心。作为该亚区特有物种之一的江孜乌头(Aconitum ludlowii Exell),是Arthur Wallis Exell于1926年根据采自我国西藏江孜的标本发表的新种。其繁殖器官特征及地理分布特点均与原始文献记载(狭域种)不尽一致。为此,对其做分类学修订。该研究应用经典植物分类学方法,进行野外考察、标本采集与鉴定,查阅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PE)的相关标本并进行形态学观察比较。结果表明:该物种不同标本心皮从无毛、近无毛至被毛,呈现一连续过渡情况。因此,考虑将心皮被毛一类不作为新分类群处理,只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做如下修订:心皮5,无毛或上部被毛,西藏拉萨、山南地区、那曲地区及日喀则地区均有分布。该研究结果可为国产乌头属植物的整理以及江孜乌头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物种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95.
白湖湿地位于乌鲁木齐市西郊,是濒危物种白头硬尾鸭Oxyura leucocephala在国内的重要繁殖地。为了更好地保护该物种,于2007—2014年对白湖湿地的鸟类组成进行了调查,并对白头硬尾鸭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在研究区域共记录到鸟类137种,分属于14目36科89属,约占新疆鸟类总数的30%。居留型以旅鸟(58种,占42.33%)和夏候鸟(48种,占35.04%)为主,留鸟(17种,占12.41%)和冬候鸟(14种,占10.22%)比例较低,白湖湿地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驿站和鸟类繁殖的重要栖息地。通过计算G-F指数发现,白湖湿地鸟类在科、属水平上的多样性较为丰富(DG=4.31,DF=22.57,DG-F=0.81)。白头硬尾鸭每年5月中旬迁徙至白湖湿地,10月中旬飞离,峰值数量最多可达45只。但调查发现,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白湖湿地受到的人为干扰不断扩大,正导致这一鸟类栖息地环境严重恶化。  相似文献   
896.
连片特困区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持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平衡、促进贫困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是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之一.本文以武陵片区等6个典型国家连片特困区为研究区,设计连片特困区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性评价方法;从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出发,建立生态贫困视角下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评价生态环境质量,并与各县经济贫困综合指数进行耦合,计算耦合协调度,分别在片区-省-市-县不同尺度上对其进行定量空间分异分析.结果表明:在连片特困地区,一半左右的县可以达到协调发展,但大部分县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不能做到同步发展,山脉、河流等地理要素大致可以成为协调发展类型的分界线;国家级扶贫县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失调发展的现象更严重一些.  相似文献   
897.
模拟降雨条件下含砾石红壤工程堆积体产流产沙过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生产建设项目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工程堆积体具有特殊的结构和复杂的物质组成,坡面侵蚀特征明显有别于一般农地.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研究降雨强度对红壤区不同砾石含量(0%、10%、20%、30%)工程堆积体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 坡面产流开始时间随降雨强度和砾石含量的增大而减小,减幅分别为48.5%~77.9%和4.2%~34.2%,且与降雨强度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坡面径流流速和径流率均随产流历时呈先上升随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降雨强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砾石含量对其影响不显著.砾石对径流量的影响存在一个10%左右的阈值,1.0 mm·min-1雨强、10%砾石含量时坡面产流量最小;雨强>1.0 mm·min-1时,10%砾石含量坡面产流量最大.随雨强增大径流量增加10%~60%.坡面含沙量在产流前6 min急剧下降后趋于稳定,随砾石含量增大,降雨强度对含沙量的影响减小.雨强>1.0 mm·min-1时,砾石具有显著的减沙效应,产沙量与降雨强度和砾石含量呈显著的线性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898.
中国北方马铃薯黑痣病立枯丝核菌的融合群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东、甘肃、青海、内蒙古、河北和黑龙江6省采集马铃薯黑痣病标本300余份,分离获得251个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菌株。融合群测定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分别属于多核的丝核菌AG‐3、AG1‐IB、AG4‐HG‐Ⅰ、AG4‐HG‐Ⅱ、AG4‐HG‐Ⅲ、AG‐5和AG‐11融合群。其中AG‐3是优势致病群,占分离菌株总数的71.31%;其次是AG4‐HG‐Ⅰ,占15.14%;AG‐11融合群菌株是国内首次从罹病马铃薯植株上分离得到。从各融合群中选取代表性的菌株进行5.8S rDNA‐ITS区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隶属不同融合群或亚群菌株的5.8S rDNA‐ITS区序列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相同融合群(亚群)不同菌株的序列具有较高一致性。  相似文献   
899.
900.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whether the miR-502-binding site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in the 3'-untranslated region (3'-UTR) of set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8 (SET8) and the tumor protein p53 (TP53) codon 72 polymorphism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either in- dependently or jointly, among Chinese people from south- ern Han. The genotypes of SET8 and TP53 codon 72 polymorphisms of peripheral blood DNA were detected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d direct DNA sequencing in a case-control study on 164 NSCLC cases and 199 controls. The SET8 TT (odds ratio, OR = 2.173,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 1.0454.517) or TP53 GG (OR = 2.579, 95% CI = 1.366-4.870) genotype wa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NSCLC by comparing with the SET8 CC or TP53 CC genotype, respectively. Similar results were obtained in SET8 recessive model (OR = 2.074, 95% CI = 1.019-4.221, P〈 0.05), and the dominant and recessive model of TP53 codon 72 were performed, respectively (OR = 1.809, 95% CI = 1.159-2.825, P〈 0.05; OR = 1.933, 95% CI = 1.096-3.409, P 〈 0.05). In addition, inter- action between the SET8 and TP53 polymorphisms increased the risk of NSCLC in a multiply manner, with the OR being 3.032 (95%CI = 1.580-5.816) for subjects carrying both SET8 TT and TP53 GG genotypes. Therefore, the miR-502-binding site SNP in the 3'-UTR of SET8 and the TP53 codon 72 polymorphism may he markers of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NSCLC in Chinese population, and there is a possible gene-gene interaction in the incidence of NSCL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