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44篇
  免费   564篇
  国内免费   3856篇
  2024年   143篇
  2023年   371篇
  2022年   407篇
  2021年   381篇
  2020年   273篇
  2019年   315篇
  2018年   241篇
  2017年   251篇
  2016年   256篇
  2015年   325篇
  2014年   410篇
  2013年   382篇
  2012年   397篇
  2011年   422篇
  2010年   401篇
  2009年   431篇
  2008年   477篇
  2007年   354篇
  2006年   260篇
  2005年   249篇
  2004年   255篇
  2003年   229篇
  2002年   210篇
  2001年   202篇
  2000年   202篇
  1999年   143篇
  1998年   133篇
  1997年   145篇
  1996年   130篇
  1995年   121篇
  1994年   127篇
  1993年   102篇
  1992年   95篇
  1991年   90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6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53年   2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8 毫秒
61.
在分离和定位链霉菌高拷贝质粒PlJ101上启动子活性区域的过程中,我们将Bc11-E片段经MboI进一步酶解后,克隆到由pIJ101基本复制功能区所衍生的载体pIJ425的BgIII位点上,从转化酶、铅青链霉菌TK64以原生质体所获得的硫链丝菌素抗性转化子中,发现了两个拷贝数极其异常的衍生质粒,命名为PI J2743和PIJ2744。与plJ425相比,pIJ2743的拷贝数增加约10倍,而pIJ2744的拷贝数则降低约10倍。拷贝数的剧增和剧减不是由于质粒宿主的突变,因为它们在重新转化的宿主中仍显示了突变型拷贝数特征。拷贝数的变化也不是由于载体的突变,因为切除插入片段后,载体区域再连接后的质粒仍与原始plJ425的拷贝数相同。将高拷贝突变子中0.63kb的插入片段以两种不同的取向克隆到另一个类似于pIJ425的载体p1J 486的BamHI位点,在一种取向插入时,新衍生的质拉仍显示出投高的拷贝数,而在另一种取向时,质粒的拷贝数不发生变化,说明拷贝数的剧增不仅只与插入片段有关,而且其功用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即为-顺式作用因子。  相似文献   
62.
高华  宫玉海 《生物学通报》1993,28(10):35-35
(一) 目的用幻灯的形式把气孔开闭原理的动态生理知识特点表现出来,达到形象直观的教学目的。 (二) 制作方法 1.取一块长15cm×宽9cm的硬纸板,在中央剪取一个φ7cm的圆。再从长的中间剪开硬纸板,平均分成两个相等的半圆(如图1)。然后,在硬纸板的反正面涂上粘合剂,用两块长10cm、宽8cm的透明薄塑料,分别把两个半圆硬纸板,从半圆处包起来,使硬纸板与塑料粘合在一起(如图1右)。把硬纸板3个边缘的塑料折叠好,用透明胶带封合(图1左),使半圆部分呈密闭的透明的气囊。再把两个半圆用胶带连上。  相似文献   
63.
本文采用系列凝集素柱层析法,并配合外切糖苷酶处理研究了在视黄酸(RA)作用1—5天过程中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细胞表面N糖链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RA促进3~H-甘露糖(Man)参入细胞表面N糖链,使高甘露糖型N糖链的百分比下降,复杂型百分比上升,并促进二天线N糖链的生物合成,使多天线特别是四天线和C_2,C_(21)b三天线N糖链的合成减少。结果提示,N糖链结构的这些变化可能是RA诱导SMMC-7721细胞向正常方向分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6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慢性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的一种主要类型,其具有发病率高、病程复杂等特点。目前,临床治疗手段主要以抗炎治疗、免疫调节为主。虽然这些治疗手段能改善UC的症状,但临床疗效有待提升。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式是十分必要的。肠道菌群的代谢通过调控炎症、细胞生长、内环境稳态等方式在U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就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和肠道菌群代谢物(短链脂肪酸、色氨酸、胆汁酸和三甲胺氮氧化物)对UC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以及菌群移植、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疗法应用于UC的防治作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5.
目的 研究促胰岛素分泌肽融合蛋白(glucagon-like peptide fusion protein,简称E4F4)皮下给药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评价E4F4的降糖效果,为该蛋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雄性C57BL/6小鼠,采用高脂饲料联合腹腔注射低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的方法,构建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E4F4高(500μg/kg)、中(250μg/kg)、低剂量(125μg/kg)组。药物干预后,测量小鼠体质量和摄食量的变化,测定随机和空腹血糖。2周给药结束后,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并测定血清胰岛素水平及附睾脂肪含量。结果 E4F4给药2周,各剂量组小鼠随机体质量在3 d时降幅最大,9~10 d开始恢复至基线值水平;高、中、低剂量组小鼠平均每日摄食量分别为4.8、5.2和5.5 g,均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中、低剂量组随机血糖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平均下降率分别为25.2%、20.3%和16.9%,空腹血糖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平均下降率分别为44.3%、42.1%和38.7%...  相似文献   
66.
当今,生命科学正以全新的姿态,渗透和影响其它领域。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生命科学在信息科学领域受到了最为迫切的期待,脑和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和信息处理方式已成为信息科学家们着力研究的对象。语音信息处理是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领域的研究人员正试图将计算机语音识别逼近人类听觉,而听觉模型研究就是通往这一目标的一条途  相似文献   
67.
酒精使用障碍(alcohol use disorder, AUD)是一种与行为学、社会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等方面相关的神经精神疾病,也定义为酗酒和酒精依赖。由于AUD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行为标准的判断,诊断具有复杂性,难以建立包含所有AUD特征的动物模型。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将AUD模型分为强迫给药模型和自身给药模型,比较了两种模型所包含的酒精唯一饮用方法、酒精灌胃方法、酒精流食方法、慢性间歇性酒精蒸气暴露方法、两瓶选择方法、操作性自身给药方法的优缺点,从表观效度、预测效度和结构效度三方面对造模方法进行探究,以期为AUD研究者在动物造模方法的选择上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8.
目的 观察枳术丸对脾虚证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小鼠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SCFAs)、5-羟色胺(5-HT)和肠道传输功能的影响,探讨枳术丸治疗STC的机制。方法 将50只健康的KM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15只)和造模组(35只),正常组小鼠基础饲料喂养,造模组小鼠以番泻叶灌胃和限制饮食饮水方法制作脾虚证STC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小鼠分为模型组、莫沙必利组和枳术丸组,每组10只,对应给药治疗7 d。治疗结束后分别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小鼠粪便菌群多样性和菌群结构,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粪便中SCFAs水平,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改变,使用ELISA法检测小鼠脑组织、结肠组织中5-HT水平。结果 造模后,各造模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低于正常组(均P<0.01);治疗结束后,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和肠道推进率显著低于正常组(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莫沙必利组和枳术丸组小鼠体质量和肠道推进率升高(均P<0.05)。小鼠结肠组织HE病理显示模型组腺体排列不齐,结肠黏膜轻微水肿、充血,轻...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索HBV感染所致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形成条件及表型分析。方法 以18只CBA/CaJ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和实验组(n=14),实验组按照每只2μg的剂量、通过高压水动力方法进行尾静脉注射cccDNA,对照组注射等体积PBS,转染68周后采样。通过qPCR方法检测肝中HBV DNA及HBV cccDNA,ELISA方法检测血清HBsAg、HBeAg,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中HBsAg、HBcAg,用一代测序法检测HBeAg+/HBsAg-及HBeAg-/HBsAg+组织DNA基因测序,生化分析ALT和AST,HE染色、天狼星染色及Masson染色分析肝组织病理。结果 实验组中,100%的小鼠HBV-DNA拷贝数高于1000 copies/mL;小鼠肝组织cccDNA拷贝数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42.9%的小鼠血清HBsAg和HBeAg呈阳性;60%的小鼠肝HBsAg呈阳性和26.7%的小鼠肝HBcAg呈阳性;HBeAg-/HBsAg+...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本研究拟对比两种不同高脂饮食方式诱导的高脂血症大鼠肠道菌群变化与短链脂肪酸代谢特征,以宿主-肠道菌群-代谢角度探讨高脂血症可能的微观机制。方法 SPF级SD大鼠分为:正常饮食组(CG组):饲喂大鼠维持饲料;高脂饮食组(HFD1组):每天足量饲喂高脂饲料;限饲高脂饮食组(HFD2组):每天限量饲喂高脂饲料80 g,不限量饲喂维持饲料。8周后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和肾周脂肪病理学变化;取结肠内容物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观察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并检测结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结果 与CG组相比,HFD1组和HFD2组大鼠摄食量下降,体重升高;血清中TC、TG、LDL-C均显著升高;肝组织发生明显脂肪变性,肾周脂肪出现炎性病变;高脂干预后大鼠肠道菌群相对丰度显著变化,其中乳杆菌属相对丰度明显降低,菌群结构和功能变化明显,总短链脂肪酸、乙酸、丁酸、异丁酸下降显著。结论 两种高脂饮食方式均能引起大鼠高脂血症,且发病机制基本一致,均与脂质代谢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