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339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新华社  路透社 《化石》2007,(2):30-30
这张1月24日由日本沼津市的淡岛海洋公园公布的照片显示的是一条皱鳃鲨。这条皱鳃鲨是一名渔夫21日在公园附近海域发现的。皱鳃鲨是鲨鱼中最原始的一种,有“活化石”之称,它和普通的鲨鱼不一样,口近端口,侧面的线纹呈沟状,鳃孔有6对,牙齿呈“山”字形,通常生活在深海。  相似文献   
42.
周伟  李明会  麦紫  李伟 《动物学研究》2006,27(4):389-395
现有两栖类生境研究报道多局限于定性描述,缺乏定量数据和统计分析支撑。以蛙的发现点为圆心,作半径1 m的样圆,测量12个生态因子。调查共记录滇蛙(Rana pleuraden)133只和昭觉林蛙(Rana chaochiaoensis)62只。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种蛙对同一生境的利用,结果表明,在干燥草地生境仅最高植物高度差异显著;湿润草地生境至水源距离和水百分比差异极显著,水草百分比和湿泥百分比差异显著;水体生境各种生态因子的差异均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生境中滇蛙和昭觉林蛙所选择的因子往往相同或者顺序颠倒,但这些因子的值几乎均是反向分离的,即小生境不相同。两种蛙的生境利用各有偏好。滇蛙日间活动主要在水体,而昭觉林蛙则在湿润草地和干燥草地。两种蛙对泥地生境利用都少。不同体长的滇蛙对水体生境利用度均较高。昭觉林蛙随着体长增加,对隐蔽条件好的湿润草地和干燥草地生境利用度增加,对水体的利用度减少。  相似文献   
43.
基于珊瑚骨骼X射线照片,使用CoralXDS软件,对海南岛(琼)东部海域的橙黄滨珊瑚生长特性进行研究,获取了百年来的年生长率(ER)、骨骼密度(D)和钙化速率(CR) 3种生长参数.结果表明: 该橙黄滨珊瑚ER的变化范围为0.49~1.10 cm·a-1,年均值0.76 cm·a-1;D的变化范围1.11~1.35 g·cm-3,年均值1.22 g·cm-3;CR的变化范围为0.55~1.41 g·cm-2·a-1,年均值0.94 g·cm-2·a-1.统计分析表明,研究海区表层水温(SST)是橙黄滨珊瑚骨骼生长参数变化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对ER和CR的控制较强,对D的影响较弱,但总体上3项生长参数都随SST升高而增大.光照、盐度和水动力条件等是次要影响因素.台风和强热带风暴对琼东海域橙黄滨珊瑚骨骼密度条带分布的影响也较为显著.复杂的气候环境,赋予了橙黄滨珊瑚骨骼多变的生长模式.过去一个世纪以来,琼东海域年平均表层水温显著上升,气候倾向率为0.15 ℃·(10 a)-1,SST上升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初和80年代初,人类活动加剧和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琼东海域SST显著上升的原因.  相似文献   
44.
3D-OCP--一种大中型野生动物家域研究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的三维定位能力和电子计算机处理复杂运算的能力,通过对动物活动痕迹和地理标志精确定位,并利用大地测量学的方法,将地球球面坐标系转化为高斯-吕格平面坐标系后,建立了一种反映野生动物实际生活环境的三维空间家域模型,并开发了计算三维空间家域面积的计算机软件3D-OCP。  相似文献   
45.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不同生境中蝗虫种类组成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颜忠诚  陈永林 《昆虫学报》1997,40(3):271-275
本文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不同生境中蝗虫种类发生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经过系统取样和大面积扫网调查,共采集到蝗虫21种,这些种类在各生境中出现的情况,与生境的复杂程度存在很大的关系。在复杂的生境中,蝗虫种类最丰富。根据锡林河流域不同生境中蝗虫种类发生的情况,经过比较分析,我们认为在该区域存在的沙带生境是典型草原的“蝗虫库”。“蝗虫库”的存在,对牧业生产构成一定的潜在威胁。经存在度分析表明,一些常见的种类,生态分布幅度宽,同时,它们又是当地的优势种害虫,为害大,是重点防治对象。  相似文献   
46.
噬菌体脱毒机理的研究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噬菌体处理河流弧菌Ⅱ的时间不同,细菌菌落的透明度和超微结构也不一样。在吸附后7h开始菌落出现透明度的变化,首先是不透明(乳黄色)的菌落占绝对优势,但已出现半透明和透明菌落,培养到48h时,几乎全部变为透明菌落。透明菌落不再能与其噬菌体吸附而产生噬斑,也不会再感染鲍而产生脓疱病。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透明菌落的菌细胞形状和结构大都发生变化。细胞壁薄,细胞质浓缩集中在细胞的一侧或一端。不透明菌落细胞形状正常,细胞壁完整,细胞质外延使细胞横切面呈指环状。电镜观察不同时间取样发现,1号样品细胞结构无明显变化。2号样品多数细胞产生外膜泡。3号样品许多细胞结构与1号相似,但在一些细胞的附近出现成簇的外膜泡和噬菌体。4号样品细胞结构变化较大,细菌的核区被破坏,在细胞的周围发现许多噬菌体。5号样中发现许多菌细胞被破坏,也在一些细胞内发现噬菌体。6号样中透明菌落和不透明菌落细胞结构变化明显。7号样几乎所有菌落都变为透明状,许多细胞破裂等。  相似文献   
47.
野生动植物种群和生物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模式是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而目前对于大型兽类的垂直分布模式却了解较少。本研究以秦岭南坡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有蹄类动物为对象,使用相机陷阱调查技术(camera-trapping),系统的调查了研究区域内大中型兽类的分布情况。我们将研究区域按300 m垂直间隔划分为5个海拔段,分别计算各海拔段内目标物种的相对多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 RAI)和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研究有蹄类动物群落的组成和垂直分布特征。2008年3~12月,共调查123个有效位点,在4 307个有效相机工作日中共记录到7种森林有蹄类动物。其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为秦岭南坡有蹄类动物群落中的优势物种(平均RAI = 110.66),种群数量最多;其次是野猪(RAI = 28.25)和斑羚(RAI = 25.10);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则是群落中种群数量最少的物种(RAI = 1.33)。在本研究所涉及的海拔梯度内,各物种种群数量的垂直分布模式为:羚牛和林麝为单峰型,种群数量在中间海拔段存在一个峰值,两侧递减;斑羚(Naemorhedus goral)为单调递增型(R2 = 0.84),种群数量大体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而增加;小麂(Muntiacus reevesi)(R2 = 0.94)和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R2 = 0.79)为单调递减型,种群数量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而减少;野猪(Sus scrofa)和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为复合型,分布模式较为复杂。整个有蹄类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的垂直分布表现为中峰模式,在1 700~2 300 m的中等海拔段最高,符合中域效应假说的预测。  相似文献   
48.
49.
物种多样性海拔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是生物地理学和宏观生态学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利用西双版纳植物专著资料, 结合高分辨率的地形和气候等数据, 探讨了面积、边界限制和现代气候对西双版纳野生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及物种密度海拔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 (1)物种丰富度呈单峰分布格局, 面积(81.9%)、边界限制(17.5%)和气候(60.0-69.3%)都不同程度地解释了物种丰富度的单峰格局; (2)利用幂函数种-面积关系计算的物种密度沿海拔大致呈减小的分布趋势, 气候的解释率降低为32.6-40.6%, 与边界限制无显著相关关系; (3)利用等面积高度带划分得到的物种密度沿海拔呈单峰变化趋势, 物种密度与边界限制无显著相关性, 但气候对物种密度的解释率为81.6-89.9%。研究结果有助于准确全面地理解物种多样性的海拔分布格局及其成因机制, 为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50.
基于Horton 模型的涟江流域马尾松林冠截留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秋文  朱红 《生态科学》2018,37(2):43-49
喀斯特地区林冠截留对降水再分配和水源涵养起到重要的作用。以涟江流域马尾松为研究对象, 以植被截留观测数据为基础, 基于Horton 模型建立涟江流域马尾松林冠截留模型。结果表明: 观测期内, 涟江流域降雨总量为520.67 mm, 叶面积指数平均为0.39; 马尾松林冠截留总量的模拟值为67.79 mm, 与实测值误差16.55 mm, 两者间的决定系数(R2)为0.75, 模型模拟效果较好; 流域内马尾松林冠截留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17.04%, 且流域林冠截留空间分布呈现由东北部向南部递减的规律, 流域内黄壤与石灰土上的马尾松林冠截留量较大, 而不同地貌对林冠截留量的影响较小。总体而言, 构建的模型能达到较好的模拟效果, 涟江流域马尾松林具有较强的林冠截留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