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7篇
  20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目的:观察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氧糖剥夺后条件培养液对PC12细胞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大鼠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传至三代.制备其正常、氧糖剥夺、复糖复氧三种状态条件液,并观察内皮细胞在这三种状态下的形态改变;将这三种条件培养液作用于PC12细胞,分4组:正常对照组(Normal)、正常内皮细胞条件液组(N-CM)、氧糖剥夺内皮细胞条件液组(I-CM)、复糖复氧内皮细胞条件液组(R-CM).每组分别设6h、12 h、24 h、48 h、72 h、96 h、120 h、144 h 8个时间点,MTS/PMS法检测三种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条件液作用后的不同时间点PC12细胞活性的变化.结果:氧糖剥夺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核固缩等明显病理改变,复糖复氧后这些改变有所恢复.N-CM组、R-CM组与相应时间点的Normal组PC12细胞活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和复糖复氧内皮细胞条件液显著抑制了PC12细胞的增殖和活性.N-CM组、R-CM组与相应时间点的I-CM组PC12细胞活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常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条件液抑制了PC12细胞的活性,氧糖剥夺后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务件液抑制效应消失,复糖复氧后,这种抑制效应也同时恢复.  相似文献   
152.
黄进  罗非 《生理科学进展》2002,33(3):229-229
大脑皮层的神经元究竟怎样把不同的信息经过处理加工后使之相互联系起来 ,即如何发挥其信息整合功能 ,是神经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例如 ,参与控制眼球运动方向的外侧顶内区 (lateralintraparietalarea ,LIP)神经元可编码空间位置信息 ,但并不编码颜色等与空间位置无关的视觉信息。若颜色信息与眼球运动方向相联系 ,中枢是否会将两种信息整合起来 ,即使LIP参与颜色信息编码呢 ?Toth和Assad最近的一项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将两组电极分别插入两只恒河猴的LIP区 ,同时记录LIP的神经元放电情…  相似文献   
153.
文礼章  张友军 《昆虫学报》2010,53(12):1367-1381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是我国多种农作物上的重要害虫, 在我国许多地区频繁暴发成灾。为探索甜菜夜蛾种群动态规律并建立种群数量发生趋势预测模型, 作者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广域(较大范围)温度和广域降雨量变化趋势对我国广域甜菜夜蛾年暴发频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甜菜夜蛾发生的长期趋势和年间波动状况均与广域温度和广域降雨量具有复杂的影响关系。在1979-2008年间, 我国甜菜夜蛾暴发频度呈现出波浪式上升趋势, 其暴发指数平均年递增率为0.076, 而我国广域温度(以27个省市级气象台数据统计为例)在1990-2008年间的平均年递升率为0.039℃, 即我国甜菜夜蛾暴发频度上升趋势与我国广域温度升高趋势同向而行。作者从52个因素(当年和上年1-12月各月及全年日均温和月均降雨量)中筛选出了具有显著回归影响(P<0.05或0.01)的10个因素进入回归模型, 初步找出了能够预测广域甜菜夜蛾暴发趋势指数的温度与降雨量或其组合因素, 并使其模型达到99%以上的历史符合率和预测准确度。作者认为, 广域温、 雨因素与广域甜菜夜蛾暴发趋势指数的这种密切相关性, 不是偶然的巧合, 而是必然的环境(温度和降雨量)作用于生物(甜菜夜蛾)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54.
陈凌芳 《蛇志》2000,12(4):32-33
为探讨毒蛇咬伤患者的心电图 (ECG)改变规律 ,观察我院 1 989年 1月至 1 999年 1 2月收治的30 0例毒蛇咬伤患者 ,结果多数患者都有心电图改变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30 0例患者中 ,男 1 88例 ,女 1 1 2例 ;年龄最大 72岁 ,最小 7岁 ;咬伤上肢 97例 ,下肢 2 0 2例 ,头部 1例 ;毒蛇咬伤距就诊时间最短 30 min,最长3天 ;经临床检查确诊并能识别出何种毒蛇咬伤的患者 ,都在入院时或 1 h内做心电图检查。 30 0例中 ,心电图有明显异常改变 2 4 3例 ,占 81 % ,其中被竹叶青蛇咬伤 78例 ,ECG异常改变 73例 ,占93.6% ;烙铁头蛇咬伤 67例 ,…  相似文献   
155.
西辽河平原不同利用条件下羊草无性系种群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 引  言羊草 (Leymuschinensis(Trin .)Tzvel.)是典型的无性系根茎禾草 ,营养繁殖力强 ,在我国内蒙古东部和东北西部以及黄土高原地区的天然草地有广泛分布 .羊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是我国优良的牧草之一 ,多年来一直是草地学和生态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 ,并已开展到生物学的各个层次水平[1~ 3 ,8] .但对羊草无性系种群的研究较少 ,主要集中在年龄结构及营养繁殖特性等方面[4~ 7] .本文以天然草地灰绿型和黄绿型羊草种群为研究对象 ,对种群在不同干扰地段的变化进行了现实种群与潜在种群年龄结构的分析 ,为羊…  相似文献   
156.
重组蛋白NE2包含了戊型肝炎病毒(HEV)衣壳蛋白(pORF2)的aa394~606片段.在NE2上已鉴定出了2个HEV中和表位,并获得了3个识别中和表位的单克隆抗体(MAb)8C11、13D8和8H3.这3个MAb间的交叉阻断ELISA实验发现,8C11和13D8可以彼此完全阻断,8H3对8C11和13D8均不能阻断,而8C11非但不能阻断8H3,反而显著增强了8H3与抗原的结合.用生物传感器进行的抗体与抗原结合的动力学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现象.这些结果提示,在NE2上8H3表位区域受到抗原上某些结构的掩盖,而8C11与NE2的结合引起了抗原空间结构的改变,导致了掩盖8H3表位的结构的去除和8H3表位的充分暴露.免疫捕获RT-PCR发现,8C11同样可以显著增强8H3对天然HEV病毒的捕获能力,提示这种结合诱导的衣壳蛋白空间构象改变在天然HEV病毒颗粒上同样存在.  相似文献   
157.
冬季PM2.5的气象影响因素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淑平  韩立建  周伟奇  郑晓欣 《生态学报》2016,36(24):7897-7907
气象因素能够显著影响PM_(2.5)浓度,可减轻或加剧城市空气污染,尤其是在雾霾严重的冬季。同时由于城市间污染物排放强度和扩散条件的差异,雾霾的发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区域性。选择了石家庄、西安、北京、太原、广州5个不同污染区域的典型城市,首先分析多个气象因子与PM_(2.5)浓度的关系,进而研究气象因素对PM_(2.5)浓度变异解释度的差异,以及气象因子对PM_(2.5)浓度影响的相对重要性,进一步对比分析气象因素对PM_(2.5)浓度影响在不同污染程度的城市之间的差异,解析了不同城市的主要气象影响因素和气象因素的综合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气象条件与PM_(2.5)日浓度显著相关,且在不同污染程度的城市与PM_(2.5)浓度相关的气象因子不同。与石家庄冬季PM_(2.5)浓度相关的气象因素为相对湿度、平均风速;与西安PM_(2.5)浓度相关的主要气象因素为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最大持续风速;与北京PM_(2.5)浓度相关的主要气象因素相对湿度、日均温度、平均风速、最大持续风速和最低温;与太原PM_(2.5)浓度相关的主要气象因素为日均温、相对湿度、平均风速、最高温、最低温和最大持续风速;与广州PM_(2.5)浓度相关的主要气象因素为相对湿度、平均风速、最高温和降雨量。(2)PM_(2.5)浓度越高的地区,气象因素能够解释的PM_(2.5)浓度变异越小。严重污染区的石家庄气象因素多元回归分析的R~2为0.27,重污染区的西安气象因素多元回归分析R~2为0.29,中污染区的北京气象因素多元回归分析R~2为0.46,污染地区的太原气象因素多元回归分析R~2为0.67。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城市的主要气象影响因素及其综合影响程度,可为城市PM_(2.5)控制和预测精度提高提供理论参考,并为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和城市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8.
"基因打靶"是利用同源重组的基本原理定向改变目标基因,并使其活性改变或者丧失的技术,是研究基因功能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给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近年来,对一种模式藓类植物--小立碗藓的深入研究,发展出了植物高效"基因打靶"的实验系统,对植物基因功能研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对小立碗藓基因打靶的优点、研究历史、遗传学原理及载体类型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59.
苏春田  唐建生  梁彬 《生态学杂志》2012,31(8):2131-2136
采用雨量器、滤膜法、CO2气体监测管法、标准试片对湘西洛塔不同生态系统降雨量、泥沙量、土壤CO2浓度、溶蚀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森林生态系统降雨量高于灌丛生态系统,观测第一年高6.84mm,第二年高218.08mm,且时间趋向均匀;灌丛生态系统水土流失严重,其泥沙含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的1.53倍,土壤侵蚀为强度,而森林生态系统为微度;不同深度土壤CO2浓度在森林和灌丛生态系统中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在春季、秋季、冬季随土层加深而增大,在夏季,随土层加深先减少后增大,但季节变化动态略有差异,森林生态系统不同深度、不同季节土壤CO2浓度均大于灌丛生态系统;从全年土壤CO2浓度对比来看,10、20、40cm处,森林生态系统分别是灌丛生态系统的1.66、1.59和1.90倍;不同深度上,溶蚀速度在森林和灌丛生态系统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15cm处均大于地面,从同一深度来看,森林生态系统溶蚀速度均大于灌丛生态系统,地面、15cm处溶蚀速度分别是灌丛生态系统的1.11倍、2.57倍,说明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较好的岩溶效应。  相似文献   
160.
吴刚  戈峰  万方浩  肖能文  李俊生 《昆虫知识》2011,48(5):1170-1176
生物入侵已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全球性问题,其对我国的生态系统、环境和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全球气候变化对入侵昆虫有着深刻的影响,它正改变着一些昆虫本地种与入侵昆虫的组成、分布、种群动态和种间关系。本文分析了气候变化与生物入侵之间的互作关系,综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因子(如温度、湿度及其它气候因子)对入侵昆虫生物学及生态学的影响,探讨了气候变化导致入侵昆虫定殖和传播的原因,并提出了气候变化下入侵昆虫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