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0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土壤酶在养分矿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预测土壤向植物提供养分能力的特殊传感器。土壤酶的催化、生产和降解速率受水分调节,而全球气候变暖所引起的降水减少将对中亚热带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造成深刻影响,但是关于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土壤酶活性对降水变化响应的研究还是相对匮乏。通过隔离降雨模拟实验减少50%的降水,探究干湿两季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表层土壤的理化性质、胞外酶活性和有效养分对降水减少的响应。研究的胞外酶有:参与碳循环的β-葡萄糖苷酶(βG)、纤维素水解酶(CBH)、酚氧化酶(PHO)、过氧化物酶(PEO)。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干季时的土壤酶活性主要是受土壤含水量、硝态氮和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影响,湿季则主要受微生物量碳、DOC和铵态氮的影响。湿季的土壤酶活性总体大于干季的土壤酶活性。除了干季的酚氧化酶外,无论干季或是湿季,几乎所有土壤酶活性在降水减少后均有所提高,其中βG活性变化最为显著。这可能是因为中亚热带地区降水丰富,尽管进行了隔离降雨处理,但水分仍然未达到限制水平;也可能是酶活性对降水减少这种不利的环境变化做出的响应或适应策略。本研究也为未来气候变化降水减少下对预测碳循环和养分循环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2.
降雨及聚丙烯酰胺(PAM)作用下土壤的封闭过程和结皮的形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封闭、结皮是土壤表面水土相互作用的结果,能显著减少土壤入渗、降低水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地表径流并导致土壤侵蚀。为深入理解封闭的作用过程和结皮的形成,利用PAM能缓解封闭作用并抑制结皮形成的特性,进行了一系列的人工降雨模拟试验,试验采用3个重复,包括3个雨强(50mm/h、100mm/h和150mm/h)、4个坡度(8.74%、17.63%、36.4%和46.63%)和3个PAM覆盖率(80%、60%和40%)。通过对比土壤表面的电子扫描显微镜(SEM)照片,可以认为土壤结皮是由结构结皮和沉积结皮构成,入渗量与时间的历时曲线反映了结皮的4个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43.
岷江上游两种生态系统降雨分配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被的降雨分配作用对理解生态系统的水文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对四川岷江上游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针叶林和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灌丛两种生态系统的降雨分配及降雨截留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植被分配降雨及截留降雨的影响机制和影响因素。文中采用定位观测的方法研究降雨分配。针叶林中冠层降雨截留占33.33%,树干茎流占0.07%,穿透雨占66.60%;而灌丛的冠层截留降雨为24.95%,穿透雨为75.05%;针叶林地被物的蓄留水能力(1.746 mm)要大于灌丛地被物的持水能力(0.941 mm);针叶林土壤的容积含水率(39.66%)也要高于灌丛土壤的容积含水率(38.19%);两种生态系统中的穿透雨率与降雨量的关系均可用逻辑斯谛方程较好地模拟。文中还选取了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两次降雨的间隔时间和次降雨期间的气温等5种因子分析影响两种生态系统降雨截留的主要因素。根据截留降雨与上述5种因子的偏相关分析结果:针叶林冠层的降雨截留主要受降雨量、降雨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的影响;灌丛的降雨截留主要受降雨量、气温与降雨持续时间的影响。文中从当地的降雨特征与两种生态系统微气候差异的角度分析了两种生态系统降雨分配及降雨截留影响因素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4.
为保证生物制剂生产的安全性,采用空载热分布试验,满载热穿透试验和微生物挑战试验对无热原蒸汽灭菌柜进行验证。另取疫苗生产中常用的Earle's液、PBS液及0.2%水解乳蛋白各5批,均采用无热原注射用水配制,无热原蒸汽灭菌。选用"Fluids121℃"15分钟循环程序和"Fluids115℃"20分钟循环程序检测热原质与灭菌效果。灭菌试验验证结果显示,无热原蒸汽灭菌符合现行GMP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5.
中亚热带水热条件对农田置换土壤硝化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宪清  孙波  胡锋  李辉信  孔滨  王帘里 《生态学报》2009,29(2):1024-1031
水热条件是影响土壤硝化过程的主要环境因素.选择我国东部地区3种主要农田土壤(黑土、潮土、红壤),在江西鹰潭设置野外土壤置换试验,模拟研究中亚热带水热条件对不同土壤硝化强度的影响.2006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生育期中,水热条件的变化影响土壤硝化强度的变化,从玉米种植前(2006年4月17日)到生长旺盛期(2006年7月10日),月平均气温由19.4℃上升到30.2℃,月降水量由335.6mm减少到59.2mm,3种土壤硝化强度均下降,黑土、潮土和红壤分别下降63 0%~84.8%、42.9%~66.7%和43.7%~46.2%;到玉米成熟期(月平均气温29.25℃,月降水175.6mm),土壤硝化强度又有所升高.土壤类型显著影响了土壤硝化细菌数量和硝化强度,硝化细菌数和硝化强度大小顺序为:潮土>黑土>红壤.土壤pH显著影响土壤硝化强度,相关系数r=0.778(P<0.01).此外,在玉米生育期,施用N、P、K化肥后,3种土壤的硝化细菌数以及硝化强度均升高.总体上,区域水热状况、土壤性质和施肥均影响土壤硝化强度,而且土壤与气温以及施肥处理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6.
马志良  杨万勤  吴福忠  谭波 《生态学报》2018,38(9):3078-3085
植物多酚类物质是森林凋落物中的重要组分,其含量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凋落物的分解速率。然而,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多酚类物质的降解动态仍不十分清楚。因此,以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最具代表性的3个针叶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3个阔叶树种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红椿(Toona ciliata)、麻栎(Quercus acutissima)凋落叶为对象,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6种凋落叶多酚类物质在第一年不同降雨期间的降解特征。结果表明:自微量降雨期起至雨季前期止,6种凋落叶多酚类物质具有一致的降解动态,降解率均表现为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自雨季后期之后,多酚类物质含量均处于稳定状态。第一个分解年,6种凋落叶多酚类物质降解率大小顺序依次为:红椿(100%)柳杉(97.81%)杉木(94.45%)麻栎(93.67%)马尾松(93.06%)香樟(91.64%)。分解初期旱季两时期(微量降雨期和春季少雨期),6种凋落叶多酚类物质均有较大的降解量,其降解率占全年降解率的42.16%—71.20%。并且,除香樟以外的5种凋落叶多酚类物质大量降解释放发生在雨季前期,占全年降解率的44.46%—55.72%。此外,凋落叶多酚类物质初始含量与其降解率呈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可见,降雨是湿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凋落物多酚类物质降解的关键驱动因子之一,树种组成是影响凋落物多酚类物质降解的内部因素。  相似文献   
147.
利用2004和2005年生长季(6~9月份)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的香水河小流域内华山松天然林的穿透降雨、树干径流和冠层截留量观测资料,通过对华山松林降雨再分配特征和穿透降雨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所得结果表明华山松天然林的穿透降雨量、树干径流量和冠层截留量,分别占大气降雨量的84.34%、0.72%和14.94%.穿透降雨在林内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其变异程度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减小,冠层对穿透降雨具有一定的聚集效应,降雨量越高时效应越明显; 华山松冠层结构特征是影响穿透降雨的重要因素, 叶面积指数、冠层覆盖度、冠层厚度及距树干的距离等都会影响穿透降雨的空间分布,其中以叶面积指数的影响最大.由分析结果可知,冠层结构特征是决定大气降雨再分配和空间变异的重要生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8.
岷江上游亚高山川滇高山栎林的降雨再分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基于2007年6-9月岷江上游地区的气象数据,采用定位研究方法对该区川滇高山栎林的降雨再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林外总降雨量486.7 mm,林内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分别占总降雨量的82.6%、0.9%和16.5%;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与降雨量均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n=49),穿透雨率和树干茎流率与降雨量的关系可用非线性曲线表示;当林外降雨量>3.2 mm时开始出现树干茎流,且树干茎流量(L)与树干基面积(cm2)呈明显的指数关系(R2=0.623).林冠截留率随降雨量(mm)的增加呈双曲线递减;林冠截留率与降雨量、降雨持续时间、降雨强度、降雨时空气相对湿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n=49),而与风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n=49).  相似文献   
149.
重庆典型地区大气湿沉降氮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袁玲  周鑫斌  辜夕容  黄建国 《生态学报》2009,29(11):6095-6101
验连续3a采集雨样研究了重庆市郊区和林区大气湿沉降氮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重庆市近郊区、远郊区和林区3个采样点雨水总氮浓度范围为(3.94±0.50)~(4.56±1.01)mg L-1,平均(4.27±0.73)mg L-1.NH+4-N、NO-3-N和DON占TN百分比例分别为44.9%、27.4%和27.5%.降雨中NH+4-N对氮沉降量的贡献率最大.在时间尺度上,不同季节降雨中氮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以冬季最高,依次是夏季、春季和秋季.在空间分布上,近郊区、远郊区和林区的TN平均浓度分别为4.56 mg L-1、4.32 mg L-1和3.94 mg L-1,从近郊区到林区有逐渐降低的趋势.降雨中的NH+4-N、NO-3-N、DON和TN浓度与降雨量无显著相关性.但是,降雨量与氮沉降量呈显著正相关.大气氮湿沉降时空差异与降雨量和氮排放直接相关.重庆市随降雨到达地面的氮沉降量较高,远远超过了水体负荷的临界值,可能对三峡库区的水资源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0.
不同雨强下坡地氮流失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吴希媛  张丽萍  张妙仙  倪含斌  王辉 《生态学报》2007,27(11):4576-4582
试验采用模拟降雨手段,对总氮、铵氮和硝氮流失量过程曲线及三者的浓度百分比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总结,获得以下结论:(1)降雨过程中,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氮流失的浓度和流失总量都会相应增加,在覆盖度较小时,雨强对氮流失浓度和流失总量起决定作用。(2)径流量随时间延长的增加趋势十分明显,径流中流失的总氮浓度随着时间延长没有明显变化,但是流失量却呈上升趋势。铵氮和硝氮流失浓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规律,主要表现为径流前期浓度较高,随着降雨时间的延长,浓度趋于稳定或减小,后期则又有所上升。(3)与"蓄满"、"超渗"两种径流方式相对应,氮流失类型也有两种:坡地产生"蓄满"径流时,氮流失中可溶性氮流失较多;坡地产生"超渗"径流时,则氮流失中不可溶性氮流失所占比例增加,但是两种情况下,均是以可溶性氮流失为主,其中又以硝氮流失所占比例最大。坡度较小的情况下,次降雨过程中,不溶性氮占总氮流失量的百分比随时间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