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7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22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91.
大耳姬鼠Apodemus latronum的分类地位,尤其它和龙姬鼠A.draco的关系,还存在着争议.用PCR扩增了采集自5个不同地点的大耳姬鼠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并和GenBank已有的3条大耳姬鼠cyt b序列一起分析其碱基组成和变异情况.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MP)、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BI)构建了大耳姬鼠和龙姬鼠的系统发育树.4种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拓扑结构一致,大耳姬鼠和龙姬鼠均各自形成单系,龙姬鼠先与台湾森鼠A.semotus聚在一起,再与大耳姬鼠形成姐妹群.此外,大耳姬鼠和龙姬鼠两者间的K2P平均遗传距离达到0.14.因此,认为大耳姬鼠是一个独立的种,而不是龙姬鼠的一个亚种.  相似文献   
992.
凤尾蕨科植物rbcL基因的适应性进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入理解蕨类植物辐射式物种分化的分子适应机制,在时间框架下,采用位点模型和分支-位点模型对凤尾蕨科植物rbcL基因的进化式样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模型M1a/M2a和M7/M8,在氨基酸水平上共鉴定出6个正选择位点:1491、251M、255V、282F、359S和375F,其中位点282F对维持Rubisco功能有重要作用.分别检验凤尾蕨科的附生分支和水蕨类分支发现,前者不具适应性进化位点,而后者有两个位点(230A和247C)经历正选择.相对于荫蔽的光条件,水生生境可能对RbcL亚基的选择作用更强.另外,基于UCLD分子钟模型估算出的风尾蕨科各分支分化时间表明,该科物种丰富度的辐射式增长发生在新生代渐新世,推测古、始新世最热事件可能对物种分化的形成也产生一定作用.这对认识薄囊蕨类如何应对被子植物兴起导致的陆地生态系统改变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3.
肿足蕨的配子体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肿足蕨(Hypodematium crenatum(Forssk.)Kuhn)的孢子进行人工培养,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结果表明,肿足蕨的孢子深褐色,二面体型,单裂缝,具周壁,有密集的褶皱状纹饰.孢子赤道面观为肾形,极面观为椭圆形.孢子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Vittaria-type),原叶体发育为叉蕨(Aspidium-type).成熟原叶体为对称心形,原叶体上毛状体极其发达,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毛状体,分别为乳头状和长针状.假根分叉,常见膨大.成熟的原叶体为雌雄同株,精子器由3个细胞构成,同一原叶体上同时存在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精子器,颈卵器长且较为弯曲.肿足蕨的配子体发育表现出较为进化的特点,同时也形成了对石灰岩生境的高度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994.
蕨麻生物量变化与气候因子关系数学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栽培蕨麻过程中,蕨麻自然生物量和经济产量随温度、降水量变化的趋势,建立了蕨麻生物量变化与气候因子关系数学模型,从而为蕨麻的人工栽培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95.
996.
1 植物名称东北对开蕨(Phyllitis japonica Kom.). 2 材料类别含有成熟孢子囊的孢子叶. 3 培养条件孢子萌发培养基:1/2MS.原叶体继代增殖培养基:(1)MS 6 BA 0.2 mg·L-1(单位下同);(2)MS KT 0.2.上述培养基均添加2.0%蔗糖和7g·L-1琼脂,pH 5.5.光照强度5~10μmol·m-2·s-1,光照时间12h·d-1;白天温度25~26℃,晚间20~22℃. 4 生长与分化情况  相似文献   
997.
柳叶蕨属为分布于石灰岩区域的一类较特别的植物。文献资料和野外调查表明,广东有柳叶蕨属植物共4种,其中3种为广东省分布新记录,即峨眉柳叶蕨、镰羽柳叶蕨和柳叶蕨,建议将这几种植物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相似文献   
998.
两色鳞毛蕨(Dryopteris bissetiana(Baker)C.Chr.)在中国是比较常见和熟知的一种蕨类植物。《中国植物志》和《云南植物志》中采用的是一不合法的学名。在此给予纠正。  相似文献   
999.
岩蕨科(Woodsiaceae)和球盖蕨科(Peranemaceae)历来被多数学者认为是亲缘关系密切的两个科,它们的系统位置一直存在争议,两科曾被放入三叉蕨科(Aspidiaceae)、碗蕨科(Dennstaedtiaceae)、鳞毛蕨亚科(Dryopteridoidaae)及鳞毛蕨科(Dryopteriaceae)蹄盖蕨亚科(Athyrioideae)中。根据岩蕨科1种、球盖蕨科3种、蹄盖蕨科8种、鳞毛蕨科2种及1种外类群假大羽铁角蕨(Asplenium pseudolaserpitiifolium)的cpDNA基因trnL—F区序列建立的系统树,结果显示,岩蕨科和球盖蕨科的亲缘关系较远,岩蕨科与蹄盖蕨科有密切的亲缘关系,球盖蕨科与鳞毛蕨科亲缘关系较近,岩蕨科和球盖蕨科是处于不同进化线上的植物。秦仁昌(1978)和Pichi—Sermolii(1977)的系统将二者分别作为独立的科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000.
对8种耳叶苔属(Frullania)植物的孢子形态进行了电镜观察研究.其中,运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7种耳叶苔属植物的孢子形态及纹饰,所观察的孢子都为近球形或近多角形,无萌发孔,属于中型孢子(25~45 μm),表面纹饰为密集型疣状(颗粒状),其中4种具有明显的莲座状结构.运用透射电镜(TEM)观察了4种耳叶苔属植物的孢壁结构,结果显示,4种孢子的壁层超微结构相似:周壁为颗粒状物质,覆盖在外壁表面.外壁有多个数量不等的玫瑰状结构,周壁颗粒物质填充在内.内壁与外壁分层不明显,由外向内电子层密度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