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3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810篇
  2329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脂质过氧化对人红细胞膜脂流动性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研究枯稀过氧化氢/高铁血红素体系所产生的烷基过氧自由基对红细胞的损伤。测定了脂质过氧化的产物——丙二脂的生成,并证明阿魏酸钠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荧光偏振的结果指出,膜脂过氧化以后降低了膜脂的流动性。人红细胞用5DSA和16DSA标记并用ESR检测膜脂流动性,结果表明,序参数S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旋转相关时间τ值的增加证明膜脂过氧化以后,疏水尾部的物理状态发生了改变。经脂质过氧化以后,红细胞膜中的不饱和脂防酸的减少,可能是降低膜脂流动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2.
【目的】探究红球菌(Rhodococcus sp.)R04膜蛋白RHOGL009301的生理功能和突变菌株的代谢特性,确定该膜蛋白的生理功能与苯甲酸转运的关系。【方法】将RHOGL009301基因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Rhodococcus erythropolis进行融合表达,Delta Vision观察该基因蛋白产物的定位。通过基因同源重组敲除RHOGL009301基因,并对比野生型菌株和缺陷型菌株在不同碳源培养下的生长情况。HPLC测定红球菌R04野生型菌株和缺陷型菌株代谢联苯和苯甲酸时细胞内外代谢物,分析不同生长条件下代谢物的浓度变化。【结果】RHOGL009301基因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Rhodococcus erythropolis中实现共表达,并定位在细胞膜上。获得了RHOGL009301基因的缺陷型菌株R04ΔMP,与野生型菌株相比,缺陷型菌株在联苯和苯甲酸培养条件下的生物量明显降低,生长速度减慢。HPLC分析表明RHOGL009301基因的缺失抑制了苯甲酸的转运。【结论】膜蛋白RHOGL009301是苯甲酸代谢和转运相关的蛋白,基于序列同源性分析,该膜蛋白是一种新型的苯甲酸转运蛋白。  相似文献   
123.
阔叶红松林合理经营与土壤微生物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研究证明,阔叶红松林具有很高的生产力,因为它具有最优化的林分结构,这个结构特点,使它的复层异龄和针阔混交的群落结构影响下的土壤肥力较高,土壤微生物类群复杂,活动活跃,森林有机残体的分解与转化较快。系统内的氮、碳及无机养分的循环,能满足林木生长对养分不断增长的需要。系统内各个生态因子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因此,为了不断提  相似文献   
124.
刘超明  唐美庆  马坤  刘星韵  于涵  张颖 《生态学报》2017,37(7):2334-2341
为探究植物对大气氮沉降的响应和对这部分氮素的来源指示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地区198个采样点,典型落叶阔叶乔木杨属(Populus)和柳属(Salix)植物叶片进行采样,测定其叶片样品含氮量和δ~(15)N值。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杨属植物叶片含氮量为16.5—38.6g/kg,平均(24.0±4.0)g/kg;柳属植物叶片含氮量为17.2—36.2g/kg,平均(25.9±4.1)g/kg。研究区域范围内杨属、柳属植物叶片的含氮量均呈现出西北低、东南高的对角线型分布,与该区域大气氮沉降的空间变异相吻合。由于研究区域范围内气候因子无明显的变异,植物叶片的含氮量变化反应了大气氮沉降对植物元素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和植物对大气氮沉降的响应。北京地区杨属植物叶片δ~(15)N值为-3.95‰—8.10‰,平均(1.15±2.48)‰;柳属植物叶片δ~(15)N值为-3.04‰—9.73‰,平均(2.31±2.60)‰。杨属和柳属植物叶片的δ~(15)N值均呈现出西北高、中部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与叶片含氮量空间分布趋势相反。中部城区较高的δ~(15)N值反应了交通污染对大气含氮化合物增加的影响;西北部较高的δ~(15)N值反应了该区域受人为活动排放源的影响较少,自然的氮循环是其较高δ~(15)N值的主要原因;东南部较低的δ~(15)N值则有可能是由农业活动和交通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5.
活性X-3B红染料在水-土壤-作物连续体中的迁移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进入环境的自学成才性X-3B红染料是一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它从水分室向土壤分室再到作物分室的迁移,是一连续的生态过程,基于此,从理论上对活性X-3B红染料在水-土壤两相,土壤-作物两相以及水-土壤-作物整个连续体中的迁移进行了定量描述与探讨,并采用棕壤-大豆、褐土-小麦,红壤-萝卜和水稻土-水稻等系统给予了实验论证,表明活性X-3B红染料通过吸附机制从水分室到土壤分室的迁移符合Langmuir模型。通过作物根系吸收机制从土壤分室到作物分室的迁移可以用对数化的作物-土壤积累因子(CSAF)模型予以定量描述。  相似文献   
126.
影响光合细菌类胡萝卜素形成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已初步确认为球形红假单胞菌属的S—1菌株进行了类胡萝卜素形成因素的研究。通过对光照强度、温度、pH、碳源、氮源、生长因子和无机盐成份等培养条件的探讨,找到了适合类胡萝卜素形成的条件,为开发光合细菌类胡萝卜素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7.
胞红蛋白(Cygb)是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各类组织细胞中的球蛋白家族成员。Cygb为六配位体血红素单体蛋白质,能可逆结合O2、CO等气体配体,参与细胞内某些需氧酶反应。  相似文献   
128.
用马来酰亚胺自旋标记研究库存血红细胞膜蛋白质构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两种马来酰亚胺自旋标记物—马来酰亚胺Ⅰ和马来酰亚胺Ⅴ研究了红细胞膜蛋白质构象及巯基结合位点性质在ACD-B方库存血保存期间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在35天的血液保存期间,马来酰亚胺Ⅰ所标记红细胞膜的S/w值很快下降到一低水平,而马来酰亚胺Ⅴ所标记红细胞膜的旋转相关时间则呈现迅速下降后缓慢升高的双相性变化。作者结合膜蛋白构象及其周围微观环境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9.
目的:观察红芪、黄芪及配伍当归对环磷酰胺(CTX)所致血虚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方法: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采用CTX复制小鼠血虚模型,正常组与模型组小鼠用生理盐水灌胃,阳性对照组小鼠给予驴胶补血颗粒,四个给药组分别灌胃红芪、黄芪、红芪-当归组(5:1)及黄芪-当归组(5:1),连续灌胃7 d后,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各组小鼠外周红细胞(RBC)、淋巴细胞(LYM)、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取脾脏、胸腺、股骨,计算脾脏指数(SI)、胸腺指数(TI)的变化,进行网织红细胞计数(RC)、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并对股骨进行病理切片观察。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RBC、WBC、HCT、PLT、LYM等含量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红芪及不同配伍各组小鼠中SI、TI均显著升高(P<0.05),红芪-当归组及黄芪-当归组可显著提高外周RBC、HCT、WBC、PLT、LYM的含量(P<0.05),可升高RC及骨髓有核细胞数量(P<0.05),股骨病理切片显示有所改善。结论:红芪-当归(5:1)与黄芪-当归(5:1)配伍对血虚模型小鼠的改善作用及补血作用优于红芪、黄芪的单独作用,黄芪-当归(5:1)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0.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不同阶段红系祖细胞的动力学变化情况。方法:用0.5%甲基纤维素沉降脐带血红细胞及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得到单个核细胞,在含EPO、SCF、IGF-1等细胞因子的无血清培养体系中诱导其定向分化为红系祖细胞,观察细胞增殖、存活率、细胞集落形成情况,并检测不同阶段细胞红系特异性表面标志CD71和CD235a的表达。结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数逐渐增多,14 d细胞可扩增140倍左右,收集诱导后的细胞进行瑞氏吉姆萨染色,可见大量红系祖细胞,诱导后的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强,形成的克隆大部分为红系集落。诱导过程中,14 d前CD71、CD235a的表达逐渐增高。按细胞表面标志表达的不同可将诱导的细胞分为4群,分别对应红系祖细胞的不同阶段;随着诱导天数的增加,各时间点细胞对应的早期红系祖细胞群(P2、P3)比例逐渐下降,中晚期红系祖细胞群(P4、P5)的比例逐渐上升。结论:无血清培养基添加细胞因子组合的红系诱导培养体系可较好地诱导扩增红系祖细胞,流式分选可获得相对均一而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红系祖细胞群体。获得了红系祖细胞体外分化的动力学数据,为今后进一步优化红系诱导分化体系获得均一的红系祖细胞奠定了基础,并对未来利用干细胞制备均一的红系祖细胞应用于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