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5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以阔鳞鳞毛蕨(Dryopteris championii)成熟孢子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浓度对其孢子萌发、愈伤组织诱导、丛生芽分化及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1/2MS+2%蔗糖为孢子萌发最适培养基,20 d后萌发率达65%;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为MS+KT 0.5 mg.L-1+2,4-D 1 mg.L-1,诱导率达39.8%,愈伤组织为绿色颗粒状;颗粒状愈伤组织在MS+KT0.2 mg.L-1的培养基中生长出大量丛生芽,转化率可达66.3%;MS+IAA 0.2 mg.L-1+NAA 0.2 mg.L-1培养基可有效促进幼孢子体苗生根。  相似文献   
142.
为探讨江西武夷山南方铁杉针阔混交林内不同微地形中幼树更新特征的差异,明晰不同微地形生境对幼树天然更新的影响。以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拔约1800m的南方铁杉针阔混交原始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在其中建立的中亚热带南方铁杉针阔混交林动态监测固定样地首次调查数据,将固定样地中160个20m×20m的样方根据其海拔、凹凸度和坡度3种地形参数通过C-均值模糊聚类划分成不同的微地形生境,比较这不同微地形下的更新幼树种类组成及幼树更新特征,包括幼树密度,幼树平均胸径、平均高、平均冠幅,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不同微地形下幼树更新特征与地形因子、林分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通过聚类分析,最终将固定样地的微地形生境划分成4类,分别为陡坡、凹地、凸地、缓坡。(2)4类微地形更新幼树优势种组成类似,但优势程度存在差异。闽皖八角幼树在4类微地形中的重要值皆为第一,均大于43%。建群种南方铁杉的幼树在凸地的重要值为9.09%,具有一定优势;在陡坡的重要值为0.62%,优势程度较差。(3)陡坡的更新幼树密度最高,为399株/hm~2,高于凹地,凸地和缓坡;幼树平均胸径和平均高的大小表现为:缓坡>凸地&...  相似文献   
143.
自然海域和养殖水体环境频现低氧,本研究针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不耐低氧的特性,将(31.59±3.01)g(n=30)的卵形鲳鲹在(23±0.7)℃下进行3、6、12和24 h的急性和14 d的慢性低氧[溶解氧为(1.55±0.20)mg/L]胁迫。运用光学和电子显微技术,比较急、慢性低氧胁迫对卵形鲳鲹肝组织显微和超微结构的影响。通过测定肝组织中的丙二醛(MDA)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SH)的活性,分析低氧胁迫对卵形鲳鲹肝是否造成氧化损伤。急性低氧胁迫下,卵形鲳鲹肝组织间出现空泡、小叶结构破坏,细胞内线粒体数量减少,出现过氧化物酶体,肝细胞间血窦剧烈扩张。这些病理损伤随胁迫时间延长更趋严重,24 h时甚至出现局部肝细胞融合、坏死,慢性低氧胁迫14 d时,肝细胞局部坏死,细胞膜溶解,细胞核破裂分解,胞质内细胞器不明显,只可分辨粗面内质网,细胞内空泡体积大,细胞结构松散,血窦扩张。急性低氧胁迫下丙二醛(MDA)含量随时间先上升后下降,慢性低氧胁迫14 d时丙二醛(MDA)则显著增加。急性低氧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SH)上升后恢复,过氧化氢酶(CAT)则持续上调,慢性低氧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SH)显著上调,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结果表明,卵形鲳鲹幼鱼肝组织在低氧胁迫下病理变化明显,氧化损伤严重,且慢性低氧胁迫比急性更甚。  相似文献   
144.
本文报道了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作为大分子标记物,以组织化学和生物化学方法观察了鸡前后背阔肌在去神经后的胞纳现象。结果表明,在去神经后发生肥大的前背阔肌和去神经后发生萎缩的后背阔肌同样都出现胞纳的明显增加。组织化学所观察的结果表明,浸泡在含 HRP 的任氏液中的有完整神经支配的前、后背阔肌只有极少数的肌纤维摄取 HRP,而在去神经的前、后背阔肌中则有不少的肌纤维内部出现 HRP 染色反应。这种反应在有的纤维表现为弥散性染色,有的表现为浓的 HRP 反应颗粒。生物化学的结果显示,去神经后的前、后背阔肌中 HRP 的相对含量分别比有神经支配的对照肌肉明显地增多54%和87%,我们在鸡前背阔肌用组织化学和生物化学所得的实验结果与 Thesleff 等人提出的关于肌肉萎缩机制的假设显然不符。本工作证实了肌肉的胞纳作用的增加并不一定最终导致肌纤维的变性和萎缩。  相似文献   
145.
为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SOC)库的影响机制,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 以湘中丘陵区地域相邻、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南烛(Vaccinium bracteatum)-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灌草丛(LVR)、檵木-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白栎(Quercus fabri)灌木林(LCQ)、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柯(又名石栎)(Lithocarpus glaber)-檵木针阔混交林(PLL)和柯-红淡比(Cleyera japonic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常绿阔叶林(LAG)作为一个恢复演替序列, 设置固定样地, 采集0-10、10-20、20-30、30-40 cm土层土壤样品, 测定不同恢复阶段SOC含量(CSOC)和SOC密度(DSOC), 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CSOCDSOC变化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 (1)各土层CSOCDSOC随着植被恢复呈增加趋势, 且LAG显著高于其他3个恢复阶段。LAG 0-40 cm土层CSOC分别比LVR、LCQ、PLL增加12.5、9.3和4.7 g·kg -1, 分别提高了248.5%、113.1%和58.5%; DSOC分别增加67.1、46.1和32.5 t C·hm -2, 分别提高了182.0%、79.7%和45.6%。(2) CSOCDSOC与群落植物多样性指数、群落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凋落物层现存量、凋落物层全氮(N)含量、凋落物层全磷(P)含量、土壤全磷(TP)、土壤有效磷(AP)含量、土壤C/N(除CSOC外)、C/P、N/P、<0.002 mm黏粒百分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与凋落物层C/N (除DSOC外)、凋落物层C/P、土壤pH值和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表明CSOCDSOC随着植被恢复的变化受到植被因子和土壤因子诸多因子的影响。其中, 土壤C/P、土壤pH值和凋落物层C/P对CSOCDSOC影响显著; 此外, <0.002 mm黏粒百分含量也显著影响着DSOC, 而土壤C/P对CSOCDSOC影响最显著。植被恢复过程中, 凋落物层C/P和土壤C/P、pH值、质地的变化是影响SOC库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6.
殷正  范秀华 《生态学报》2020,40(7):2194-2204
为了解次生针阔混交林和阔叶红松林林下草本植物对幼苗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基于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样地(Ⅰ)和阔叶红松林样地(Ⅱ),以246个1 m×1 m幼苗样方中乔木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去除草本植物的对照试验探究草本植物对乔木幼苗高度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群落水平上,草本植物去除有助于林下乔木幼苗的高度生长。次生针阔混交林和阔叶红松林中幼苗高度生长量在除草后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提高,且阔叶红松林中幼苗高度增长在对照组和处理组中均高于次生针阔混交林。(2)去除草本植物对不同年龄级水平乔木幼苗高度生长影响不同。次生针阔混交林中,去除草本显著促进四年生及以上幼苗高度生长,对一至三年生幼苗影响不显著;阔叶红松中去除草本显著促进一至三年生幼苗高度生长,对四年生及以上幼苗影响不显著。(3)除草处理后,水曲柳幼苗高度生长量在两处样地均显著增加,假色槭幼苗高度增长量只在次生针阔混交林中显著增加,而其他幼苗高度增长量只在阔叶红松林中显著增加。(4)次生针阔混交林中,幼苗存活率与草本多度和物种数呈正相关关系,与草本盖度无相关关系;阔叶红松林中幼苗存活率与草本物种数呈正相关关系,与草本多度和盖度无相...  相似文献   
147.
卵形半肠吸虫的生活史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唐仲璋  唐崇惕 《动物学报》1992,38(3):272-277
  相似文献   
148.
《植物生态学报》2018,42(5):595
为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SOC)库的影响机制,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 以湘中丘陵区地域相邻、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南烛(Vaccinium bracteatum)-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灌草丛(LVR)、檵木-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白栎(Quercus fabri)灌木林(LCQ)、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柯(又名石栎)(Lithocarpus glaber)-檵木针阔混交林(PLL)和柯-红淡比(Cleyera japonic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常绿阔叶林(LAG)作为一个恢复演替序列, 设置固定样地, 采集0-10、10-20、20-30、30-40 cm土层土壤样品, 测定不同恢复阶段SOC含量(CSOC)和SOC密度(DSOC), 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CSOCDSOC变化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 (1)各土层CSOCDSOC随着植被恢复呈增加趋势, 且LAG显著高于其他3个恢复阶段。LAG 0-40 cm土层CSOC分别比LVR、LCQ、PLL增加12.5、9.3和4.7 g·kg -1, 分别提高了248.5%、113.1%和58.5%; DSOC分别增加67.1、46.1和32.5 t C·hm -2, 分别提高了182.0%、79.7%和45.6%。(2) CSOCDSOC与群落植物多样性指数、群落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凋落物层现存量、凋落物层全氮(N)含量、凋落物层全磷(P)含量、土壤全磷(TP)、土壤有效磷(AP)含量、土壤C/N(除CSOC外)、C/P、N/P、<0.002 mm黏粒百分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与凋落物层C/N (除DSOC外)、凋落物层C/P、土壤pH值和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表明CSOCDSOC随着植被恢复的变化受到植被因子和土壤因子诸多因子的影响。其中, 土壤C/P、土壤pH值和凋落物层C/P对CSOCDSOC影响显著; 此外, <0.002 mm黏粒百分含量也显著影响着DSOC, 而土壤C/P对CSOCDSOC影响最显著。植被恢复过程中, 凋落物层C/P和土壤C/P、pH值、质地的变化是影响SOC库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9.
处于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区的甘肃小陇山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之一。以甘肃小陇山建立的6 hm2暖温带针阔混交林森林动态样地为基础,以样地中所有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为对象,分析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探讨物种对不同生境的选择偏好。结果表明: 样地内共有木本植物41735株,除去分枝和萌生的独立个体有29251株,共计124种,包含33科65属,其中重要值≥1的树种有28个,占总多度的82.9%。样地中重要值最大的前4个种依次是锐齿槲栎、白桦、小叶乌药和榛,也是该群落乔木层与灌木层的优势树种。样地内所有植株的径级分布整体表现为倒“J”型,群落自我更新良好。指示种分析发现,样地中有11个物种对不同生境表现出一定的偏好,其中2个物种(铁木和四蕊枫)表现出明显的生境偏好。冗余分析和偏分析表明,样地内的物种多度分布主要受地形影响。  相似文献   
150.
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显示经荧光紫杉醇标记的阔口尖毛虫(Oxytricha platystoma)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等纤毛器的微管类细胞骨架.其口围带基部含小膜托架、托架间连接微管和小膜基部微管束,波动膜基部含发达的微管骨架网,口围带和波动膜后端的汇合处含有口底托架及口后微管束,额腹横棘毛和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