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6篇
  免费   287篇
  国内免费   697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建立植物功能性状与群落动态之间的关联是功能生态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基于鼎湖山1.44 ha塔吊样地的两次调查数据, 通过采集样地内所有4,142株个体的6种植物功能性状, 对比分析了个体水平植物功能性状和物种水平功能性状均值对不同垂直层次(灌木层、亚冠层和林冠层)个体生长的影响差异。首先, 分析了不同垂直层次下各植物功能性状的变化趋势; 其次, 计算了不同垂直层次下各植物功能性状的种内和种间变异水平; 最后,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植物功能性状、光竞争以及地下竞争对不同垂直层次树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1)不同垂直层次下的植物功能性状表现出明显的分异, 由灌木层至林冠层, 叶面积、比叶面积和能量供求关系指数显著降低, 而叶片厚度和叶片干物质含量显著升高; (2)不同垂直层次下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变异均大于种内变异, 且林冠层的种内功能性状变异均大于灌木层和亚冠层; (3)基于个体水平植物功能性状的结构方程模型较物种水平功能性状均值对生长具有更高的解释程度, 且个体水平植物功能性状的引入更有利于提高对灌木层个体生长的预测能力; (4)光竞争和地下竞争主要通过影响功能性状间接影响植物生长。由灌木层至林冠层, 同种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减弱, 异种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增强。综上, 将个体水平植物功能性状纳入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群落的结构和动态。  相似文献   
52.
赵娟  王晓蓉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11):1326-1329, 1339
目的分析肠道菌群与IBS分型及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表达的关系,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52例符合标准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依照罗马Ⅲ标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腹泻型组(62例)、便秘型组(56例)、混合型组(34例);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同时检测受试者血清ICAM 1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患者肠道菌群与血清ICAM 1关系,并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肠道菌群与IBS各亚型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ICAM 1、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肠道肠杆菌和肠球菌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亚型IBS患者血清ICAM 1、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混合组患者血清ICAM 1、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最高,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最低;腹泻型组肠道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最低,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最高(均P<0.05)。肠道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是IBS分型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与ICAM 1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而肠道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与ICAM 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结论肠道菌群可影响IBS患者分型,且肠道中部分菌群与ICAM 1水平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成人心源性间充质样细胞 (CDMCs)的分子表型及向心脏谱系的分化潜能。方法实验分为:不同培养时间CDMCs (第3、5、7代),并以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UCMSCs)为对照。分析各细胞分子表型并向心脏谱系诱导分化。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计算生长倍增时间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分析表面标志抗原表达;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测干细胞多能分子及组织特异性分子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 CDMCs具有UCMSCs形态特征与增殖能力,体外培养1 ~ 7 d,与UCMSCs比较,P3、5、7代CDMCs增殖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与UCMSCs相比,不同培养时间CDMCs表面标志抗原 (CD90)表达 (冻存前:97.13%±2.00%比59.87%±34.14%、38.83%±11.04%、34.77±14.78%;冻存后:99.83%±0.17%比56.00%±19.47%、47.48±11.88%、41.15±8.68%)降低(P< 0.05)。与UCMSCs相比,不同培养时间CDMCs中Rex1 (0.00±0.00比0.68±0.50、0.29±0.17、0.38±0.50)、Oct3/4 (1.00±0.02比5.28±0.78、3.88±0.95、3.63±0.34)、Nanog(1.00±0.16比7.57±4.69、5.40±3.58、5.34±0.76)以及心脏特异转录因子Nkx2.5 (1.00±0.12比30.60±22.43、19.69±9.65、8.82±4.94)、Gata4 (1.00±0.85比60467±25266、44350±25800、35067±23113)表达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5)。与诱导前比较,向心肌诱导分化15 d后,不同培养时间CDMCs中cTnT蛋白表达水平 (0.40±0.13比0.98±0.16、0.38±0.18 比0.69±0.15、0.17±0.11比0.70±0.17)增高 (P< 0.05)。结论 CDMCs不仅具备部分干细胞和间充质细胞表型,还具有心脏组织特异性。其具备心脏谱系分化潜能,心肌细胞分化能力可能优于UCMSCs。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治疗肝纤维化的可行性。方法:采用CCL腹腔注射小鼠制备肝纤维化模型,分别于第4、10周给予尾静脉注射移植UC-MSC进行治疗,检测治疗后血清学指标的改变和病理变化,观察UC-MSC对肝纤维化的疗效。结果:4周和10周进行治疗均可改善肝功能,减轻纤维化程度。结论:UC-MSC对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表皮生长因子治疗III、Ⅳ期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2012年收治的III、Ⅳ期压疮患者14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一组和实验二组。对照组30例压疮患者行常规换药,实验一组58例压疮患者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表皮生长因子治疗,实验二组55例压疮患者仅应用表皮生长因子治疗。治疗后,比较三组患者愈合时间及愈合效果。结果:实验一组和实验二组的显效时间和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且实验一组的显效时间和愈合时间较实验二组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一组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与实验二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二组的治愈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一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实验二组(P〈0.05),而实验二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表皮生长因子较单用表皮生长因子及常规治疗方法更好的改善III、Ⅳ期压疮创面的愈合,避免患者组织感染,提高压疮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6.
细胞极性是指细胞形态、蛋白分布以及细胞功能的不对称性,它是细胞发育、维持项一底极性、损伤修复及组织完整性等生理过程所必需的,主要是由极性蛋白调控。一旦极性蛋白之间的平衡失调,则会破坏细胞极性,诱导肿瘤发生、增殖及迁移。研究表明,极性蛋白的异常表达及错误定位均与肿瘤紧密相关。上皮细胞肿瘤发生及恶性转变过程通常伴有细胞极性丢失以及组织结构紊乱的现象,尤其是经历上皮间充质转变的上皮肿瘤细胞更易侵袭周围基质,最终引发转移。作者就目前有关极性蛋白在肿瘤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重点阐述极性蛋白在肿瘤转移中的功能,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7.
探讨了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对NOD/SCID小鼠放射性肠损伤的修复作用.将雄性NOD/SCID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即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模型组,C组为治疗组.B组和C组小鼠全腹接受5 Gy 60Co γ射线单次照射,剂量率为100 cGy/min.照射后B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C组小鼠移植MSCs.于移植后第15天取小鼠空肠标本,通过免疫荧光方法检测MSCs在受损肠道的定植和分化情况.结果表明,治疗组小鼠的生存状况明显好于模型组小鼠,病理切片显示小肠黏膜得到修复,免疫荧光结果显示MSCs可定植于辐射损伤的肠道,并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和α-SMA.MSCs移植入肠损伤的小鼠体内后可在受损肠道定植,并向间质细胞分化,参与辐射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58.
目的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以持续性肠道非特异性炎症为特征,通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临床上仍无特效性的治疗手段。IBD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涉及免疫、环境及遗传等因素,这些因素共同诱导肠道炎症、黏膜损伤和修复。肠道微生物群落及其代谢产物、宿主基因易感性及肠道黏膜免疫三方面共同参与了IBD的发病机制。本文从消化道微生态角度出发,对目前IBD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研究现状、宿主-微生物间免疫应答及益生菌治疗等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9.
60.
We incubated eggs of five Phrynocephalus species (P. albolineatus, P. axillaries, P. grumgrzimailoi, P. helioscopus and P. przewalskii) at three constant temperatures (24℃, 28℃ and 32℃) to examine differences in incubation length and hatchling morphology among species and among temperature treatments. We combined data from this study with those reported previously for P. frontalis and P. versicolor to examine whether embryonic stage at laying is a causal factor for interspecific variation in incubation length, and whether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inferred from hatchling morphology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lationship based on mitochondrial DNA data. Mean values for incubation length differed among the five species studied herein and, in all these five species, incubation length decreased at a decreasing rate as temperature increased. In none of the five species did hatchling size (snout-vent length and body mass) and other morphological variables differ among the three temperature treatments. The seven oviparous Phrynocephalus lizards found in China differ from each other in hatchling morphology, and embryonic stage at laying is a causal factor of inter- and intra-specific variation in incubation length.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inferred from hatchling morphology is not always consistent with the currently known relationship based on mitochondrial DNA data. Data from this study and those reported previously allow the conclusion that any Phrynocephalus species may have its unique position along the axis defined by hatchling morph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