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2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50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3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王忠华 《植物学报》2005,22(4):463-470
植酸是玉米(Zea mays)、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大麦(Hordeum vulgare)、水稻(Oryza sativa)和大豆(Glvcine max)等籽粒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有机酸(6-肌醇磷酸), 其与K+、Ca2+、Mg2+和Fe3+等金属离子形成的植酸盐是微量营养元素的重要贮存形式。植酸及植酸盐不能被人和非反刍动物所吸收利用; 植酸摄入体内后还会和其他来源的微量营养元素结合形成植酸盐, 造成这些营养元素的生物有效性下降, 从而造成微量元素缺乏症。此外, 大量的植酸及植酸盐随粪便排出,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尤其是水体富营养化。由于土壤中缺乏分解微生物, 即使畜禽粪便作有机肥还田仍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近年来, 利用理化诱变与转基因技术已成功地获得了玉米、大麦、水稻和大豆等作物的低植酸突变体。本文对植酸的生物合成过程、低植酸突变体的诱发与研究、低植酸突变体的遗传特征与可能机理及营养评价进行了综述, 并对低植酸作物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22.
不同生境类型枣园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山西太谷枣区对不同间作生境组合类型枣园的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杂草的枣园与其他枣园相比,节肢动物的物种数最大(P<0.05), 而节肢动物物种的个体数最小(P<0.05),而在单作无杂草的枣园则相反(P<0.05)。植食性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在单作无杂草的枣园显著(P<0.05)大于其间作类型的枣园,而捕食性和寄生性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则明显(P<0.05)小于其间作类型的枣园,而在有杂草的枣园则相反。枣树与大豆和棉花间作枣园的捕食性和寄生性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则明显(P<0.05)大于枣树与大豆间作的枣园,而枣树与大豆间作的枣园与单作无杂草枣园的寄生性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则无明显差异(P>0.05),但捕食性的物种数有大豆的枣园明显(P<0.05)大于单作无杂草枣园,而个体数则无明显差异(P>0.05)。多样性均匀度和相对稳定性指数研究结果表明有杂草的枣园明显(P<0.05)大于单作无杂草枣园,枣树与大豆和棉花间作的枣园明显(P<0.05)大于枣树与大豆间作的枣园,而优势度则相反。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在枣园合理间作多种作物或者适当保留一定的杂草,不仅可以减少天敌昆虫迁出枣园,而且还可以增加枣园天敌的物种数量和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同时还能有效地利用枣园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  相似文献   
923.
美洲斑潜蝇的传播危害和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1anchard)是一种危险性害虫。原产地阿根廷,该虫食性杂,许多瓜、菜、豆等作物及花卉、树木、杂草都会受害。而且繁殖快,防治难。已发生危害的国家和地区都遭到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将美洲斑潜蝇列为最危险的一类检疫性害虫,对其实施严格的封锁控制措施。我国于1994年初先在海南、广东一带发现对蔬菜、花卉造成严重为害。古田县于1994年11月初初见美洲斑潜蝇成虫(经鉴定),1995年底以后扩散蔓延到全县各地。  相似文献   
924.
《麦类作物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也是全国唯一的一份麦类作物专刊。主要刊载麦类作物(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遗传育种、生理生化、栽培管理、食品加工、产品贸易等方面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学术报告、有新意的文献综述以及学术动态等。  相似文献   
925.
无花果是最早家化作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伟  蔡健 《生物学通报》2006,41(7):55-55
一项新研究提出,在约旦谷的一处11400年前的房屋中发现的无花果样品也许标志着农业最早的形式。Mordechai Kislev和同事描述了在GilgalⅠ考古点发掘出来的残留无花果,显示出这些无花果属于没有授粉就可结果而成熟的那种。这种果子不从树上掉下来,而且成熟时变得软和甜,可以吃。造  相似文献   
926.
无融合生殖因其在杂种优势固定中的巨大潜力而受到广泛关注,人工创制无融合生殖是当前无融合生殖研究的重要方向,有丝分裂替代减数分裂(Mitosis instead of Meiosis,MIME)能产生与母本遗传组成完全一致的二倍体配子,是人工创制无融合生殖的关键步骤。文中对MIME的发生及其在作物无融合生殖中的应用以及MIME应用中的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为扩大MIME在作物无融合生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27.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不同磷水平下小麦-蚕豆间作体系根系形态变化及其与内源激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与单作小麦相比,在低磷(1/2P)水平下,小麦-蚕豆间作能显著增加小麦的根长,显著减少小麦根系的平均直径,显著增加根系的表面积;在常规磷(P)水平下,间作能显著降低小麦根系的平均直径,有增加小麦根长和根表面积的趋势;与单作蚕豆相比,间作能明显促进蚕豆根系的增长,同时增加蚕豆根表面积。在1/2P水平下,间作能显著提高小麦和蚕豆根系中的生长素(IAA)、脱落酸(ABA)、水杨酸(SA)和茉莉酸(JA)含量;在P水平下,间作能显著提高小麦根系中的IAA、ABA和JA含量,单、间作小麦根系中的SA含量没有显著差异,间作显著增加了蚕豆根系中ABA和SA含量,单、间作蚕豆根系中的IAA和JA含量无显著差异。单作条件下,小麦和蚕豆根系中的内源激素(IAA、ABA、SA和JA)含量与其根系形态(根长、根平均直径和根表面积)无显著相关性;间作条件下,小麦和蚕豆根系中的IAA含量与根长和根表面积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小麦-蚕豆间作能够诱导小麦和蚕豆根系IAA的增加。这种变化可能是驱动间作系统根系形态变化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928.
芒是许多禾本科作物穗部的重要结构, 不仅可以作为区分不同品种以及基因定位的重要形态标记, 而且在禾谷类作物的种子传播、籽粒灌浆、蒸腾作用及产量形成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该文综述了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大麦(Hordeum vulgare)和水稻(Oryza sativa)芒的结构、功能与遗传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以期为芒性状遗传机理的进一步研究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29.
新书介绍     
《生物产业技术》2013,(6):87-87
现代生物技术因其安全性在某些领域如农业是颇具争议的话题。本书作者用讲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从众所周知的传统生物技术绘声绘色地讲到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包括转基因作物、奶酪、烘焙食品、葡萄酒、肉制品及“妖魔食品”中的生物技术应用,以及抗生素、激素、基因治疗、异种器官移植、人类基因组计划、干细胞治疗等,使读者领悟到这种演变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社会进步的象征。  相似文献   
930.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是甘肃省专门从事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研究和防治的省级科研机构和全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及品种抗病虫性鉴定权威部门,为全国农药登记药效试验认证单位。现设植物病害研究室、农业昆虫及螨类研究室、农药研究室、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