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9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长白山红松混交林干扰历史的重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取自300棵林木的年轮盘年轮宽度分析,利用林木年轮中表现出的释压(release)反应,进行红松混交林干扰历史重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林木的释压反应,分析诸如长白山红松混交林这种以风作为主要干扰类型的林分干扰历史是合理的方法,也是现行林分干扰历史推测方法中最准确、可靠、提供信息量最大的方法;只要满足一定的样本数,是可以通过样树的释压反应分析出林分的干扰历史;对红松混交林而言,臭松、鱼林松和红松是干扰历史分析的理想树种;在天然红松混交林中被压林木比率与干扰密切相关,一次干扰导致林分被压林木一次大幅度下降,而当较长时间不发生干扰时,林分被压林木比率逐渐上升。群落干扰历史的重构为群落和生态系统动态研究提供有利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52.
周繇 《生命世界》2007,(12):82-87
秋天的长白山壮美而多彩,那些色泽鲜艳欲滴的果实正自豪地炫耀自己的美丽,它们仿佛是在展示大自然的一部部杰作,告诉我们此时的长白山已步入一个甜美的季节。我们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博物馆副馆长刘利的陪同下,迫不及待地驱车驶向了令人神往的长白山主峰,开始了为期近一个月的野果拍摄之旅。  相似文献   
153.
江南  徐卫华  赵娟娟  肖燚 《生物多样性》2021,29(10):1288-27
我国建立国家公园的主要目的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 然而原真性的概念尚不明确, 评估方法亟待建立。本文尝试厘清原真性的概念, 讨论其在保护实践中的价值, 探究生态系统原真性的评价方法, 以期提升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和自然保护地规划管理的科学性; 并以长白山地区为例, 基于森林清查数据, 从植被角度选取起源方式、优势树种、林龄和单位蓄积4项指标构建森林生态系统原真性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权重系数、原真性值计算公式和等级划分标准。评价结果显示, 研究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原真性值为0.69, 和龙市、安图县、抚松县、临江市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分别为0.70、0.71、0.67、0.60和0.63。原真性从高到低5个等级的面积之比为9 : 44 : 33 : 11 : 3, 原真性高与极高的森林面积比例占53%, 空间分布呈现以长白山主峰为中心向东、北、西逐渐降低的趋势。建议基于对区域生态系统原生状态的全面了解, 加强不同尺度、组成要素的原真性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154.
黄土丘陵区坡面林-草边界土壤水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黄土高原丘陵区林-草边界上旱季和雨季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旱季林地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都小于草地,林地内各个层次土壤含水量差异不大,草地内各个层次土壤含水量差别较大;雨季林地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都大于草地,林地内各个层次土壤含水量差别较大,而草地内各个层次土壤含水量差异不显著;林-草边界各个层次土壤水分的变异程度为弱变异或中等变异.林-草边界在旱季和雨季具有不同的影响域,旱季边界影响域为从林外0.4倍树高距离到林内0.4倍树高距离;雨季边界影响域为从林外0.4倍树高距离到林内0.8倍树高距离.因此,可将林-草景观划分为3个区:草地区,即由距林缘0.4倍树高距离处向草地方向延伸;林缘区,即由林外0.4倍树高距离到林内0.4倍树高距离(旱季)或0.8倍树高距离(雨季);林地区,即由林内0.4倍树高距离(旱季)或0.8倍树高距离(雨季)处向林内方向延伸.林-草边界水平方向上3个分区的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而且旱季的规律特征与雨季相反.  相似文献   
155.
不同月龄绵羊对食物营养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祁连山地和河西走廊绿洲作物生态系统的时空差和生产方式所提供的饲草养畜,建立资源互补效应,提高生物效率.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营养条件下,随着羊龄的增大,食入营养量、体增重、单位增重消耗的营养量均增多,但营养物质消化率、可消化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饲料报酬均有所下降.F测验食入营养物质的差异程度表明,34月龄羊的干物质和蛋白质食入量显著大于22月龄羊(P<0.01),22月龄羊显著大于10月龄羊(P<0.01),食入能为34月龄羊与22月龄羊的差异显著(P<0.05),22月龄羊与10月龄羊差异极显著(P<0.01).体增重是34月龄与22月龄羊和22月龄羊与10月龄羊差异不显著(P>0.05),34月龄显著大于10月龄羊(P<0.05).饲料转化率三组间的差异均不显著,表明10月龄到22月龄羊的生产效率高,能生产高质量的风味羊肉,是适宰羊的年龄段.  相似文献   
156.
草原及开垦后土壤有机质性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从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腐殖质结合形态和腐殖质组成等方面,研究了供试土壤(草原淡黑钙土、草原风沙土和已开垦的风沙土)有机质的性质.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及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性质的影响有很大的差异.与风沙土相比,淡黑钙土的全土碳、生物量碳、重组碳、可提取腐殖物质(HE)、松结态腐殖质的含量和全土腐殖化度较高.风沙土种向日葵后其全土碳、生物量碳、重组碳和HE含量及各种结合形态腐殖质含量均下降,但腐殖化程度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57.
以我国东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同一海拔水平的原始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林--白桦山杨成熟林和幼林为对象,对不同演替阶段林地地下生物量与碳、氮贮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进行,白桦山杨幼林、成熟林和阔叶红松林根系生物量分别为2.437、2.742和4.114 kg·m-2,根系碳贮量分别为1.113、1.323和2.023kg·m-2,土壤碳贮量分别为11.911、11.943和12.87 kg·m-2,林地地下碳贮量分别为13.024、13.266和14.610kg·m-2.3块林地中根系氮贮量分别为0.035、0.032和0.039 kg·m-2,土壤氮贮量分别为1.207、1.222和0.915kg·m-2,林地地下氮贮量分别为1.243、1.254和0.955 kg·m-2.在长白山地区次生林演替和恢复过程中林地地下部分是潜在的碳汇,而土壤氮贮量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8.
松嫩平原不同生境条件下羊草无性系的生长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栽培条件下实验无性系的跟踪调查和对羊草草甸水淹后恢复演替过程中天然无性系种群的随机取样调查,分析了不同生境条件下羊草无性系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在松嫩平原具有充分生长空间而没有种间竞争的风沙土上,两个实验羊草无性系的移植时间相差1个月,翌年生长季末期无性系的大小相差近1倍,整个生长季营养繁殖数量的增长规律均为指数函数.在羊草草甸水淹后恢复演替6年中,在羊草+杂类草群落、羊草+寸草苔群落,羊草无性系种群营养繁殖数量的增长规律均为幂函数.在具有种间竞争的碱化草甸土上,羊草无性系在水淹后恢复演替过程中仍可以通过指数形式迅速地增加无性系的子代数量,同时也迅速地扩展着无性系的生态位空间.  相似文献   
159.
将引进菌用于有机污染土壤中芘和苯并(a)芘的生物修复,目的是使引进菌在环境工程中的利用成为可能.通过对引进的3株细菌进行固定化包埋,研究了它们对土壤中芘和苯并(a)芘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引进菌驯化固定后,无论是单株菌还是混合菌对污染物的降解都明显高于游离菌,与土著固定菌相比,部分引进菌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不同时间采样点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引进菌混合固定后对污染物的降解效果相对较好,在96 h时B61B67对芘和苯并(a)芘的降解率分别为43.49%和38.55%.  相似文献   
160.
长白山苔原带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白山苔原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系着地上和地下生态系统。为探讨长白山苔原带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多样性特征,于2009年5月、7月和9月对上部和下部苔原带土壤动物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长白山整个苔原带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甲螨亚目、节跳虫科和球角跳虫科。下部苔原亚带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多,群落结构较为复杂。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随生境和时间变化有很大波动,类群数变化则较小。在7月份个体数最少,而类群数随着时间的变化有减少的趋势。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随时间和生境的不同而异。上部苔原亚带9月的甲螨亚目(P﹤0.01)、革螨亚目(P﹤0.05)及下部苔原亚带5月的甲螨亚目、革螨亚目、辐螨亚目(P=0.03,P=0.011,P=0.027)0—5 cm土层显著高于凋落物层;下部苔原亚带5月的球角跳虫科(P=0.001)及各月的节跳虫科和山跳虫科在各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P=0.036,P=0.005,P=0.001,P=0.04,P=0.009)。两个亚带土壤动物多样性随时间的变化都有递减的趋势。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是下部苔原亚带高于上部苔原亚带,而优势度指数则相反。相似性指数表明两个亚带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各类群的相对数量差异在9月最大。下部苔原亚带的生境条件较适宜土壤动物生存,生物多样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