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50篇 |
免费 | 78篇 |
国内免费 | 565篇 |
专业分类
249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60篇 |
2022年 | 59篇 |
2021年 | 48篇 |
2020年 | 69篇 |
2019年 | 60篇 |
2018年 | 43篇 |
2017年 | 44篇 |
2016年 | 45篇 |
2015年 | 74篇 |
2014年 | 92篇 |
2013年 | 68篇 |
2012年 | 110篇 |
2011年 | 89篇 |
2010年 | 102篇 |
2009年 | 105篇 |
2008年 | 88篇 |
2007年 | 87篇 |
2006年 | 85篇 |
2005年 | 87篇 |
2004年 | 77篇 |
2003年 | 99篇 |
2002年 | 76篇 |
2001年 | 63篇 |
2000年 | 71篇 |
1999年 | 64篇 |
1998年 | 56篇 |
1997年 | 69篇 |
1996年 | 60篇 |
1995年 | 52篇 |
1994年 | 58篇 |
1993年 | 47篇 |
1992年 | 40篇 |
1991年 | 42篇 |
1990年 | 43篇 |
1989年 | 47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5年 | 2篇 |
1959年 | 3篇 |
1956年 | 2篇 |
1955年 | 5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银色裂腹鱼(Schizothorax argentatus)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地区的伊犁河流域,是我国裂腹鱼类中珍稀濒危品种之一,具有较高的科研和经济价值。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了银色裂腹鱼长度为16580 bp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其基因组成和排列顺序均与典型的脊椎动物相似,共有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区(D-loop)。碱基组成分别为A(30.25%)、G(17.28%)、C(27.20%)和T(25.27%),呈现明显的AT偏好性和反G偏倚。tRNA基因中仅tRNA-Ser(GCU)因缺少二氢尿嘧啶茎而无法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ND6基因的AT-skew和GC-skew值波动最大,揭示该基因经历的选择和突变压力可能与其他基因不同。银色裂腹鱼线粒体控制区包含了3个不同的结构域:终止序列区(ETAS)、中央保守区(CSB-F、CSB-E、CSB-D和CSB-B)和保守序列区(CSB1、CSB2和CSB3),且在CSB3下游约50 bp处识别到鲤形目(Cypriniformes)鱼类中普遍存在的保守序列片段TT(AT)nGTG。基于28种裂腹鱼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表明银色裂腹鱼分化时间较早,与其他类群亲缘关系较远,这可能与其所生活的水域地理位置和水文环境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52.
饵料系列对军曹鱼仔鱼生长、消化酶活力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饵料是鱼类早期发育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并且随着个体发育,饵料类别不断变化。为了评定各种饵料的效果并筛选得到军曹鱼仔鱼早期发育阶段适宜的饵料组合,进行了本实验。军曹鱼仔鱼在750L桶中孵出并暂养2d,然后在水泥池中培育4d(3—6日龄),并投喂轮虫;在第7日龄,将240尾仔鱼随机平均分配至12个70L桶中,共分4组,每组3桶;7—15日龄,4组仔鱼分别投喂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和桡足类投;16—42日龄,分别投喂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和鱼糜。第42日龄,将全部仔鱼取样、称重并于-80℃保存备用。鱼体匀浆、离心后的上清液作为粗酶液用以测定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等消化酶活力,还测定了粗蛋白、粗脂肪等主要体成分,并统计了生长指标。结果表明:(1)组IV的生长表现最佳;(2)组III的成活率最高;(3)饵料对三种酶的活力和体成分都有极显著的影响;(4)组III的蛋白酶活力、组I的淀粉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最高,尤其是组I的淀粉酶活力比其他各组高出6.8—11.9倍;(5)各组鱼体的粗蛋白含量均较相应饵料的低,而粗脂肪含量则比饵料的高。因此,可以认为:仔鱼长期饥饿时,消化酶可能存在补偿性分泌,并优先利用糖类和脂肪作为能源;军曹鱼仔鱼对脂肪的沉积效率较蛋白高。 相似文献
953.
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的基因突变与LCAT缺陷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ecithin:cholesterol acyl transferase,LCAT)是体内脂蛋白代谢的关键酶之一,它主要参与HDL的成熟过程和胆固醇逆转运过程。LCAT基因突变导致LCAT缺乏及活性下降,可引起2种疾病:家族性LCAT缺乏征(familiar LCAT deficiency,FLD)和鱼眼病(fish-eyedisease,FED)。目前,对于LCAT的活性及功能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对于LCAT的结构(尤其是三维结构)及其基因调控与突变研究的不多,本文除了对人LCAT的结构和功能做基本介绍外,着重阐述LCAT基因表达及其突变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54.
蓝太阳鱼第一次性周期性腺发育的组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太阳鱼(Lepomis cyanellus)是广东省于1997年从北美引进的小型淡水鱼类,本文采用组织切片技术对蓝太阳鱼的性腺发育进行了研究。蓝太阳鱼的性腺发育程序可以分为5个时期。在1月龄,卵巢和精巢处于第Ⅰ期;2~3月龄时,卵巢和精巢发育到第Ⅱ期;4月龄时发育到第Ⅲ期;5~6月龄时发育到第Ⅳ期;7~8月龄时达到性成熟第Ⅴ期。过冬时,卵巢退化到第Ⅱ~Ⅲ期,而精巢仍停留在第Ⅴ期。成熟卵巢的成熟系数为2.80%~8.10%,成熟精巢的成熟系数为1.45%~3.45%。精巢和卵巢发育都为不完全同步型,且精巢发育比卵巢稍快。蓝太阳鱼的繁殖期在广州地区为3~11月,为多次产卵类型。本文从生殖和生长的关系上对蓝太阳鱼生长缓慢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将蓝太阳鱼作为一种鱼类实验动物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55.
利用非淹没培养皿法、活体观察法和蛋白银染色法,对采自甘肃临夏县和会宁县农田土壤的4种腹毛类纤毛虫,即柠檬管膜虫(Cyrtohymena citrina)、背触毛拟腹柱虫(Gastrostylides dorsicirratus)、沙栖蠕形尖毛虫(Vermioxytricha arenicola)和半残毛虫属一种(Hemisincirra sp.)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柠檬管膜虫、背触毛拟腹柱虫和沙栖蠕形尖毛虫为中国纤毛虫分布新记录种。半残毛虫属一种因缺失相关分类学、细胞发生学和分子学信息,此处暂作为未定名种处理。文中对4种纤毛虫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956.
基于ESDA的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空间热点区域及其变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西北太平洋(150°E—160°E、38°N—45°N)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为研究对象,以2007和2010年鱿钓渔业的原始点位数据为基础,利用常规统计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中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空间分布及其变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呈现较强的聚集分布特征,但不同空间位置差异较大。利用GIS和ESDA的局部自相关方法进行了柔鱼资源热冷点空间分布的制图,结果显示2007年研究区存在3个显著的热点和1个冷点,2010年与之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具有1个热点和4个冷点。变化检测分析表明,两个年份间出现1个热点区域和1个冷点区域未发生变化,另有2个区域从2007年热点变成2010年冷点;此外,非热冷点之间的变动在研究区占据了主导地位。景观指数分析表明,研究区柔鱼资源热冷点格局的复杂性和自相似性并不高,但其异质性和聚集性非常强,且整体性和凝聚度均很高。分析认为,2007年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区的形成受温度和海流的影响,近一半作业渔区产量相对较高,但并未充分保证空间热点的大面积形成,空间热点和冷点分布面积大致相当;2010年整个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受亲潮势力影响,空间热点较为集中、空间冷点较多且分散。 相似文献
957.
丛毛睾丸酮单胞菌ZD4-1和铜绿假单胞菌ZD4-3降解芳香烃化合物的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某农药厂二沉池污泥中筛选分离得到两株革兰氏阴性的芳香烃降解菌ZD41和ZD43。经鉴定,它们分别属于Comamonas testosteroni和Pseudomonas aeruginosa。基于16S rDNA 序列的系统分类分析,结果表明,在分类地位上菌株ZD41和ZD43 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分类亚组。苯酚降解产物紫外光谱扫描和双加氧酶检测证明,菌株ZD41利用邻裂途径降解苯酚,而ZD43则通过间裂途径降解苯酚,邻裂途径的1,2双加氧酶和间裂途径的2,3双加氧酶都是可诱导的双加氧酶,其活性强烈的依赖于降解底物的出现。芳香烃降解试验结果表明,邻裂和间裂两种途径的降解性能不一样,虽然ZD43降解苯酚的效率要高于菌株ZD41,但是ZD41降解苯酚的pH值范围以及芳烃利用基质谱宽于后者。 相似文献
958.
研究海州湾小眼绿鳍鱼摄食习性的空间异质性,对于海州湾食物网构建和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11及2013-2016年秋季在海州湾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胃含物样品的分析结果,研究了海州湾小眼绿鳍鱼的摄食热点海域及其摄食习性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小眼绿鳍鱼是海州湾秋季底层鱼类群落中的优势鱼种,且各年均主要分布在海州湾35 °N附近及以北海域。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和疣背宽额虾(Latreutes planirostris)是小眼绿鳍鱼最重要的三种饵料生物。研究发现,海州湾小眼绿鳍鱼的摄食热点海域主要集中在30 m等深线附近,且尚未呈现出明显的年间变化趋势。根据各站位小眼绿鳍鱼食物组成的相似性,将调查海域划分为两个区域,即近岸区和远岸区,近岸区小眼绿鳍鱼的体长和体重均显著小于远岸区(P < 0.05),小眼绿鳍鱼在近岸区主要摄食细螯虾和疣背宽额虾,在远岸区则主要摄食戴氏赤虾。近岸区小眼绿鳍鱼的空胃率显著小于远岸区(P < 0.05),条件指数显著大于远岸区(P < 0.05),平均胃饱满指数大于远岸区,但尚未呈现出显著差异(P > 0.05),表明海州湾秋季小眼绿鳍鱼的摄食习性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959.
生防菌诱导植物系统抗性及其生化和细胞学机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生防菌通常可利用竞争、抗生、寄生和交叉保护等直接的拮抗机制抑制植物病害;同时某些生防菌还能促进植物生长,诱导植物对真菌、细菌和病毒引起的病害乃至对线虫和昆虫为害的抗性,称为诱导系统抗性(ISR).ISR具有非特异性、广谱性和系统性,其在表型上与病原菌侵染激发的系统获得抗性(SAR)相似,具有同样的效率;但在寄主植物上不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HR),无可见症状,为发展和改善更加安全而环境友好的植物保护策略开辟了新的思路.本文总结了生防真菌和细菌诱导系统抗性及其激发子和信号转导途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寄主防御反应的生化和细胞学机制,并对ISR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