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02篇 |
免费 | 293篇 |
国内免费 | 1366篇 |
专业分类
58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3篇 |
2023年 | 123篇 |
2022年 | 116篇 |
2021年 | 131篇 |
2020年 | 121篇 |
2019年 | 122篇 |
2018年 | 77篇 |
2017年 | 94篇 |
2016年 | 105篇 |
2015年 | 120篇 |
2014年 | 199篇 |
2013年 | 153篇 |
2012年 | 203篇 |
2011年 | 206篇 |
2010年 | 198篇 |
2009年 | 220篇 |
2008年 | 671篇 |
2007年 | 195篇 |
2006年 | 212篇 |
2005年 | 295篇 |
2004年 | 220篇 |
2003年 | 235篇 |
2002年 | 336篇 |
2001年 | 272篇 |
2000年 | 187篇 |
1999年 | 152篇 |
1998年 | 121篇 |
1997年 | 88篇 |
1996年 | 80篇 |
1995年 | 67篇 |
1994年 | 65篇 |
1993年 | 57篇 |
1992年 | 53篇 |
1991年 | 62篇 |
1990年 | 55篇 |
1989年 | 70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28篇 |
1985年 | 35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1955年 | 4篇 |
1953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131.
132.
AZI1(AZELAIC ACID INDUCED 1)基因位于拟南芥4号染色体上,编码产物是脂质转移蛋白(lipid transfer protein, LTP)家族的一个成员。该基因在系统获得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SAR)中具有重要功能,名称来自它可以被壬二酸(azelaic acid, AzA)诱导。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拟南芥中由AzA和甘油-3-磷酸(glycerol-3-phosphate, G3P)诱导的SAR反应需要AZI1和DIR1,这两个脂质转移蛋白有助于G3P的积累。为了确定AZI1蛋白是否具有抗真菌活性,本工作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28a-AZI1,利用大肠杆菌BL21(DE3)受体细胞制备了没有信号肽的AZI1重组蛋白。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发现通过半乳糖苷类似物IPTG诱导表达的AZI1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体外抑菌实验以及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结果表明,用镍离子亲和层析树脂纯化的AZI1重组蛋白对灰霉菌、赤霉菌、棉花枯萎病菌和酿酒酵母细胞的生长/分裂均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3.
134.
西双版纳不同演替状态热带次生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西双版纳4种不同演替状况热带次生林:中平树(Macavanga denticulate)、崖豆藤(Millettia laptobotrya)、野芭蕉(Musa acuminata)与黄竹(Dendrocalamus membranaceae)林的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类不同演替状况次生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在数量优势类群组成上无较大差异,蜱螨目为所有4类林地的突出优势类群,膜翅目、弹尾目和鞘翅目在不同林地中分别为不同数量等级的次优势类群,而在常见和稀有类群的组成上,各林地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和DG多样性指数以正向演替的崖豆藤林最高,偏途演替的黄竹林最低,但中平树、崖豆藤和野芭蕉林的差异不大.4类林地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的垂直分布分别以凋落物层和土壤表层(0~5cm)最高,其它各层分布因林地不同各异,并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各林地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的季节消长总体表现出干季和雨季初期与末期高于雨量最大的雨季中期,由于不同林地植被结构、凋落物数量和质量以及土壤水热状况不同,其季节变化显现样地差异,除了受林地降水量和温度变化影响外,食物的丰欠和栖息场所的干扰状况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35.
PKR和PKZ是eIF2α激酶家族中2个重要的成员。由于其特殊的进化地位,鱼类具有一些自身特有的免疫因子和免疫机制。研究发现,斑马鱼、鲫鱼和草鱼的基因组中同时存在PKR和PKZ,其结构与功能既相似又不同。在细胞中,PKR是一种ds RNA受体,PKZ为一个Z-DNA/Z-RNA识别受体,它们都可能对病毒侵染产生应答。在病毒侵入鱼类细胞时,PKR和PKZ有功能的重叠,但也有作用机制的分化。 相似文献
136.
137.
138.
139.
半个多世纪以来,众多学者对昆虫性信息物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自蚕蛾醇的结构被鉴定开始,鳞翅目昆虫的性信息物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由于危害严重倍受关注。本文综述了棉铃虫性信息物质的提取、鉴定、产生和识别机制,及各组分功能作用等研究现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