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9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33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腋部多汗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腋部多汗症(axillary hyperhidrosis)是临床常见病,多见于青少年,虽对健康不产生严重危害,但对患者的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方法较多,疗效各异.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腋部多汗症临床操作简捷,起效快,不影响日常生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对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腋部多汗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2.
目的:本文着重研究利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虾产品中铝,对测定条件进行优化选择,达到快速、准确,以弥补国家标准检测方法中没有虾产品中铝检测方法的不足。方法:利用混合酸硝酸-高氯酸对样品进行消化处理,无基体改进剂,利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在优化干燥、灰化、原子化、除残四个步骤的时间和温度的实验条件后,铝含量在0.0-50.0μg/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到r=0.9990,最低检出限为0.54 ng/mL,铝的特征质量为5.0 pg。相对标准偏差为3.83%-6.42%,虾产品中铝含量测定回收率为90.7%-105.6%。结论:本法方便准确,灵敏度高,并有较高的回收率,可作为日常检测使用。  相似文献   
53.
PCR特异产物回收纯化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侯义龙 《生物技术》2005,15(4):36-37
方法:采用三种方法对苹果褪绿叶斑病毒RT-PCR的特异DNA产物进行回收纯化。目的:针对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回收纯化方法。结果:用普通琼脂糖替代低融点琼脂糖,回收纯化后产物的浓度及纯度与低融点琼脂糖法基本一致,完全可以用普通琼脂糖替代低融点琼脂糖进行DNA片段的回收纯化,从而降低成本,简化操作。玻璃奶法的回收纯度明显高于低融点琼脂糖法和普通琼脂糖法,且更快速安全,是采用普通琼脂糖法还是采用玻璃奶法回收纯化DAN片段应以实际需要而定。  相似文献   
54.
55.
朊毒体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病原微生物概念的特殊致病因子。目前公认其化学本质是一种具有蛋白酶抗性的蛋白质分子。朊毒体又称为传染性蛋白颗粒或朊病毒,是人和动物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病原体。本文从朊毒体结构特点、感染机制、动物模型及应用、病理变化及疾病诊断、研究前景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6.
丛磊  刘燕 《生命世界》2004,(1):30-31
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毒豆属植物,由于它们具极高的观赏价值,在园林应用上潜力巨大,但在我国对其原产地、生态与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知识报道较少。下面就其园林应用种类的有关内容作一补充,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57.
为了研究超强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vIBDV)的致病性及其VP2基因高变区的分子变化,以vvIBDV GX8/99株囊毒为研究对象,将该毒在SPF鸡胚连传10代后,再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连续盲传.该病毒在CEF上传至22代时开始引发CEF细胞病变,随之在96孔细胞培养板上用无限稀释法连续克隆2次后获得了4个病毒克隆,再将该4个病毒克隆分别连续回传3~5周龄SPF鸡10代.分别比较4个克隆毒及其回传SPF鸡后不同传代毒,对4~6周龄SPF鸡的致病性及VP2高变区氨基酸分子的变化,结果表明,4个克隆化毒的细胞培养毒对SPF鸡只有0~6.7%的致死率,不同克隆毒的SPF鸡传代毒对SPF鸡的致病性却都逐渐增强,但程度差异很大,其中克隆#5在回鸡1、5和10代后的致死率从0分别增加到10%、20%和27%;克隆#4从6.7%增加至13%、17%和23%;但克隆#1和#3的致病性变化相对较小.相对于原始囊毒及鸡胚毒,4个克隆化毒在测序的VP2高变区的约145个氨基酸中,有10个位点发生了相同的变异,变得与适应细胞的疫苗毒D78株基本一致,在回鸡传代导致对鸡毒力增强的过程中,这10个位点中大多数氨基酸不再变化,只有第253位和256位氨基酸从囊毒的Q和I变为细胞适应毒的H和V后,有些病毒克隆回鸡至第10代时又变为原囊毒的Q和I,这表明VP2高变区大多数氨基酸的变异可能与病毒的致病性关系不密切,而与对细胞培养或组织的亲和性的关系更为密切.本研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建立的超强毒GX8/99株细胞克隆化毒及其相应的回鸡传代毒系列,为研究vvIBDV其它基因变异与致病性及其它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必要的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58.
59.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