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该研究以萝卜(Raphanus sativus)幼苗为试材,在溶液培养条件下测定了铀(U,50 μmol·L-1)、镉(Cd,10μmol·L-1)单一及复合处理后萝卜幼苗对U、Cd的富集特征及其生物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等,探究U单一存在以及与Cd伴生时的生物学效应.结果显示:(1)U、Cd主要分布在萝...  相似文献   
43.
高精度热电离质谱铀系法测定北京猿人遗址年代初步结果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热电离质谱法可用比经典的α能谱法少一个数量级的样品,实现高一个数量级的测量精度。本文报道了用这一新技术测定北京猿人遗址1-2层钙板样BZC-3的铀系年代。  相似文献   
44.
研究了 CF—Ⅰ细菌富集溶液中铀。对铀的最大富集量达360mg/g 干菌以上,在较短时间内可吸附溶液中98%的铀;pH、细胞生长状态、细胞膜表面电位等对其富集铀作用影响较大,pb~(2+)等重金属离子能干扰细胞对铀的富集。电镜及能谱结果表明,富集的铀绝大郭分以四价态存在于 CF-Ⅰ细胞膜表面。  相似文献   
45.
贵州黔西观音洞钟乳石样的铀系年龄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相似文献   
46.
李跃  谢水波  林达  李仕友  陈婷 《微生物学报》2008,35(5):0760-0764
试验研究了小球藻吸附U(VI)的过程, 探讨了吸附机理、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考查了pH值、时间、U(VI)的起始浓度和温度等对吸附的影响。研究表明, pH值对小球藻的吸附效果影响较大, 小球藻吸附U(VI)的最佳pH值为6, 最大吸附量为2.7 mg/g, 吸附在5 min内基本达到平衡。小球藻对U(VI)的吸附量与其浓度的正相关; 温度在20℃~30℃时, 对铀的吸附影响不大。实验结果还表明, 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其相关系数达0.99, 该吸附为多种反应同时作用的复杂过程。U(VI)在小球藻上的吸附行为可以很好地用Langmuir等温方程来描述。  相似文献   
47.
试验研究了小球藻吸附U(VI)的过程,探讨了吸附机理、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考查了pH值、时间、U(VI)的起始浓度和温度等对吸附的影响.研究表明,pH值对小球藻的吸附效果影响较大,小球藻吸附U(VI)的最佳pH值为6,最大吸附量为2.7mg/g,吸附在5min内基本达到平衡.小球藻对U(VI)的吸附量与其浓度的正相关;温度在20℃-30℃时,对铀的吸附影响不大.实验结果还表明,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其相关系数达0.99,该吸附为多种反应同时作用的复杂过程.U(VI)在小球藻上的吸附行为可以很好地用Langmuir等温方程来描述.  相似文献   
48.
四足动物组合带是全球陆相三叠系对比的有力手段,但是迄今为止中三叠世的四足动物组合尚没有可靠的时间框架。报道了5个采自二马营组和铜川组,与四足动物化石共同产出的火山凝灰岩样品的锆石化学剥蚀-热电离质谱法年龄。结果表明中国肯氏兽动物群时代为安尼期晚期,而永和鳄的时代为拉丁期早期。通过生物地层对比,这一结果还为其他中三叠世的四足动物组合,如南非的犬颌兽带上部、俄罗斯的引鳄动物群以及新疆的克拉玛依组提供了准确的年龄。鄂尔多斯盆地下中三叠统界线应低于二马营组底界。  相似文献   
49.
石平 《化石》1990,(2):30-32
蜥蜴学飞行“原始爬行动物出现的时间为晚石炭世,即在沉积地层中铀和有机物增多之时。这样的地层发现于北美和世界上的其他地区。其特点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蜥蜴,作为正常的陆生四足动物开始生存在地球上。然而在随其后的铀含量增多的时期,即在二叠纪与三叠纪分界时,地史上出现了最早的会飞的脊椎动物——翼龙。有趣的是,在翼龙的解剖构造上,与陆生爬行动物唯一的重要差异是多了一个旁边的第四指——“小指”。在所有的指骨当中,这个小指极度延长,几乎等于整个体长的两倍。从这个过分的长指上长出翼膜,形成飞行的脊椎动物的最早的翅膀。飞行脊椎动物出现的时间,不迟不早,恰好是在二叠纪与三叠纪分界处的放射性增强的地层中。这一情况促使人们想到,飞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