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3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244篇
  91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盐离子诱导DNA分子的凝聚现象的AFM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浓度的λ-DNAHindIII进行AFM观察,发现它在高浓度下形成一种绊环状的超螺旋,依次降低其浓度,这种超螺旋结构逐渐解旋,伸展为松弛状态下的分子,而同样条件经Centricon-30去盐处理的样品在高浓度下则未发现相似的结构,重新加入Na+,Mg2+等盐离子后,伸展的分子又聚集成绊环状结构。CD谱测定也显示介质中的盐浓度与DNA结构有关。上述结果表明Na+,Mg2+等盐离子对于DNA分子的凝聚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2.
应用脱氧核糖降解法研究了离体条件下Cu,Zn-SOD与H2O2反应产生·OH,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H2O2可使Cu,Zn-SOD失活,在失活过程中有·OH产生,甲酸钠和苯甲酸钠均能不同程度地保护Cu,Zn-SOD和降低H2O2与Cu,Zn-SOD反应中·OH的产额;热失活SOD也可和H2O2反应生成·OH,且效能高于活性Cu,Zn-SOD;用螫合剂脱去Cu,Zn-SOD的金属辅基后,脱辅基的SOD蛋白不能和H2O2反应产生·OH;Cu2+和H2O2反应产生·OH的效率很高,而Zn2+产生·OH的效率很低。实验结果提示Cu,Zn-SOD与H2O2反应产生的·OH可能是SOD活性中心的Cu2+与H2O2发生Fenton反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73.
花青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对维持正常的人体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在提取花青素时向提取液中加入金属离子,分析其对圆茄子皮花青素提取率的影响,并优化其提取工艺,旨在建立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花青素提取方法。在40℃、50℃、60℃、70℃水浴后的提取液中分别加入无机盐Na Cl、Ca Cl2、Mg Cl2、Zn SO4、Cu SO4、Mn SO4使浓度达到0.2 g/L、0.4 g/L、0.6 g/L。研究结果表明,在提取温度为70℃时,以75%乙醇为提取溶剂,并向提取液加入0.2 g/L的锌离子时,吸光度为1.120±0.085,比空白对照组增加1.07倍,即圆茄子皮花青素提取率最高。该方法简单快捷,能提高对花青素的提取率,并能综合提取与保存的工艺,为花青素提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4.
采用在根内生成有色铜沉淀的方法研究大豆(Glycine max)初生根凯氏带对铜离子的通透性。用真空泵抽取浓度为200 μmol·L–1 的CuSO4溶液进入根中, 然后在重力作用下从根基部灌注400 μmol·L–1的K4[Fe(CN)6]溶液, 两种物质在根内相遇即可产生棕色的Cu2[Fe(CN)6]沉淀, 根据沉淀的位置来确定铜离子所经过的途径。结果表明: Cu2+可以穿过内皮层凯氏带, 在木质部导管壁以及凯氏带至木质部之间的细胞壁处产生棕色沉淀, 侧根发生的部位也产生了大量的沉淀; 当抽取K4[Fe(CN)6]溶液后再灌注CuSO4溶液, 发现Cu2+仍然可以穿过凯氏带, 并在凯氏带外侧以及外皮层细胞的细胞壁处产生棕色沉淀。研究结果证明凯氏带并不是一个可以完全阻止离子进出的完美屏障。  相似文献   
75.
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锌离子对配体门控型离子通道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锌离子随着神经元的活动从突触前膜的囊泡中释放到突触间隙,对突触内受体进行调控。锌离子抑制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型谷氨酸受体的活性,而对非NMDA型谷氨酸受体的调控具有多样性。由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受体所介导的抑制性突触传递活动也受到锌离子的抑制;而锌离子对glycine受体则呈现出浓度依赖的双向调节效应。病理条件下,锌离子参与了兴奋性细胞毒作用所触发的神经元凋亡过程。本文主要阐述了在CNS中,锌离子对配体门控型离子通道所介导的突触传递活动的调控作用,以及这些调控作用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意义。  相似文献   
76.
盐分和水分胁迫对芦荟幼苗渗透调节和渗调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用不同浓度NaCl和等渗聚乙二醇(PEG 6000)处理芦荟(Aloe vera L.)幼苗,10 d后测定叶片相对生长速率和厚度、叶片中主要有机溶质、无机离子含量及渗透调节能力.结果表明,-0.44、-0.88 MPa NaCl和PEG处理使芦荟叶片的相对生长速率和叶片厚度明显下降,且盐胁迫对幼苗生长的抑制和叶片含水量降低的效应明显高于等渗的水分胁迫,其叶片渗透调节能力随处理渗透势的降低而增加, -0.88 MPa PEG胁迫的芦荟幼苗的渗透调节能力高于等渗盐分胁迫.在主要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有机酸、K 、Ca2 和Cl-中,-0.88 MPa PEG处理下含量比相同渗透势的NaCl处理下显著增加的是有机溶质,因此推断有机溶质含量高是PEG胁迫下渗透调节能力较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7.
茶皂素生产工艺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综述了天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茶皂素的生产工艺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并就目前的生产和使用情况提出了一些看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8.
为明确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的离子分布、吸收和运输规律,探讨胡杨适应盐渍环境的生理机制,以不同展叶物候期(萌芽期、展叶期、叶片快速发育期、叶片成熟期)的胡杨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根、主干、老枝、幼枝和叶片中的可溶性盐离子含量,并对各离子吸收、运输和分配特征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林下土壤盐分特征,探讨胡杨离子分布与土壤盐分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展叶物候的变化,胡杨通过对离子吸收、运输和分布规律的差异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及对环境的适应。(1)根系选择性吸收K+、Ca2+和Mg2+的能力随展叶物候变化而呈先升后降趋势,多以叶片快速发育期为最高,恰与土壤中总盐及Na+、Cl-含量变化趋势相反。(2)离子从根系-主干及幼枝-叶片的运输能力随展叶物候的变化表现为先降后升的相反趋势,且多以叶片快速发育期为最低。(3)各器官中Na+和K+含量在展叶过程中变化不大,而在叶片成熟期有显著升高,且此期Na+以根中含量最高,K+以叶片中含量最高;叶片和根系中Ca2+、Mg2+含量随展叶物候变化整体呈升高趋势。(4)展叶物候期胡杨器官离子与土壤离子相关性表现为:萌芽期,各器官离子含量受土壤盐分影响较小,指标间相关性多不显著;展叶期,根中Na+与土壤离子成正相关,幼枝和主干K+与土壤多呈负相关;叶片快速发育期,幼枝Mg2+、根中Na+均与土壤离子呈正相关;叶片成熟期,各器官离子含量受土壤离子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9.
稀土离子对CaM及Ca2+-Mg2+-ATPase活力及CD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稀土离子(Ln3+)对钙调蛋白(CaM)调控的Ca2+-Mg2+-ATPase的活力影响。结果表明,在CaM和Ca2+-Mg2+-ATPase的体系中,一些Ln3+(La3+、Gd3+)对由CaM调节的Ca2+-Mg2+-ATPase的活力影响呈现双相效应,即Ln3+在低浓度时,能提高激活Ca2+-Mg2+-ATPase的水解活力;在高浓度时,则抑制CaM调节Ca2+-Mg2+-ATPase活力的能力;少数Ln3+(Sm3+)仅表现出抑制效应。在无CaM的Ca2+-Mg2+-ATPase体系中,高浓度的Ln3+抑制Ca2+-Mg2+-ATPase的基础活力。结合圆二色(CD)谱信息对Ln3+和CaM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0.
波长514nm的激光照射可用于研究激光导致有丝分裂染色体畸变的效应。本文提供了一种新的辐照系统,能用于研究突变的感应现象,并与从γ-线辐射源获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Abstract:Laser irradiation at wavelength 514 nm was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lasers in inducing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at mitosis.This study offers a new radiation system which could be used for the induction of mutations.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btained from studies using γ-rays as irradiation sour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