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9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344篇
  127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胡银亨  蔡礼元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16):3052-3054,3116
目的:我们对泸州市鲇类寄生车轮虫进行调查,对于已经发现,但由于原来的技术水限制需要重新描述的,或缺少资料的车轮虫,给予重新描述或补充新的资料。方法:用国际间统一的干银法染色以显示车轮虫的附着盘结构和口围绕度,用Lom(1958)倡导的"统一的特定方法"(Uniform specifi characteristic system)进行测量,用Van&Bassion(1989)提供的方法描述车轮虫的齿体。结果:对寄生在泸州地区养殖鱼类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的鳃上的车轮虫进行了描述,该车轮虫是矩形车轮虫(Trichodina rectangli)。结论:矩形车轮虫是陈启鎏和谢杏人1964年在青鱼、草鱼等鱼身体上发现的,但是没有显微照片。国际上有许多它的同种异名的车轮虫的描述,这些文献也只有附着盘的显微照片。斑点叉尾鮰是矩形车轮虫的新寄主记录。本研究用国际统一的方法对矩形车轮虫进行描述,并绘出了矩形车轮虫的齿体定位图,提供了完整的统计数据,以及完整的显微照片,即附着盘、口围绕度和细胞核显微照片。  相似文献   
962.
为研究腺苷酸基琥珀酸合成酶(Adenylosuccinate synthase, 简称Adss)在原生动物中的作用, 对浮萍棘尾虫(Stylonychia lemnae)腺苷酸基琥珀酸合成酶Adss基因进行PCR克隆, 获得全长为1396 bp左右的序列, 其编码458个氨基酸, 保守结构域含有一个P-loop NTPase结构域, 蛋白结构预测Adss蛋白是由α-螺旋、β-折叠和无规卷曲组成的复杂结构。多重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浮萍棘尾虫Adss蛋白与第四双小核草履虫、多子小瓜虫和嗜热四膜虫等纤毛虫同源性较高。通过克隆浮萍棘尾虫Adss基因的启动子序列, 并采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作为报告基因, 构建了启动子序列调控的表达载体pEGFP-N1-Adss, 通过转染细胞确定浮萍棘尾虫Adss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中。文章报道了原生动物纤毛虫Adss基因, 证实浮萍棘尾虫Adss蛋白属于典型的真核生物Adss, 为进一步揭示Adss在单细胞真核生物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963.
记述浙江省大雷山刺齿虫兆属 1 新种,张氏刺齿虫兆Homidia zhangi sp. nov., 该种鉴别特征有体色,光滑下唇毛 L1,腹部第 4 节后侧中间 3+3 根大刚毛及长度相近的特化毛,腹部第 1 节和第 5 节特化毛的相对位置以及腹管侧瓣和弹器端区的大量纤毛状刚毛。模式标本保存于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964.
尾叶桉林下5种植物的耐阴性、生物量及其个体消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尾叶桉林下不同植物种类的生理生态特性和生长适应性,在鹤山站尾叶桉林中选取分布较多且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的5种林下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各植物的叶片特征、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光响应曲线,同时结合2006年和2011年尾叶桉林的样方调查数据分析了5种林下植物生物量的变化和个体数量的消长。结果表明:(1)野牡丹叶片的宽度、厚度、单片叶面积等指标最大,梅叶冬青最小,桃金娘、栀子和山苍子处于两者之间;桃金娘、野牡丹和山苍子的光合速率随光照的增强迅速增大,其光饱和点较高;梅叶冬青和栀子的光合速率也随光照的增强而增大,但其斜率比野牡丹和山苍子大,并很快就达到光饱和点。综合聚类分析植物的耐阴程度,5种植物可分为2类:第1类为耐阴性较强的梅叶冬青、栀子,第2类为耐阴性较弱的野牡丹、山苍子和桃金娘。(2)随着尾叶桉林的生长,5种林下植物的生物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增幅较大的是野牡丹和桃金娘分别增加74倍和18倍,增幅最小的是栀子仅1.3倍。野牡丹、桃金娘和山苍子这3个种生物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个体高度和地径的增长引起,而栀子和梅叶冬青生物量的增加是其个体数量、株高和地径做出的贡献。(3)在尾叶桉林生长过程中,耐阴种类梅叶冬青随着个体密度、株高和地径的增长,其在林内发展成为主要优势灌木种类;栀子的密度虽然有一定的增大,但其株高和地径增加量小,生物量也小,发展为次要灌木种类。野牡丹、桃金娘和山苍子等3种的个体密度都在下降,虽然其地径、株高和生物量也有一定的增长,但其较强的阳生性不能适应林内的荫蔽环境,只适于林窗或林缘光照较强的地方生长。因此,在桉树林经营管理过程中应适当保护和种植梅叶冬青和栀子;在短轮伐期经营模式下,林窗和林缘也可适当保留野牡丹、桃金娘和山苍子。  相似文献   
965.
以百尾参多糖脱色率、多糖损失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活性炭含量、时间、温度和pH对多糖脱色效果的影响,优化百尾参多糖最佳脱色条件;对Sevage法、三氯乙酸(TCA)法、蛋白质等电点法以及酶法4种脱蛋白方法进行比较,选择较好的脱蛋白方法。建立环磷酰胺免疫低下小鼠模型,研究百尾参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结果表明活性炭脱色的最佳条件是活性炭加入量1%、温度60 ℃,时间45 min、pH 4.5;酶法为4种方法中较好的脱蛋白方法。百尾参多糖能加速恢复环磷酰胺致小鼠免疫器官萎缩,也能剂量依赖性地提高小鼠血清中的白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含量,表明百尾参多糖对环磷酰胺的免疫抑制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66.
以不炼山+人工穴垦、不炼山+机械带垦和炼山+机械全垦3种不同整地组合下的2.5年生尾巨桉人工林为对象,对其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种整地组合下尾巨桉各器官碳含量平均值为44.37%~57.42%,大小顺序为叶>干>枝>根>皮,带垦最大(51.21%),炼山全垦最小(49.95%);不同整地组合尾巨桉人工林林下地被物层的碳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土壤层(0~100 cm)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大而减小,各层土壤平均碳含量总体趋势表现为带垦>炼山全垦>穴垦。(2)穴垦、带垦、炼山全垦措施下乔木层总碳储量依次为18.01、30.49和23.56 t.hm-2,各器官碳储量大小顺序为干>根>叶>枝>皮;除皮外,其余器官碳储量排序均为带垦>炼山全垦>穴垦。(3)尾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总碳储量表现为带垦(197.03 t.hm-2)>炼山全垦(161.16t.hm-2)>穴垦(144.77 t.hm-2);不同整地措施碳储量分配格局均为土壤层>植被层>枯落物层。土壤层和乔木层碳储量均是带垦最大,在整个生态系统碳储量中处于主导地位,占整个系统碳储量在93%以上;不同整地组合措施对枯落物层的碳储量无显著影响。因此,从提高尾巨桉林分系统碳储量方面考虑,在雷州半岛及相似立地条件地区进行尾巨桉人工林造林时宜采取不炼山+机械带垦的整地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967.
一种异常的捻转血矛线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自然感染羊上采集的捻转血矛线虫,发现部分虫体头部有明显的头翼膜样结构或类似的痕迹,此种结构过去未有记载。分别取正常和异常雌虫虫卵进行培养,观察幼虫发育过程并比较幼虫形态变化。发现正常和异常虫体第三期幼虫(L3)的虫体长度和食道长度差异极显著,虫体宽度和尾鞘长度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68.
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狭域分布在四川省江油涪江上游区段的毛茛科濒危植物距瓣尾囊草(Urophysarockii Ulbrich)现存4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14个引物共检测到121条清晰的谱带,其中多样性条带118条;距瓣尾囊草在物种水平上遗传多样性较高,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7.86%,Nei’s基因多样度指数(H)为0.306 9,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Hsp)为0.466 3;在居群水平上遗传多样性相对偏低,PPB为63.22%,H为0.196 2,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Hpop)为0.271 1。(2)3种方法分析显示,居群间遗传分化较低,AMOVA、Gst和(Hsp-Hpop)/Hsp分别为0.341 2、0.295 2和0.42,据此推测距瓣尾囊草繁育系统以异交为主。(3)经Mantel检验,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742 4,P=0.089 0)。研究表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生境的片断化是导致距瓣尾囊草濒危现状的主要原因,建议对距瓣尾囊草全部居群的全部个体予以及时地就地保护;因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的个体间,故迁地保护时应在各居群内大量采样,以达到最大限度保存距瓣尾囊草遗传多样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69.
本文记述了中国鳞属1新种:王朗鳞Tomocerus(Tomocerina)wanglangensis,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昆虫标本室。王朗鳞虫兆Tomocerus(Tomocerina)wanglangensis,新种(图1~9)本新种和白鳞虫兆T.(Tomocerina)calceusLiuetal.1999非常相似,但新种爪内缘齿为1,1,1;弹器齿节刺简单、不具褶,刺序为2/1,Ⅰ,1,Ⅰ;弹器端节间齿数为2。正模♀,四川省平武县王朗,1800m,06-Ⅹ-2002,刘永琴;副模:3♀♀,5♂♂,同正模。  相似文献   
970.
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对新疆乌鲁木齐市区及巴楚县的鱼类进行寄生虫病原调查过程中,在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和云斑(鱼回)(I. nebulosus)鳃部发现有单殖吸虫寄生,两种鱼所寄生的虫种形态基本一致,仅连接片形态稍有差异,通过形态学鉴定为锚首虫科(Ancyrocephalidae)趋(鱼回)虫属(Ligictaluridus)的普氏趋(鱼回)虫(L.pricei)。为验证形态鉴定的准确性,扩增了寄生虫的28S rDNA序列,并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两种鱼所寄生的单殖吸虫与普氏趋(鱼回)虫的相似度均达98%以上,在系统进化树中紧密聚为一支,置信度均为100;同时,两种虫与普氏趋(鱼回)虫间的遗传距离数值接近于零,表现出了很高的相似度和亲缘关系。因此根据形态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这两种鱼感染的是同一种寄生虫。研究结果可为新疆人工养殖(鱼回)科鱼类的病害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