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7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47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小眼虫的核骨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眼虫细胞经轻度超声处理、选择性抽提后,利用DGD包埋-去包埋剂电镜技术及Westernblot分析技术对其核骨架、核纤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细胞核内存在一个不被DNase所降解和热三氯醋酸所去除的纤维蛋白性网架结构;核的周围有一层明显的核纤层结构;Westernblot分析表明其核纤层有两种阳性蛋白成分,一为相当于高等真核细胞核纤层蛋白laminB的强阳性成分,另一为相当于laminA的弱阳性成分,但无相当于laminC的成分.本文认为小眼虫这种低等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已具有了核骨架、核纤层结构,其核纤层的蛋白组成应该代表了核纤层进化历程中早期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952.
用Trizol法提取胎盘组织总RNA,通过RTPCR方法获得人层粘连蛋白α4链LG3组件的特异扩增产物。将PCR产物克隆入PMD18T载体中,PCR与酶切鉴定正确后进行序列测定。用测序正确的克隆片段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进行体外重组,构建了LG3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BL21(DE3)菌株中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953.
颅底孔在多层CT三维重建中的测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丽  李岩  徐飞 《人类学学报》2005,24(4):301-306
探讨颅底MSCT三维重建图像效果及主要孔的正常值,采用多层螺旋CT(MSCT),对200名正常成人(男100名,女100名)进行颅脑扫描,利用电子计算机三维重建程序立体地显示颅底外面的卵圆孔、棘孔、颈动脉管外口、破裂孔、茎乳孔、枕骨大孔,并观察其形态和测出其内径及其性差。  相似文献   
954.
河北泥河湾早更新世骨制品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了我馆收藏的原北疆博物院遗留下的38件骨制品。经查阅文献资料和初步观察可知;这批标本确属人工制品,它与泥河湾层出土的动物化石共存在于同一地点(主要是下沙沟),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
这批材料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它进一步证实了在泥河湾一带存在早更新世的原始人类,还证实了骨器也是原始人类的生产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955.
陕北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的分布和分异特征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2  
以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经大量野外调查和数据分析,研究了陕北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的分布状况和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干层在陕北黄土高原从南到北大范围内普遍分布,根据干化程度可分为4个类型区:1)以宜君为代表的高原沟壑区南部;2)以富县、黄陵为代表的高原沟壑区北部;3)范围较广的丘陵沟壑区,该区又可分为南、西、北3个小区,南区以延安、延长为代表;西区以吴旗、安塞为代表;北区以绥德、米脂为代表;4)以神木为代表的风沙区,受降雨量的影响,土壤干化程度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异规律,即随着降雨量从南到北的减少,干化程度亦随之加重;受海拔高度、降雨入渗能力的影响,土壤干化程度在小范围的山地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异规律,海拔愈高,干化程度愈严重;因土地类型的不同,土壤干化程度在局地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956.
1954—2005年中国北方针叶林分布区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中国北方针叶林(兴安落叶松林)分布区8个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资料,分析了1954—2005年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中国北方针叶林分布区的气温以0.38 ℃·(10 a)-1的速度上升,远大于全球近50年来0.13 ℃·(10 a)-1的平均增温速率.尽管夏、秋季的气温呈上升趋势,但不显著;而冬、春季的增温显著(P<0.01);最高年平均气温(0.37 ℃·(10 a)-1)与最低年平均气温(0.54 ℃·(10 a)-1)均呈极显著的增加趋势(P<0.01).降水量年际间波动较大,但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各季节降水量也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其中春、秋、冬季的降水日数有增加趋势,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而夏季的降水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P<0.05);各季降水强度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夏季(P<0.05)和冬季(P<0.01)的变化达到了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57.
二叠系乐平统底界的牙形化石定义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乐平统长期以来一直很有希望成为上二叠统的国际标准,只因华南缺乏经过详细论证的乐平统底部层序而未能实现。通过近些年的研究,梅仕龙等建立了完整的瓜德鲁普统一乐平统界线地层的牙形化石带等,促成乐平统被正式批准为上二叠统的国际标准,并使蓬莱滩剖面成为底界的最佳候选层型剖面。 笔者等曾反复论述Clarkina postbitteri带或C.dukouensis带之底作为乐平统底界候选层位的优点和缺点。C.dukouensis的演进可以作为Clarkina属内渐变群的第一个基准面(datum),而且该种分布较广。然而,C.dukouensis在C.postbitteri-C.dukouensis演化种系中的首现本身并无区域对比意义,因为C. dukouensis的首现从未在其他地点发现.而首现的层位也不与全球性生物或环境变化的重要事件对应,C. postbitteri带之底接近前乐平统生物绝灭事件的顶峰层位以及在整合层序中厘定的重要层序界面。根据动物群和沉积变化容易进行国际对比这一优越性,使该带之底成为最有希望的界线。近些年来.国际二叠纪地层分会的工作方案一直将其作为乐平统底界。不过,C. postbitteri与祖先种之间的形态变化较显著,演化谱系需要充分论证。 多年来,底界附近的牙形化石被归纳为两个组合带,即下部的Neogondolella bitteri-N.liangshanensis带和上部的N. bitteri-N,leveni带。新建的牙形化石带表明N.bitteri-N.liangshanensis带并不存在,而带化石N.liangshanensis的层位实际上高于N.leveni。在王成源1995年至1998年发表的论文中,这些事实以及多数新的牙形化石带基本被接受。他于1998年发表蓬莱滩剖面牙形化石的研究,并“赞赏”以C.postbitteri带之底为底界。但在“乐平统的底界-蓬莱滩剖面再研究”中,他认为C.postbitteri带不存在,并转而采用C.dukouensis的始现为底界。 从“再研究”可以得出全然不同的结论。首先,C.postbitteri的首现仍属于底界最具吸引力的候选层位。理由是1.在设备良好的实验室可以从该层及其上下的层位获得适量的牙形化石;2.新的研究结果表明,C. postbitteri自Jinogondolella xuanhanensis种系演进而来,可以在蓬莱滩剖面厘定;3.在美国至今仅发现C. postbitteri的过渡类型,所以关于C.postbitteri始现于美国、而后迁移至古特提斯的假说有待证实;4.C.postbitteri带的界限明确,王氏报道的零星出现在层116.4-4f的C.postbitteri颇有疑问;5.王氏报道Jinogondolella的种与C.postbitteri的延限范围重叠,但只图示了这些种的一个标本(图版Ⅳ,图1).而该标本应为C.postbitteri;在湘南斗岭组顶部与C. postbitter共生的不仅有瓜德鲁普世类型菊石,还有乐平世类型腕足类。王氏的“C. dukouensis”产于C.postbitteri带,层位与此相同,而不是较高。 王氏确定的C.dukouensis首现层位显然有误。他用来代表“C.dukouensis”首现的产于层114.6-6k的标本(图版Ⅱ,图1-5)以及层114-7b(图版Ⅱ,图6-8)的标本,与代表C. postbitteri的标本(图版Ⅰ,图1-8)都具有后部和中部小齿分离的齿式,应属于C. postbitteri的居群。产于层114-7e及以上层位的C.dukouensis的标本(图版Ⅰ,图9-15)具备该种特征的齿式,后部和中部的小齿排列较紧密。层114-7e的一个标本(图版Ⅰ,图10)具有C,postbitteri与C.dukouensis之间的过渡型齿式。作为乐平统底界的另一候选层位,C. dukouensis的首现实际上处于层114-7e附近。 生物成种的速率和型式多样,既有渐次演进,屯有点断平衡。无视这一事实,把一些明显的变化都看成地层记录缺失,必然使界限上下的变化愈来愈细小,终至难于确定,争论不休。即使定了也无法横向追索,缺乏对比价值。  相似文献   
958.
肝癌细胞-胞外基质粘附性与粘附识别序列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微管吸吮技术研究了人肝癌细胞在IV型胶原/层粘连蛋白(LN)/纤维连结蛋白(FN)裱衬表面的粘附性。进一步,用四种人工合成肽精-甘-天冬-丝(RGDS)、甘-精-甘-天冬-苏-脯GRGDTP)、酪-异亮-甘-丝-精(YIGSR0和半胱-天冬-脯-甘-酪-异亮-甘-丝-精(CDPGYIGSR)研究了肝癌细胞粘附性对两种粘附识别序列RGD和YIGSR的依赖性。为了归纳和整理实验结果,根据竞争性抑制的  相似文献   
959.
960.
刘朝辉  刘宁 《Acta Botanica Sinica》1999,41(11):1160-1163
蕨类植物海金沙(Lygodium joponicum (Thunb.)Sw.)的游动精子发育过程中,生毛体在精母细胞质中出现,它是直径为0.5~0.6μm的椭球,其结构紧密,由辐射排列的具轮辐结构的管状亚单位和无定形基质组成。大量微管从生毛体伸向细胞质。随着精细胞的发育,生毛体细胞变得松散,亚单位分化形成的中心粒彼此分开矿散到外围,中心为无定形物质。伴随着中心粒的分化,多层结构出现,一端与无定形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