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7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47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冠层温度在水稻抗旱性基因型筛选中的应用及其测定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综述了冠层温度在水稻抗旱性基因型筛选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并介绍了利用红外测温仪测定冠层温度的方法。作物不同基因型之间存在冠层温度的差异,并且从理论上讲,冠层温度与作物水分利用相关,因而把冠层温度作于作物基因型筛选是有价值而且是可行的。利用红外测温仪测定水稻冠层温度是一顶非接触性测温法,为水稻抗旱性基因型的筛选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非破坏性的技术。  相似文献   
942.
水稻矮缩病毒内壳层颗粒的三维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是双壳层的二十面体球形病毒.用含水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和计算机三维重构方法测定去除了外壳层和内部RNA的RDV内壳层颗粒的3.3nm分辨率的三维结构.结果表明,内壳层表面较为平滑,结构薄而致密,是RDV的骨架结构.作为内壳层主要结构蛋白的120个P3蛋白质亚基组成60个二聚体,按T = 1的二十面体对称性构成内壳层.内壳层P3亚基的排列与T=13l的外壳层P8三聚体的排列对照比较表明,P8三聚体与P3亚基是通过非等同并具特征性的方式交错结合的.  相似文献   
943.
7种木层孔菌属真菌的培养特性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池玉杰  潘学仁 《菌物系统》2001,20(3):378-380
描述了7种木层孔蓖属(Phellinus)真菌的培养特性,它们是淡黄木层孔菌(P.gilvus),火木层孔菌(P.igniarius),裂蹄木层孔菌(P.linteus),松木层孔菌(P.pini),冷杉木层孔菌(P.pinivar.abietis) ,苹果木层孔菌(P.pomaceus)和稀硬木层孔菌(P.robustus)。  相似文献   
944.
潘丹阳  刘帅  万芳芳  刘高强 《菌物学报》2018,37(9):1207-1214
对层生镰孢菌产甲壳素脱乙酰酶的发酵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通过Logistic方程分别构建层生镰孢菌细胞生长、甲壳素脱乙酰酶(CDA)合成及糖基质消耗的非结构动力学模型,并利用1stOpt软件对该模型进行了模拟,采用Origin8.0软件得到了非线性曲线拟合图形及各模型参数。结果表明,各模型预测值与实验数据能较好地拟合,层生镰孢菌细胞的比生长速率在第15.52h达到峰值(μm, x)0.160h-1;层生镰孢菌的底物比消耗速率在26.51h时达到峰值(μm, s)0.096h-1;层生镰孢菌的甲壳素脱乙酰酶比合成速率19.40h达到峰值(μm, p)0.548U/(mL·h)。模型拟合和实验数据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基本上反映了层生镰孢菌发酵产酶过程的动力学特征,为今后的工业化规模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45.
采用样方法调查了崖柏群落的植物组成,分析了维管束植物的生活型组成、叶子性状及层次层片结构.结果表明:崖柏群落的植物生活型组成以高位芽植物为优势,占73.2%,地面芽植物占18%,地下芽植物占6%,地上芽和一年生植物各占2%和0.8%.叶质以纸质和革质为主,分别占48.8%和36.4%;叶级以小叶为主,占60.8%;叶缘以非全缘叶为主,占56.8%;叶型以单叶为主,占86%.崖柏群落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层间植物较少,各层次分别由常绿针叶、阔叶及落叶阔叶高位芽植物层片、常绿和落叶矮高位芽植物层片、地面芽和地下芽以及一年生植物层片构成.  相似文献   
946.
外源四环素对土壤酶活性和油菜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向土壤中添加四环素溶液研究种植油菜条件下,不同浓度(0、0.30、0.60、0.90 mg·kg-1)的外源四环素对土壤酶活性和油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的脲酶与0.90 mg·kg-1浓度处理的土壤转化酶活性在整个培养期均受到抑制,0.30、0.60 mg·kg-1浓度处理的土壤转化酶活性则表现为激活-抑制-激活趋势,各处理土壤蛋白酶活性表现为抑制-激活趋势,且土壤酶活性受到外源四环素的影响程度及持续时间与处理浓度呈正相关(r=0.950**).各处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前期被激活,后期差异不明显.四环素对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蛋白酶活性的作用时间分别为:7周、6~8周、7周和6~7周.收获时0.30、0.60、0.90 mg·kg-1处理的油菜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91.99%、87.92%和90.12%,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上升26.47%、28.13%和23.22%.  相似文献   
947.
祁连山区青海云杉林冠层叶面积指数的反演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结构参数。随着空间精细化模型的发展和基于过程的分布式模拟技术的应用, 对LAI的区域估算显得越来越重要, 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估算手段。该项研究以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林为研究对象, 利用LAI-2000冠层分析仪、鱼眼镜头法和经验公式法对林冠层LAI进行了测定, 观测值分别为1.03~3.70、0.48~2.26和2.27~8.20, 显然, 仪器测定值偏低。针对针叶的集聚效应导致仪器测定值偏低的现象, 利用跟踪辐射与冠层结构测量仪(TRAC)测定的青海云杉林聚集系数计算调整系数, 对鱼眼镜头法获取的LAI值进行订正。根据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反演青海云杉林的植被指数与LAI的关系, 最后获得了较合理的该地区林冠层LAI的空间分布图。  相似文献   
948.
造林整地对栗钙土钙积层化学性质干扰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对不同年龄杨树人工林地整地与未整地土壤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犁沟整地破除钙积层后,土壤化学性质约在107年恢复到整地前状态,随后土壤养分迅速减小,以至低于整地前水平.20年后随着林地有机物质的积累,养分开始回升,最终林地养分高于整地前水平.土壤养分恢复的先后顺序为有机质、CaCO3、有效N、全P、全N、速效K和有效P,恢复周期分别为6、7、75、9、10、17、175年.钙积层部位恢复周期为114年,恢复先后顺序为有效N、全P、有机质、速效K、CaCO3、全N和有效P,恢复周期为55、6、6、85、95、10、34年.  相似文献   
949.
玉米低温冷害动态评估和预测方法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马树庆  刘玉英  王琪 《应用生态学报》2006,17(10):1905-1910
为了防御和减轻玉米低温冷害,应用改进的玉米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动态模型,采用新的玉米低温冷害指标和参数,建立了玉米低温冷害发生及损失程度的动态预测和评估方法.该方法遵循积温学说和玉米生物学、生态学原理,用相对积温作为发育期预报和灾害判别的主导因子,用干物质亏缺率代表冷害减产率.经代表地区不同气候年型的验证和试用,证明该冷害预报和评估方法具有较好的客观性和适用性,经过参数和指标调整后,可应用于东北地区各地.  相似文献   
950.
丛枝菌根对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及机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丛枝菌根(AM)是丛枝菌根真菌(AMF)与植物根系相互作用的互惠共生体,能改良土壤结构,增强植物抗性.自然界中已知的AMF有170多种,分布广泛,且可与大多数植物共生.利用AM修复有机污染土壤正成为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AM对多环芳烃、酞酸脂、石油和农药等一些典型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AM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机理主要包括:AMF代谢有机污染物;AM分泌酶,降解污染物;AM影响根系分泌作用,并促进根际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AMF宿主植物吸收积累污染物.AM修复研究中,高效AMF的筛选、复合菌种效应、土壤老化、AM作用下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吸收积累等几方面仍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