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7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61.
紫外线诱导小麦条锈菌毒性突变及突变体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夏孢子相对致死率90%左右作为紫外线处理最适时间,发现8min为小麦条锈菌条中29号单孢菌系(CY29-3)最适处理时间,其夏孢子相对致死率达88.97%。CY29-3的夏孢子经紫外线处理、扩繁、筛选品种筛选及4代的稳定选择后,获得了两个毒性变异的突变菌株。毒性突变产生的Jubi菌株对尤皮Ⅱ号的毒性增强,反应型由野生菌系的0型变为4型;非毒性突变产生的Funo菌株在阿夫上的反应型由野生菌系的4型变为2型。研究结果表明两突变菌株在鉴别寄主上的反应型和毒性范围也明显不同于野生菌系,说明紫外线诱导的小麦条锈菌变异是不定向和复杂的。对野生菌系和两个突变菌株进行RAPD分析后发现,两突变菌株与野生菌系之间的DNA多态性存在显著差异,多态率分别为10.58%和11.57%,说明紫外线可使小麦条锈菌基因组DNA发生较大的变化且突变位点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62.
美洲斑潜蝇等重要潜蝇的鉴别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陈乃中 《昆虫知识》1999,36(4):222-226
双翅目中的潜蝇科、花蝇科、果蝇科、实蝇科和水蝇科等类群虽然都含有潜叶种类,但只有潜蝇科绝大部分种类以潜叶为主,其潜叶种类包含不少农作物和花卉害虫。在潜蝇科的这些害虫种类中,又以豌豆彩潜蝇ChromatomyiahorticolaGoureau,番茄斑潜蝇Liriomyzabryoniae(Kaltenbach),拉美斑潜蝇L.huthebresis(Blan-chard),美洲斑潜蝇L.sativae Blanchard和三叶斑潜蝇L.trifolii(Burgess)最为重要,造成较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63.
艳山姜为姜科山姜属植物,艳山姜(Alpinia zerumbet)的干燥成熟果实,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习用药物,艳山姜在贵州省的种植面积已超过130 hm~2,是贵州"南药"的第一大宗产品,也是治理石漠化的重要经济植物,其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亦是民间常用的香料植物资源。该研究采用性状、显微及理化鉴定方法,对艳山姜果实进行了系统的生药学研究,并对α-蒎烯、莰烯、β-蒎烯及1,8-桉叶油醇四个主要心血管药理活性成分进行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艳山姜果实性状鉴别特征为果皮见12~20条纵棱隆起,顶端具花被残基突起,种子团由白色隔膜分为3瓣,每瓣具种子8~20粒不等,较易散落。显微鉴别特征为:种子横切面具1~2列油细胞,外胚乳细胞含淀粉粒,并可见细小草酸钙方晶;果实粉末可见螺纹导管、草酸钙方晶、淀粉粒、石细胞等。气相色谱法测得艳山姜果实挥发油中α-蒎烯、莰烯、β-蒎烯及1,8-桉叶油醇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292%、3.966%、9.703%、27.171%。该研究的性状、显微鉴别方法准确、简单、易行,可作为艳山姜药材的鉴别依据;气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重现性好,测定结果精确可靠,可用于艳山姜果实挥发油的含量测定。该研究结果为艳山姜药材的鉴定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与白细胞介素-6(IL-6)联合检测鉴别诊断ICU患者脓毒性和非脓毒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2016年入住我院ICU的100例患者,包括61例非脓毒性SIRS患者与39例脓毒症患者,同时选择同期50例健康者作对照,分别设为非脓毒性组、脓毒血症组及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三组血清PCT与IL-6水平,并以PCT为2μg/L和IL-6为50 ng/L为临界值来鉴别非感染性SIRS和脓毒血症,评价联合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非脓毒性组PCT与IL-6最大值分别为0.91±0.54μg/L、62.77±11.75 ng/L,脓毒血症组为24.49±5.00μg/L、1542.69±361.66 ng/L,对照组为0.08±0.06μg/L、3.68±1.11 ng/L,非脓毒性组与脓毒血症组PCT与IL-6最大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非脓毒性组比较,脓毒血症组PCT与IL-6均显著升高(P0.05)。非脓毒性组PCT2μg/L、IL-650 ng/L的占比分别为21.31%、65.57%,脓毒血症组为92.31%、87.18%,脓毒血症组PCT2μg/L、IL-650 ng/L的占比均显著提高于非脓毒性组(P0.05)。PCT的阳性预期值、灵敏度、特异度均显著高于IL-6,而联合检测的阳性预期值、特异度显著高于IL-6及PCT,联合检测的灵敏度显著高于IL-6,P均0.05。结论:PCT与IL-6联合检测有助于脓毒性和非脓毒性SIRS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CT对于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及肝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及肝癌患者10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病变类型将其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包含原发性肝癌患者32例,B组包含肝转移癌患者28例,C组包含肝血管瘤患者41例。采用CT全肝灌注扫描模式对三组患者占位病灶组织、病灶周围组织及正常肝脏组织灌注参数进行比较。结果:三组占位病灶组织,B组患者肝动脉灌注量(HAP)最低,C组患者HAP最高;A组患者门静脉灌注量(PVP)最低,C组患者PVP最高,三组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C组总肝灌注量(TLP)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无明显差异(P0.05);B组病灶周围组织HAP及HPI明显高于A、C组(P0.05),A、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PVP及TLP差异不显著(P0.05);三组正常肝脏组织CT灌注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T灌注成像对于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癌及肝血管瘤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但明确诊断仍需结合其他检测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66.
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半夏属及其伪品进行分子鉴定, 研究半夏属药用植物鉴定的新方法。该实验使用matK序列对半夏(Pinellia ternata)及其伪品进行扩增测序, 结合GenBank数据库数据, 分析ITS、ITS2、psbA-trnH、rbcL和matK各序列的种内与种间变异及barcoding gap, 并采用最近距离法(nearest distance)和相似性搜索算法(BLAST1)评价不同序列的鉴定能力。结果显示, matK序列的种间变异最大, rbcL序列的种内变异最小; rbcL序列的种内和种间遗传变异重叠比例最小, 其次为matK序列; 各序列的Neighbor Joining树均可明显地将不同种分开。实验结果表明, 利用DNA条形码能够准确地鉴别半夏属药用植物及其伪品, matK和rbcL序列为鉴别半夏属及其伪品的较理想条形码组合。该研究为半夏属植物的分子鉴别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7.
一台如缝纫机大小、可方便移动的“非典型肺炎专用专家远程会诊系统,日前由二医大附属新华医院副院长、39岁的孙锟率领的研究小组研制成功,并已分别安放在市传染病医院和肺科医院。该系统是通过应用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在高保真的前提下远程获取诊断与鉴别诊断所  相似文献   
68.
Eighty-four pollen samples were obtained for 80 taxa, of which, 13 species and one variety are from sect. Brachycalyx Sweet, 58 species and two varieties from sect. Tsutsusi Sweet, and six species from subgen. Pentanthera (G. Don) Pojarkova, respectively. Pollen morphology of all samples was observed using LM and SEM. Pollen grains are revealed to be spheroidal and tetrahedral with tricolporate apertures. Pollen sizes of subgen. Tsutsusi (Sweet) Pojarkova range from 37.67 μm to 61.06μm, and the exine sculptures are more or less compactly granulated. Pollen size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sect. Brachycalyx and sect. Tsutsusi of subgen. Tsutsusi. Rhododendron tashiroi Maxim. of sect. Tsusiopsis Sleumer shows a close affinity to sect. Brachycalyx. Pollen size and exine are consistent with general morphology in differentiating species in sect. Tsutsusi. Rhododendron huadingense B. Y. Ding & Y. Y. Fang, once placed as a member of sect. Brachycalyx,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species in subgen. Pentanthera.  相似文献   
69.
根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三部和WHO"人用大流行流感疫苗制备的指导原则"相关要求,以及各企业的申报规程,对全国10家甲型H1N1流感疫苗生产企业工作毒种A/Californ ia/07/2009 NYMC X-179A进行毒种检定,结果均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三部和各企业申报规程的要求。  相似文献   
70.
实现对细菌种属快速而高选择性的鉴别和表征在生化检测、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变得日趋重要.内源荧光法以其灵敏度高、在线检测时间短、样品前处理简单等优势为微生物鉴别和表征提供了新方法.本文介绍了内源荧光法用于鉴别细菌表征的方法和原理;详细综述了近年来该方法用于食品分析、临床检验、环境监测和防生物恐怖等领域的细菌鉴别、代谢及追踪细菌源的现状和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