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1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关于物种濒危等级标准之探讨--对IUCN物种濒危等级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为了保存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我们需要根据物种的种群数量与分布、种群数量波动与分布区下降速率来评定濒危物种的濒危等级,并针对物种的濒危等级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1994年11月,IUCN第40次理事会会议正式通过了经过修订的Mace-Lande物种濒危等级标准作为IUCN物种濒危等级标准。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虽然不是国际法和国家法律,但是对于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的保护决策以及各国的自然法律法规的制定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保护生物学理论研究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我们在研究制定中国水生野生生物濒危等级标准时发现,如果直接应用IUCN物种濒危等级标准评定水生野生生物濒危等级将存在一些问题。如:(1)如何区别对待那些本来就数量稀少、分布区狭窄的物种和那些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其种群数量与生境面积急剧下降的物种?(2)不同的动物类群能否应用同一濒危标准尺度?(3)如何区别对待物种边缘分布区和核心分布区的种群数量与密度的差异?(4)如何处理种群的局部灭绝、局部濒危?(5)一些濒危物种在野生环境中濒危,但是这些物种可以人工繁殖,如何处理可以人工繁殖的濒危物种?(6)如果没有种群与栖息地的精确历史资料和统计数据,怎样应用物种的濒危标准评估其濒危等级?在实践中,我们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考虑与国际流行的IUCN物种濒危等级标准接轨,我们提出来一个由“无危”、“值得关注”、“受胁”、“濒危”和“灭绝”等5个级构成的濒危等级系统,其中“值得关注”、“受胁”、“濒危”又分为“一般”与“高度”两个亚等级。我们提出应区分“生态濒危物种”、“进化濒危物种”;对于不同生物类群,应区分物种的生活史对策,制定不同生活史物种的濒危标准。对于r-对策物种,引入“经济灭绝”这一等级,将这一等级对应于“受胁”等级,以解决缺少物种数量的统计数据和历史数据这一难题;区别对待特有物种,将其濒危等级提升一等;引进集合种群(metapopulation)概念,将集合种群的局域种群(local population)作为“个体”对待。  相似文献   
42.
地处东南海滨的福州市郊北峰山区,海拔高达500~800m,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常年的暖湿气流,加上光照充足,土质肥沃,给这里纵横百里的山区带来丰富的植物资源和繁茂的植被。春天,山花烂漫,姹紫嫣红;夏天,林木葱葱,青翠碧绿;每当秋高气爽之节,许多植...  相似文献   
43.
<正>1.黄花苜蓿为豆科苜蓿属植物,喜稍湿润而肥沃的沙壤土。在黑钙土、粟钙土上生长良好。根冠生于土表中,抗寒性和耐旱性比紫花苜蓿强,在一般紫花苜蓿不能越冬的地方,皆可越冬生长。在有积雪条件下,能忍受-601低温,属耐寒的旱中生植物。在干燥疏松的土壤上,主根发达,可伸入土中2~3m,适应年积温1700~20001及降水量350~450mm的气候条件。多见平原、河滩、沟谷、丘陵间低地等低湿生境的草甸中,很少进入森林边缘。在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5月中旬萌发,7月初至中旬现裔,7月至8月中旬开花,8月至9月中旬果实渐熟。为抗逆性强的优异野生牧草。  相似文献   
44.
不同地域野生欧李及其近缘植物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21个不同地域欧李及其近缘种属植物(桃、杏、李、樱桃)进行了遗传亲缘关系及分类研究。结果表明,用于不同地域野生欧李分析的25条引物中,共扩增出441个清晰可用的DNA片段,其中多态性位点366个,多态性比为82.99%。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1时,可将中国野生欧李资源划分为3个大的区域,分别为东北分布群、华北华东分布群与中西部分布群。用于欧李及其近缘种属植物分析的20条引物中,共扩出多态性带683条,多态性比率为98.99%。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1时,欧李与其近缘种属植物分为3大类;欧李与麦李的亲缘关系最近,与桃亲缘关系最远。  相似文献   
45.
<正>全球变暖、人为灾害等等导致高原湿地退化,而气候变化在高原上的超前和显著表现使得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承受着相对其他地区更为巨大的胁迫压力。蒙新高原的湖泊退化最为严重;在云贵高原,污染和富营养化是较为严重的问题,滇池尤为典型。高原湿地生活着丰富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分布着许多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珍稀动植物,有着独特的景观资源。其拥有的重要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其所具有的强大的生态功能,在全球都是独一无二的,是  相似文献   
46.
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大额牛(Bos frontalis)的产前离群与产后带犊归群、分娩等产犊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野外观察17头临产母牛中,76.47%(13头)的个体在产前(11.23±7.14)d离开社群独行觅食,寻找分娩场所;分娩地点多选择在靠近溪河、地势较高、食物丰富、光照好、地面相对平坦的草地、林边或林中。母牛野外产犊后带犊归群的时间为产后(5.57±2.64)d。(2)在设围栏的人工草地上放牧条件下对6头母牛分娩行为观察表明,产前24~12 h母牛的警觉巡视行为明显增多;产前12~5h表现为烦燥不安和频繁爬跨;产前3~1 h领地行为明显,对分娩地点4~6 m2内长势较高的牧草等进行清理,为新生犊牛行动清除障碍;分娩时间为6:00~18:00时,其中在6:00~7:00时分娩的占66.67%(4/6);母牛从卧地进入分娩至犊牛产出期间起卧(7.00±6.00)次,从卧地到犊牛完全产出需(25.00±5.00)min,胎衣排出的时间为产后(5.64±1.80)h;犊牛(n=6,♂1+♀5)初生体重为(16.46±2.56)kg,母牛无难产现象;母牛对犊牛能及时舔饰,定时授乳和用心守护。犊牛从产出至第一次站稳需(52.70±29.69)min,第一次站稳到吮吸初乳需(38.7±29.14)min,第一次吃初乳到向周边活动需(61.33±1.53)min。  相似文献   
47.
贵州喀斯特山区野生葡萄实生苗抗旱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份2生年喀斯特山区野生葡萄实生苗为试材,通过塑料大棚盆栽试验研究了自然干旱胁迫下野生葡萄幼苗的外观形态特性和生理指标变化规律,探讨其抗旱性及其抗旱机理.结果表明;(1)4份野生葡萄的抗旱性存在明显差异,以葛藟葡萄'小七孔-3'的抗旱性最强,毛葡萄'天河潭-2'的最差.(2)干旱胁迫期间,'小七孔-3'的1级旱害症状出现时间比'天河潭-2'晚12d,且旱害指数始终小于其他3份种质.(3)抗旱性强的野生葡萄叶片相对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抗旱性差的株系,而其叶片水分饱和亏、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变化则相反,且材料间差异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强而增加;(4)野生葡萄叶片相对含水量与其旱害指数间呈极显著负相关,而其水分饱和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与旱害指数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细胞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增加是导致葡萄旱害的首要因素.研究发现,在干旱胁迫下,抗旱性强的野生葡萄叶片膜系统稳定,水分散失较少,细胞电解质外渗较低,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从而维持了正常的生理代谢活动.  相似文献   
48.
野生甜瓜'云甜-930'对白粉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经过多代自交选育的高抗白粉病材料野生甜瓜'云甜-930'(P1)与感病栽培甜瓜'华莱士'(P2)组配,构建了P1、P2、F1、B1、B2和F2 6个世代,对大棚栽培条件下各世代材料的白粉病自然发病状况进行考察,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多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野生甜瓜'云甜-930'对白粉病的抗性遗传规律.结果显示:野生甜瓜'云甜-930'对白粉病的抗性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0),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相等,da和db均为-15.76,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ha和hb分别为14.98和19.87,第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大于第1对;2对主基因互作效应中除了显性×显性效应(l=-7.73)较小外,其它互作效应均较大,加性×加性效应i为31.46,加性×显性效应jab为-26.86,而显性×加性效应jba为-17.07.该组合的B1、B2和F2群体抗病性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3.31%、69.15%和97.61%,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8.83%、25.86%和0,环境变异在2.39%~7.86%之间.研究表明,野生甜瓜'云甜-930'对白粉病的抗性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同时还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甜瓜抗白粉病育种中,在F2代主基因的选择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49.
野生与养殖许氏平鲉消化酶活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野生和养殖许氏平鲉胃、肠和肝胰脏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并对2组个体的上述消化酶活力分别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37℃和最适pH条件下,除肝胰脏淀粉酶和脂肪酶外,养殖许氏平鲉各部位3种消化酶的活力全部高于野生许氏平鲉;野生与养殖许氏平鲉胃、肠3种消化酶活力均差异显著(P0.05),肝胰脏3种消化酶活力差异均不显著(P0.05);野生与养殖许氏平鲉消化酶活力的这种差异可能与野生许氏平鲉在自然环境中无法获得稳定充足的饵料有关。  相似文献   
50.
鄂尔多斯高原蒙古族食用野生植物传统知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民族植物学"5W+1H"提问法,结合访谈方法和野外调查进行编目,研究了鄂尔多斯高原蒙古族食用野生植物的传统知识。结果:1)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食用植物22科32属50种,其中野生粮用植物14种、野生蔬菜13种、野果植物18种、野果酒植物3种、野生调味植物5种、野生薰净植物2种、催化乳制品植物1种。2)鄂尔多斯蒙古族野生食用植物传统知识包括7个方面,其中用植物薰净和消毒奶食器具的传统知识、用冷蒿催化加速油脂成分从奶子中分离的传统知识是蒙古族植物饮食文化的创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简单、快捷的"果实+奶食"酿果酒文化,能够说明蒙古族祖先在生产实践中掌握了开发和利用植物资源的更高水平的技术和文化。食用芨芨草颖果、选用中间锦鸡儿韧皮部和白沙蒿的果实做面食粘合剂的传统知识是区域特色的文化。3)因生态环境条件的不同,山区、沙区、盐渍区和丘陵区蒙古族牧民的传统食用植物知识表现出多样性,反映了生态环境条件的多样性。4)鄂尔多斯蒙古族野生食用植物传统知识丰富了蒙古族饮食文化,对蒙古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开展搜集、研究、保护和科学分析鄂尔多斯蒙古族植物传统知识的工作,将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十分积极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