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2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大额牛(Bos frontalis)的产前离群与产后带犊归群、分娩等产犊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野外观察17头临产母牛中,76.47%(13头)的个体在产前(11.23±7.14)d离开社群独行觅食,寻找分娩场所;分娩地点多选择在靠近溪河、地势较高、食物丰富、光照好、地面相对平坦的草地、林边或林中。母牛野外产犊后带犊归群的时间为产后(5.57±2.64)d。(2)在设围栏的人工草地上放牧条件下对6头母牛分娩行为观察表明,产前24~12 h母牛的警觉巡视行为明显增多;产前12~5h表现为烦燥不安和频繁爬跨;产前3~1 h领地行为明显,对分娩地点4~6 m2内长势较高的牧草等进行清理,为新生犊牛行动清除障碍;分娩时间为6:00~18:00时,其中在6:00~7:00时分娩的占66.67%(4/6);母牛从卧地进入分娩至犊牛产出期间起卧(7.00±6.00)次,从卧地到犊牛完全产出需(25.00±5.00)min,胎衣排出的时间为产后(5.64±1.80)h;犊牛(n=6,♂1+♀5)初生体重为(16.46±2.56)kg,母牛无难产现象;母牛对犊牛能及时舔饰,定时授乳和用心守护。犊牛从产出至第一次站稳需(52.70±29.69)min,第一次站稳到吮吸初乳需(38.7±29.14)min,第一次吃初乳到向周边活动需(61.33±1.53)min。  相似文献   
52.
贵州喀斯特山区野生葡萄实生苗抗旱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份2生年喀斯特山区野生葡萄实生苗为试材,通过塑料大棚盆栽试验研究了自然干旱胁迫下野生葡萄幼苗的外观形态特性和生理指标变化规律,探讨其抗旱性及其抗旱机理.结果表明;(1)4份野生葡萄的抗旱性存在明显差异,以葛藟葡萄'小七孔-3'的抗旱性最强,毛葡萄'天河潭-2'的最差.(2)干旱胁迫期间,'小七孔-3'的1级旱害症状出现时间比'天河潭-2'晚12d,且旱害指数始终小于其他3份种质.(3)抗旱性强的野生葡萄叶片相对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抗旱性差的株系,而其叶片水分饱和亏、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变化则相反,且材料间差异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强而增加;(4)野生葡萄叶片相对含水量与其旱害指数间呈极显著负相关,而其水分饱和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与旱害指数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细胞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增加是导致葡萄旱害的首要因素.研究发现,在干旱胁迫下,抗旱性强的野生葡萄叶片膜系统稳定,水分散失较少,细胞电解质外渗较低,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从而维持了正常的生理代谢活动.  相似文献   
53.
野生甜瓜'云甜-930'对白粉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经过多代自交选育的高抗白粉病材料野生甜瓜'云甜-930'(P1)与感病栽培甜瓜'华莱士'(P2)组配,构建了P1、P2、F1、B1、B2和F2 6个世代,对大棚栽培条件下各世代材料的白粉病自然发病状况进行考察,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多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野生甜瓜'云甜-930'对白粉病的抗性遗传规律.结果显示:野生甜瓜'云甜-930'对白粉病的抗性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0),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相等,da和db均为-15.76,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ha和hb分别为14.98和19.87,第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大于第1对;2对主基因互作效应中除了显性×显性效应(l=-7.73)较小外,其它互作效应均较大,加性×加性效应i为31.46,加性×显性效应jab为-26.86,而显性×加性效应jba为-17.07.该组合的B1、B2和F2群体抗病性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3.31%、69.15%和97.61%,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8.83%、25.86%和0,环境变异在2.39%~7.86%之间.研究表明,野生甜瓜'云甜-930'对白粉病的抗性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同时还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甜瓜抗白粉病育种中,在F2代主基因的选择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54.
野生与养殖许氏平鲉消化酶活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野生和养殖许氏平鲉胃、肠和肝胰脏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并对2组个体的上述消化酶活力分别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37℃和最适pH条件下,除肝胰脏淀粉酶和脂肪酶外,养殖许氏平鲉各部位3种消化酶的活力全部高于野生许氏平鲉;野生与养殖许氏平鲉胃、肠3种消化酶活力均差异显著(P0.05),肝胰脏3种消化酶活力差异均不显著(P0.05);野生与养殖许氏平鲉消化酶活力的这种差异可能与野生许氏平鲉在自然环境中无法获得稳定充足的饵料有关。  相似文献   
55.
鄂尔多斯高原蒙古族食用野生植物传统知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民族植物学"5W+1H"提问法,结合访谈方法和野外调查进行编目,研究了鄂尔多斯高原蒙古族食用野生植物的传统知识。结果:1)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食用植物22科32属50种,其中野生粮用植物14种、野生蔬菜13种、野果植物18种、野果酒植物3种、野生调味植物5种、野生薰净植物2种、催化乳制品植物1种。2)鄂尔多斯蒙古族野生食用植物传统知识包括7个方面,其中用植物薰净和消毒奶食器具的传统知识、用冷蒿催化加速油脂成分从奶子中分离的传统知识是蒙古族植物饮食文化的创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简单、快捷的"果实+奶食"酿果酒文化,能够说明蒙古族祖先在生产实践中掌握了开发和利用植物资源的更高水平的技术和文化。食用芨芨草颖果、选用中间锦鸡儿韧皮部和白沙蒿的果实做面食粘合剂的传统知识是区域特色的文化。3)因生态环境条件的不同,山区、沙区、盐渍区和丘陵区蒙古族牧民的传统食用植物知识表现出多样性,反映了生态环境条件的多样性。4)鄂尔多斯蒙古族野生食用植物传统知识丰富了蒙古族饮食文化,对蒙古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开展搜集、研究、保护和科学分析鄂尔多斯蒙古族植物传统知识的工作,将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十分积极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6.
西双版纳傣族利用野生蔬菜种类变化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民族植物学的方法,选择西双版纳自然及社会经济发展不同的三个傣族村寨曼安、曼伞和曼广囡为研究对象,调查当地村民利用野生蔬菜情况,并探讨利用种类变化的原因。三个傣族村寨村民利用的野生蔬菜有228种,分属于75个科,其中曼安村寨147种,曼伞村寨144种,曼广囡村寨105种。通过Multivariate方差分析(P<0.05)表明:不同村寨的村民平均每人提及的野生蔬菜物种数存在显著差异;年轻组平均每人提及的野生蔬菜物种数明显低于年长组,不同性别之间差异不显著;野生蔬菜知识的流失在男性之间比女性更为严重。最后对影响野生蔬菜利用的因素,野生蔬菜利用变化的原因以及传统野生蔬菜知识的流失进行了分析,就如何保护传统知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7.
野生蕉是香蕉遗传改良的天然基因库。为了分离野生蕉中的抗病基因类似序列,根据核苷酸结合位点(nucleotide binding site,NBS)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域设计简并性引物,以经过鉴定的抗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的野生蕉(Musaacuminata)叶片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经过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和测序,获得了6个500bp左右的RGAs片段。其中有2个RGA(WNB1和WNB2)具有NB—ARC保守结构域特征,并且WNB1具有连续的ORF。其余4个RGAs(WST1、WST2、WST3和WST4)均具有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域特征,且WST3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水稻抗叶斑病基因Xa21同源性很高。用半定量PCR分析枯萎病菌诱导后野生蕉叶片中RGAs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WNB1和WST3受枯萎病菌诱导后表达量增强,这表明wNB1和WST3的表达可能与香蕉枯萎病抗性相关。  相似文献   
58.
《四川动物》2007,26(2):266-266
[本刊讯]据四川新闻出版局最近的批复,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四川动物》杂志主管单位由四川省卫生厅变更为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变更为四川省动物学会、四川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四川大学、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金会。  相似文献   
59.
广东野生大型真菌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东野生大型真菌物种资源丰富,据初步统计已知种类有1185种,占中国大型真菌的30%左右,其中有不少的本地特有种,野生食用菌和药用菌有300种,具有重要经济开发潜力的有50种,毒蘑菇有110多种,有广泛的开发利用价值。根据广东野生大型真菌资源特色,提出了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60.
两种野生花卉的扦插繁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展野生花卉车轮梅(Raphiolepis indica)和赤楠(Syzygium buxifolium)扦插试验,结果表明:车轮梅硬枝扦插需一定浓度的外源激素方能生根;对激素浓度大小不敏感;总体上NAA组合生根质量优于IBA组合。综合不同处理生根率、根数和不定根根长3个指标,以800 mg/L NAA或800 mg/L IBA作为车轮梅生产上扦插的激素种类和浓度。赤楠生根率较低,最高扦插率达66.7%,生根时间长,约需45 d始生根。综合生根率、不定根根数和不定根根长3个生根指标,试验的4种激素均能较好促进赤楠生根,200×根太阳在生根率和根数上效果最好,生产上可用200×根太阳浸泡2 h,也可用50-100 mg/L NAA或100-400 mg/L IBA浸泡2 h后进行扦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