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6篇
  免费   225篇
  国内免费   1560篇
  4511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201篇
  2013年   174篇
  2012年   180篇
  2011年   190篇
  2010年   205篇
  2009年   219篇
  2008年   406篇
  2007年   197篇
  2006年   164篇
  2005年   211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188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40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利用综合评价方法和等级模型评价乐安江水体重金属污染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1992-1995年在江西乐安江所获得的野外调查数据。对化学、毒理学和生态学数据的性质进行分析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评价参数的性质和综合利用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三者综合的评价方法和一个等级模型。来评价江西省乐安江河流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的生态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复杂的河流生态系统,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是描述污染和预测污染生态效应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92.
长白山北坡苔藓红松暗针叶林倒木分解及其养分含量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杨丽韫  代力民 《生态学报》2002,22(2):185-189
对长白山北坡苔藓红松暗针叶林中云冷杉倒木的分解及其养分元素的含量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 ,云冷杉倒木的腐烂分解过程符合单项指数衰减模型 ,冷杉倒木的分解常数为 0 .0 1 6 8/a( r2 =0 .94 83) ,云杉倒木为 0 .0 1 5 0 /a( r2 =0 .8895 )。对云冷杉倒木中养分含量进行测定可得 :C平均含量为 1 8876 .90 kg· hm- 2 ,N为 2 99.0 0 kg· hm- 2 ,P为2 .5 0 kg· hm- 2 ,K为 4 0 .4 9kg· hm- 2 ,Ca为 4 4.1 2 kg· hm- 2 ,Mg为 1 2 .5 0 kg· hm- 2 。在云冷杉倒木腐烂分解过程中 C的百分含量会逐渐下降 ,N和 P的含量会逐渐增高。K、Ca和 Mg的含量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93.
新疆南准噶尔荒漠优势植物的化学成分含量特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孔令韶  郭柯  王其兵 《生态学报》2002,22(8):1202-1210
南准噶尔荒漠 62种植物 8种元素的含量测定结果显示 ,含量算术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为 Na>K>Ca>S>P>Al>Fe>Mn,与阿拉善荒漠植物元素含量的顺序一致。其中 ,Mn、Fe、Al、Na、S的含量变异系数比 P、K和 Ca的大。植物元素含量之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Fe与 Al、S与 P、Na与 S呈极显著正相关 ,表明荒漠植物对它们的吸收是协同的 ,而 Fe与 K显著负相关 ,表明植物对它们的吸收具有拮抗作用。聚类分析和排序结果说明不同生态功能群植物都有自身的元素含量特点 ,盐生植物 Na、S含量高 ,沙生植物为高 K低 Na含量功能群植物  相似文献   
994.
玉米根际土壤中铜形态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有JIAN  黄艺  曹军  徐福留  李本纲  陶澍 《生态学报》2002,22(10):1666-1671
采用根垫法研究玉米根际土壤形态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玉米生长过程中根际土壤铜形态发生显著变化。植物生长前期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铜含量逐渐增加,随后增加量减少。植物生长后期根际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铜含量低于非根际土壤。这种变化主要由根际环境变化与植物吸收引起。与根限土壤中铜形态变化,特别是交换态铜含量变化关系密切的因素包括土壤溶解性有机碳、pH和土壤微生物。随着植物生物量的增加,对铜的吸收速率不断增加,导致根限土壤中有效态铜的先增后减。  相似文献   
995.
纵向岭谷区公路沿线土壤表层重金属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4  
以纵向岭谷区内云南省境内的丽江~景洪公路沿线作为案例研究区,根据路段所处的地理位置、公路等级、修建的时段,将其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通过公路沿线94个样点的土壤表层重金属全量分析,研究了土壤重金属沿公路的纵向、横向和垂向分异特征性。在纵向上,Cu,Zn,Pb,Cr,Cd,As,Mg和Mn等8种重金属全量存在北段高于中段和南段的特征;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公路建设对铅、镉、锌的纵向差异存在一定影响。横向空间分异性显示,虽然在不同的土壤种类和利用方式下,土壤重金属含量值差异很大,但公路沿线重金属与公路距离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表明公路对横向的空间分异性存在决定性影响,影响带宽度约为50m垂向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土壤中重金属的垂向分异性不如横向分异明显,仅显示在近公路处有重金属富集现象;而在公路施工区,受人工护坡等工程的局部影响,垂向分异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6.
重金属对蚯蚓胃肠道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重金属污染区的白颈环毛蚓(Pheretinecalifornica)胃肠道粘膜上皮细胞损伤的透视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重金属的轻污染区以及中,重污染区的新蚯蚓胃肠道粘膜上皮细胞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损伤,表现为上皮细胞的核周腔扩大,甚至解体, 时可见一线粒体肿胀,凝聚及线粒体嵴消失呈空泡变,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扩张,溶酶体增生,这些病变随污染程度的不同而不同,重污染区比轻污染要严重。  相似文献   
997.
采用平行同步采样法,于2012年雨季,对广州市大夫山森林公园林内外空气的总悬浮颗粒物(TSP)和细颗粒物(PM2.5)样品进行了24 h收集,测定了TSP和PM2.5的质量浓度并分析了样品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成分。结果表明:林内外PM2.5的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40.18±10.47)和(55.79±13.01) g/cm3;林内外TSP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01.32 ± 33.19)和(116.61±35.36) g/cm3。林内与林外比,PM2.5和TSP平均质量浓度都显著减少(P < 0.05),表明森林能显著改善空气环境质量。TSP和PM2.5中SO42-、Na+、NH4+和NO3-为水溶性无机离子主要成分,占总离子质量的80%以上,林外这些离子的浓度高于林内(NH4+除外)。这4种离子雨季在空气中的主要存在方式为NaCl、Na2SO4、NH4HSO4和NH4NO3。计算表明,采样期间海盐对大夫山空气TSP和PM2.5的水溶性组分中Na+和Cl-贡献最大,其它元素主要源自陆地源。林内外TSP和PM2.5c(NO3-)/c(SO42-)比值在0.3以下,表明固定源是大夫山森林公园空气主要污染贡献者,TSP中c(NO3-)/c(SO42-)的比值大于PM2.5的比值,说明移动源对TSP的贡献大于PM2.5。  相似文献   
998.
李倩倩  赵旭  郭正刚 《生态学报》2014,34(5):1212-1223
采用有效洞穴密度代替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活动强度的方法,研究了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10、15、21和31个/625 m~2)对高寒草甸优势植物高山嵩草(Kobresiapygmaea)、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小花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叶片和土壤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优势植物叶片N含量随有效洞穴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但叶片P含量却出现分异,表现为高山嵩草和垂穗披碱草叶片P含量随有效洞穴密度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P0.05),小花草玉梅叶片P含量逐渐增加(P0.05);高山嵩草叶片N:P随有效洞穴密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P0.05),垂穗披碱草叶片N:P逐渐增加,小花草玉梅叶片N:P则先增加后降低。土壤0-10 cm和10-20 cm土层N含量随有效洞穴密度增加无明显变化;0—10cm土层P含量随有效洞穴密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10—20 cm土层P含量逐渐降低;0—10 cm土层N:P随有效洞穴密度增加元明显变化,而10-20 cm土层N:P则逐渐增加。优势植物叶片N、P、N:P与土壤N、P、N:P的相关性受植物根系分布特征和生存微环境的约束。  相似文献   
999.
龙须菜几株附生细菌对铜离子吸附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是沿岸海域的主要污染形式, 造成沿海生态功能的退化。在重金属污染区域往往伴随着富营养化现象。本文对分离来自电镀废水中铜污染海域内的龙须菜体表的附生微生物对Cu2+的生物吸附进行试验, 分析和比较这些微生物对Cu2+的生物吸收性能。共分离到6株优势附生细菌:人苍白杆菌GF-S1、杀鲑气单胞菌GF-S2、莱拉微球菌GF-S3、纹带棒杆菌GF-S4、假交替单胞菌GF-S5和弗氏弧菌GF-S6。经对Cu2+的生物吸附试验发现, GF-S2效果最好, GF-S6最差, 其余间于这两者之间。对GF-S2、GF-S4和GF-S6进行了最佳吸附时间和pH筛选, 以及使用不同化学试剂对细菌Cu2+吸附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最佳吸附时间在40 min~60 min, pH介于4~5对GF-S2、GF-S4吸附Cu2+的效果较好; HCl处理导致GF-S2丧失吸附能力, NaOH和乙醇能提高其吸附性能; 3种试剂都能较大地提高GF-S4和GF-S6的吸附性能, 尤其对GF-S4经处理后, 对环境中的Cu2+的去除率得以大幅度提高, 去除较彻底。  相似文献   
1000.
北京城区行道树国槐叶面尘分布及重金属污染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戴斯迪  马克明  宝乐 《生态学报》2012,32(16):5095-5102
叶面尘分布范围广、累积时间长,能够较好地指示近地面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和累积状况。为揭示城市道路交通的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研究了北京城区不同类型道路两侧行道树国槐(Sophora japonica)的叶面滞尘量,分析了叶面尘主要重金属的浓度和污染特征,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颗粒物重金属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国槐叶面滞尘量在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上的比值为100∶84∶75∶75,受车流量影响较大。行道树国槐的平均叶面滞尘量为0.68 g/m2,庭院树国槐(远离交通)叶面滞尘量是0.51 g/m2,两者差异显著。行道树叶面尘重金属元素Cu、Zn、Pb在叶面尘中的浓度达到土壤背景值的6倍,空间分布较均匀,主要来自交通排放,庭院树叶面尘重金属污染也受到交通排放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