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0篇
  免费   230篇
  国内免费   2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了解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对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ICU患者送检的标本进行培养,用API鉴定系统或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分析,对检出菌株的构成、标本的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共分离出4 19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52.1%、革兰阳性球菌22.3%、真菌25.6%;革兰阴性杆菌中非发酵菌占主要地位(37.5%),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13.1%);而肠杆菌科细菌则以肺炎克雷伯菌(9.5%)及大肠埃希菌(5.1%)为主;革兰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4.6%)为主,真菌以白假丝酵母菌(11.8%)为主;在检出所有病原菌的标本中,前3位依次为痰液(79.1%)、血液(8.4%)、无菌体液(8.1%);细菌耐药性结果表明,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率分别为66.4%、56.3%。几种主要病原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程度各不相同,但大部分菌株均呈现多重耐药的现象。产酶菌的耐药率普遍高于非产酶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产酶菌及非产酶菌的抑菌效果都很明显;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和头孢替坦对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率最低均在40%以下,可作为产酶菌的首选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严重耐药率均在50%以上。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检出率为70.1%,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75.8%,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38.7%。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烷可作为革兰阳性球菌严重感染的首选药物。ICU患者以呼吸道感染为主,病原菌以鲍曼不动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且多为多重耐药菌。真菌感染率增加且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好。应动态监测ICU病原菌的流行和耐药情况,从而控制医院内感染,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效能量表、社会支持量表(SSRS)、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等,对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呼吸科门诊随诊的79例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所有患者的平均自我效能总分为(57.15±9.03)分。患者自我效能水平与病程、经济状况、吸烟情况、发作次数及发作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自我效能水平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哮喘发作次数、焦虑抑郁情绪以及社会支持水平是影响患者自我效能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经鼻空肠管早期行肠内营养(EN)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 AP)治疗中的作用。方法:4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肠内营养。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和淀粉酶水平、血浆内毒素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变化情况。考察治愈率症、感染率、病死率、平均住院时间及费用。结果:治疗组患者行肠内营养后,血浆内毒素、TNF-α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感染率、平均住院时间与费用明显降低。结论:EN能改善ASP患者的营养状况,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及降低炎性细胞因子分泌来加强治疗效果,是SAP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观察黄芪对发作期哮喘患者T细胞亚群细胞周期的影响,揭示黄芪在哮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课题以儿童哮喘病人T细胞亚群为研究对象,对CD4+、CD8+T细胞进行分离,采用细胞培养技术,用黄芪对其进行体外处理,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经黄芪处理和未经黄芪处理的CD4+、CD8+T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情况。结果:儿童哮喘患者CD4+、CD8+T细胞分别在经黄芪处理和未经黄芪处理的条件下培养,在CD4+T细胞中,黄芪组的S期CD4+T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G1期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CD8+T细胞中,黄芪组的S期CD8+T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意义(P<0.05);G1期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抑制发作期哮喘患者CD4+、CD8+T细胞DNA合成,进而调节细胞周期使之停滞在G1期。黄芪对发作期儿童哮喘患者有一定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柴胡渗湿汤对哮喘大鼠血清中IL-5及IL-13含量的影响,探讨柴胡渗湿汤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4只雄性Wi 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地塞米松组、定喘汤组、柴胡渗湿汤低剂量组、柴胡渗湿汤中剂量组、柴胡渗湿汤高剂量组,每组12只,采用卵蛋白制作大鼠哮喘模型,予相应药物干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5及IL-13水平。实验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实验后各组死亡率比较均无差异,P>0.05;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中IL-5及IL-13含量水平有显著差异,表明大鼠哮喘模型存在着血清IL-5及IL-13含量异常增高的病理状态;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各治疗组血清中IL-5及IL-13的含量明显降低,其中尤以地塞米松组、柴胡渗湿汤中剂量组和柴胡渗湿汤高剂量组的作用更明显。结论:柴胡渗湿汤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与降低IL-5及IL-13的水平有关;上述作用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但并不因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灵芝孢子粉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导致的肠道微生态失调的调整作用。方法采用胆胰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法造成SAP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奥曲肽治疗组、灵芝孢子粉治疗组及灵芝孢子粉奥曲肽联合治疗组;于给药7d后处死大鼠,进行肠道菌群、肝脏及胰腺细菌易位检测。结果SAP时出现明显的肠道菌群紊乱,细菌易位。经治疗后发现,灵芝孢子粉能够扶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生长,使肠杆菌的数量减少,并可控制细菌易位。将灵芝孢子粉与奥曲肽合用作用更佳,与其他治疗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灵芝孢子粉可调整SAP时出现的肠道微生态失调,其与奥曲肽联合应用治疗SAP可降低感染率,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7.
为了解重症监护病房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及流行状况,收集重症监护病房2007年9~12月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萄萄球菌42株,纸片扩散法检测其对10种抗生素的耐药率,随机引物扩增PCR(Ran- 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检测其流行状况。4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没有检测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3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 SA),7株为甲氧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MSSA),除万古霉素外,MRSA对其他9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比MSSA高,4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经RAPD分型分为5个基因型,其中Ⅰ、Ⅱ、Ⅲ、Ⅳ、Ⅴ型分别占31.0%、38.1%、14.3%、9.5%、7.1%。重症监护病房临床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对多种抗生素具有高耐药性,其感染基因型以Ⅰ、Ⅱ型为主。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共激活因子相关的精氨酸甲基转移酶1和核因子-κB在豚鼠支气管哮喘模型气道和肺组织的表达变化。方法:24只白色雄性豚鼠随机分为:①正常对照组;②哮喘组。卵清蛋白致敏并激发后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气道及肺组织精氨酸甲基转移酶1和核因子NF—κB(P65)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哮喘中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CARM1和NF—κB(P65)在对照组和哮喘组均有阳性表达,主要在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和肺组织成纤维细胞胞核表达。正常对照组和哮喘组CARM1和NF—κB(P65)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哮喘豚鼠气道上皮及肺组织CARM1和NF—κB(P65)在细胞胞核高表达,提示CARM1可能通过增强募集NF—κB到相关位点激活NF—κB信号转导通路,并启动了多种前炎性基因和免疫调节基因的转录激活从而诱发哮喘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观察他克莫司(Tacrolimus)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的潜在治疗作用并探究其机制.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SAP模型组、SAP Tacrolimus治疗组(0.5、1.0、1.5mg/kg),逆行胆胰管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备SAP模型.观察肺组织及胰腺组织的病理变化,检测各组大鼠血清TNF-α及MMP-9表达、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D蛋白含量、胰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SAP组胰腺、肺组织病理损伤随病情进展而逐渐加重,经tacrolimus治疗后缓解.SAP大鼠组血清TNF-α及MMP-9表达、肺灌洗液(BALF)蛋白含量及胰腺组织MPO活性较对照显著升高(P<0.01),但是经tacrolimus治疗后升高幅度呈非浓度依赖性的明显降低(P<0.01),各组大鼠存活率提高(P<0.01).结论:Tacrolimus可有效降低SAP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其机制可能包括减少肺脏的毛细血管渗透性,抑制由TNF-α,MMP-9以及中性粒细胞(PMN)所释放的MPO等炎症介质产生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0.
目的:研究双氯灭痛胶浆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探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双氯灭痛胶浆治疗组(Ds)、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和正常对照组(N),术后分别于12、24和36h处死,观察血清淀粉酶、SOD、CAT、NO、丙二醛(MDA)、核因子κB(NF-κB)、及胰腺大体病理及光镜下病理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淀粉酶、NF-κB、NO、MDA、胰腺组织的Hughes评分均明显降低、SOD、CAT、明显升高(P<0.05).结论:双氯灭痛胶浆对大鼠SAP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等前致炎物质的释放,清除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胰腺组织中的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及其活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