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9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2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21.
镉对灵芝菌丝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浓度镉(Cd) (0、10、50、100、200和400 μmol·L-1)对灵芝菌丝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d浓度增加,菌丝鲜质量、脯氨酸、总糖和还原糖含量逐渐下降,非蛋白巯基化合物(NPT)水平逐渐上升,当Cd浓度达到400 μmol·L-1时,NPT含量急剧上升至对照组的6.7倍.在试验浓度范围内,灵芝菌丝体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显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并均在Cd浓度为100 μmol·L-1时达峰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脂氧合酶(LOX)活性则随着Cd浓度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在Cd浓度为400 μmol·L-1时达峰值.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Cd胁迫下灵芝菌丝抗氧化酶的同工酶谱发现,100~400 μmol·L-1 Cd处理诱导出2条Mn-SOD型同工酶带;10~200 μmol·L-1 浓度Cd上调组成型CAT、SOD、POD和LOX同工酶的表达强度;而400 μmol·L-1 Cd的则显著抑制了POD同工酶的表达.  相似文献   
222.
通过对模式标本的考订,指出大苞茶的原始描述中关于子房特征的部分与模式标本的实际性状不符,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修订。基于修订后的形态特征,该"绝迹"物种在模式产地的周边地区被重新发现。  相似文献   
223.
本文对目前已经发现的天然大环二芳基庚烷类化合物在植物中的分布及结构特征、生物合成和药理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24.
应用多重PCR鉴定微生物肥料常用芽孢杆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枯草群芽孢杆菌中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wefaciens)、地衣芽孢杆菌(B.licheniformis)和短小芽孢杆菌(B.pumilus)是微生物肥料中常用菌种,用传统方法鉴定费时费力,有必要建立检测和鉴定这些芽孢杆菌的种特异性PCR方法.[方法]利用已登录的gyrA、rpoA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和筛选上述菌种的特异引物并建立多重PCR反应体系.[结果]以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芽孢杆菌、类芽孢杆菌和短芽孢杆菌3属15种的标准菌株(共33株),4个目标种分别产生了大小不同的唯一的产物,除个别种与短小芽孢杆菌引物有交叉反应外,其余参考菌株均为阴性.从23株枯草群菌株的基因组DNA扩增发现,PCR鉴定与常规鉴定结果一致.[结论]本文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可快速准确鉴定枯草群的4个种,在微生物肥料检测方面有良好的实用前景.  相似文献   
225.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张强  邓振镛  赵映东  乔娟 《生态学报》2008,28(3):1210-1218
在比较系统总结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西北地区农业影响的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揭示了我国西北地区现代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变暖响应的基本特征,阐述了现代气候变化对土壤水分、地表蒸发和作物气候生产力的影响规律;并且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西北地区冬、春小麦、玉米、马铃薯、冬油菜、棉花、胡麻、牧草、葡萄等9种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病虫害、种植面积、气候产量以及畜牧业活动等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发现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影响利弊皆存,而且不同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差异较大.研究对西北地区农业生产具有比较重要的科学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226.
松辽流域湿地生态水文结构与需水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立群    陈敏建  戴向前  丰华丽  王高旭  黄昌硕 《生态学报》2008,28(6):2894-2894~2899
以我国重要湿地生态区--松辽流域为对象,对其主要湿地的生态水文结构及生态需水进行分析计算.通过分析湿地水面面积变化与水文连接度的关系确定湿地中心区;通过分析保持生物完整性的生物场最小范围确定适宜活动区.通过典型研究与对水文地区规律分析,建立无资料地区生态水文结构分析计算经验公式.以湿地生态水文结构(中心区、适宜活动区)为边界条件,进行地表地下水转化的水量平衡模型分析,获得湿地生态需水.经过大量分析研究论证,总体而言,松辽流域湿地中心区水深占湿地多年平均水深接近2/3,中心区面积占湿地多年平均水面面积40%左右,这对控制湿地萎缩及湿地安全管理是一个重要指标.通过松辽流域湿地近几年的补水实践分析,发现计算结果基本合理,研究成果可为湿地的规划管理和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27.
樊宝丽  赵志刚  孟金柳  杜国祯   《生态学报》2008,28(6):2909-2909~2915
植物会采取什么样的繁殖对策来保障它的雌性和雄性繁殖成功,特别是那些生活在高寒地区的植物,已经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通过野外盆栽试验对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上的常见物种露蕊乌头(Aconitum gymnandrum Maxim)花序内的性分配模式进行了研究,发现同其它顶向式(从花序基部到顶部)开花的植物一样,随着花从基部到顶部的次序,露蕊乌头的心皮数、雌蕊重、种子数和种子重/果实减少;而花药数,花粉数/胚珠数以及雄蕊重/雌蕊重增大,顶部花表现出偏雄的性分配.结籽率在不同的位置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受花粉数量的限制;去花实验没有增加剩余部位花的种子数,只是增加了种子大小,这是花序内不可避免的位置效应导致了花序内位置依赖的性分配模式.  相似文献   
228.
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犬瘟热病毒(CDV)N基因核酸序列,设计一对CDVN基因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扩增狐源CDV泰安分离株(CDV-FOX-TA)的N基因,将PCR产物克隆入pMD18-T载体,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CDV-FOX-TA N基因含有1个ORF,全长1572 bp,共编码523个氨基酸.CDV-FOX-TAN基因与CDV疫苗株Onderstepoort、Convac的N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96.0%和95.9%,与CDV野毒株N基因的同源性在98.4%~98.9%之间.CDV-FOX-TA N蛋白含有Tyr-Pro-Ala-Leu-Gly-Leu-His-Glu-Phe九肽序列,是T细胞表位,可致敏靶细胞,在CDVN蛋白中高度保守.对CDV N基因进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发现CDV-FOX-TA与CDV强毒株的亲缘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229.
三江平原沟渠网络结构对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涛    马克明    傅伯杰  倪红伟 《生态学报》2008,28(6):2746-2746~2752
农业开发进程中产生的沟渠作为农业景观中廊道内部的动因主体,会对周围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沟渠网络的形成,又使得这种影响作用更加深入和复杂.以根据三江平原建三江管局辖区2004年的Landsat-TM卫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沟渠分布水利图为基础资料,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选择3个30×30km2的取样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样区的景观结构特征和沟渠网络结构.在此基础上,用典范相关分析(CCA)定量研究了沟渠网络结构对于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沟渠网络的结构对区域景观格局有显著影响,沟渠密度越大,网络结构越复杂,则区域景观中斑块数目越多,平均斑块面积越小;同时农业用地所占比例越大,自然湿地所占比例越小.通过各沟渠网络结构指标与CCA排序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对区域景观格局影响最大的指标是沟渠密度,其次是线点率和环度,而反映沟渠网络连通性的连通度指标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30.
符龙飞  韦毅刚 《生物多样性》2022,30(7):21537-401
洞穴是喀斯特景观中普遍存在的地质地貌结构, 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仅2001-2020年间, 就发表了中国喀斯特洞穴维管植物新属1个; 新种(含种下等级) 170个, 隶属于16科31属, 占近20年发表的中国维管植物新种的3.9%, 说明洞穴植物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潜力。据统计, 中国喀斯特洞穴维管植物有110科339属871种, 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贵州、云南、重庆等地。物种数排名前5的科包括苦苣苔科、荨麻科、鳞毛蕨科、秋海棠科和茜草科, 其所含物种数共占整个洞穴植物种类的39.4%; 排名前5的属包括报春苣苔属(Primulina)、楼梯草属(Elatostema)、耳蕨属(Polystichum)、秋海棠属(Begonia)和凤尾蕨属(Pteris), 其所含物种数共占整个洞穴植物种类的25.1%。本名录的所有洞穴植物中, 草本习性的种类占一半以上。从洞内分布来看, 仅有10.7%的种类分布于弱光带, 其中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占比远高于被子植物, 说明前者更能适应弱光带的极端环境。不仅如此, 洞穴维管植物也具有较高的特有性成分, 其中省级特有种占比25.8%, 分别包括非洞穴特有种(11.0%)、多洞穴特有种(3.3%)和单洞穴特有种(11.5%)。依据文献显示受威胁种类有115种(占13.0%)。受威胁种类占比较高的类群均是近年来发表新种较多的科, 包括鳞毛蕨科、苦苣苔科、荨麻科、秋海棠科、茜草科等。针对这些类群, 有待更详细地调查来完善对它们的评估。此外, 本名录中至少有36%的种类没有任何分子数据, 亟待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