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8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882篇
  2976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223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研究分析添加不同种硝化抑制剂及其组合的高效稳定性氯化铵氮肥对红壤硝化作用、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旨在筛选出适合酸性红壤的高效稳定性氯化铵态氮肥。在氯化铵中分别添加硝化抑制剂2-氯-6-三甲基吡啶(C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和双氰胺(DCD)及其组合,制成6种高效稳定性氯化铵态氮肥,以不施氮肥(CK)和施氯化铵(N)为对照,进行等氮量玉米盆栽试验。结果表明: 与N处理相比,CP+DMPP和DMPP+DCD处理红壤中铵态氮含量提高56%~62%,显著高于CP、DMPP和DCD处理;土壤表观硝化率显著降低33%~34%。添加硝化抑制剂及其组合的6个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玉米生物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与N处理相比,单独添加硝化抑制剂处理生物量均显著高于硝化抑制剂组合处理,平均提高1.3倍;添加DCD处理效果最显著,玉米籽粒产量、吸氮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4.1、6.3和4.4倍。为了达到既能低成本又能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效果,在红壤上添加硝化抑制剂DCD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52.
本文以鲤鱼受精卵为实验材料,通过电脉冲方法将全鱼基因(pcMTsGH)导入鱼胚。在处理的1873粒受精卵中(650V/cm,50μs,4次),孵出鱼苗540尾,孵化率为28.8%;经斑点杂交和Southern印迹杂交,外源基因的整合率为9.1%。因此该方法可以作为转基因鱼研究和生产的方法。  相似文献   
53.
目的了解麻疹减毒活疫苗检定用Vero细胞代次的稳定性范围。方法用DMEM培养液将Vero细胞137代连续传至173代,检测其细胞活力,并观察Vero细胞的形态,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参考品进行病毒滴定及热稳定性试验。结果 170代以下Vero细胞形态良好,细胞活力在85%以上,麻疹减毒活疫苗病毒滴度热稳定性试验的结果:137~169代Vero细胞活力及原麻疹减毒活疫苗病毒滴度热稳定性试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170代以上代次的Vero细胞活力及原麻疹减毒活疫苗热稳定性试验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169代以下Vero细胞为检定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最佳细胞代次。  相似文献   
54.
六种重金属离子胁迫诱导鱼类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ZC7901细胞为研究模型,选用六种重金属离子进行胁迫诱导鱼类细胞凋亡试验.结果显示,在Cd2+、Cr6+、Hg2+、Cu2+、As5+、Pb2+的胁迫作用下,ZC7901细胞均出现了明显的染色质凝集、趋边化、形成凋亡小体等凋亡形态特征,核酸电泳显示DNA发生特异降解而呈现电泳阶梯,用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切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到DNA的3′-OH断端均被原位特异标记,表明六种重金属离子均能诱导鱼类细胞发生典型的凋亡.  相似文献   
55.
南美鲱鱼的含肉率及肌肉营养评价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测定了 6尾南美鲱鱼的含肉率及其营养成分 ,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定。该鱼 (鲜样 )含肉率 83.6 5 % ;肌肉中含粗蛋白 1 7 74 % ,粗脂肪 5 2 5 % ,粗灰分 1 0 2 % ,水分 74 73% ,无氮浸出物 1 2 6 %。干物质中水解氨基酸总量 70 36 % ,其中必需氨基酸 2 7 90 % ,占氨基酸总量的 39 6 5 % ;游离氨基酸总量1 2 6 5 1 8mg 1 0 0g;必需氨基酸指数为 4 0 33;矿物质含量丰富 ,尤其是硒。认为南美鲱鱼是一种营养价值和养殖价值都比较高的淡水养殖新品种 ,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56.
评估淋巴瘤细胞MC/CAR、HUT78和RAMOS的CD52抗原呈现稳定性,并比较三种细胞用于抗CD52单抗活性检测中的优劣性。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淋巴瘤细胞MC/CAR、HUT78和RAMOS的CD52抗原呈现率,分析MC/CAR、HUT78和RAMOS传代培养5~20代CD52抗原呈现稳定性。分别以MC/CAR、HUT78和RAMOS作为抗CD52单抗结合活性和补体依赖细胞毒性的靶细胞进行检测,并比较其优劣性。结果显示,MC/CAR、RAMOS和HUT78的CD52抗原呈现率分别为95.5%、63.2%和38.3%。MC/CAR传代培养5~20代CD52抗原呈现率均大于90%。RAMOS传代培养5~13代CD52抗原呈现率介于60%~67%,第14~15代CD52抗原呈现率介于50%~60%,第16~20代细胞CD52抗原呈现率介于40%~50%。HUT78传代培养5~20代CD52抗原呈现率介于26.7%~38.9%。淋巴瘤细胞MC/CAR在抗CD52单抗的结合活性检测中呈现出更好的剂量依赖曲线。淋巴瘤细胞RAMOS在抗CD52单抗的补体依赖细胞毒性检测中呈现出更好的剂量效应曲线。CD52抗原呈现率方面MC/CAR>RAMOS>HUT78。结果表明,MC/CAR更适用于抗CD52单抗的结合活性的检测,RAMOS适用于抗CD52单抗的补体依赖细胞毒性检测。  相似文献   
57.
藻类产烃研究进展唐赢中(武汉城市建设学院)黄利群(湖北省化学研究所)严国安(武汉大学)一、前言随着70年代以来全球性环境危机特别是温室效应、臭氧空洞和光化学烟雾,以及所谓石油危机引起的能源恐慌,寻找新的无污染、可再生的替代能源就成为研究者的重要课题。而当GelpiE.和其它研究者从Botryococusbrauni(葡萄藻,又名丛粒藻)等藻类中发现具有很多烃含量以后[1,2],将藻类作为有希...  相似文献   
58.
为了解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对光的行为反应,为茶园害虫综合防治提供新思路,本研究利用光谱行为学,采用18种LED单色光源对小贯小绿叶蝉的趋光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小贯小绿叶蝉成虫对18个光源中的黄光(590~595 nm)趋向性相对较强,其次为紫光(420~425 nm),对白色光源(对照)的趋向性最低。趋光性由大到小分别为黄光(590~595 nm),紫光(420~425 nm),紫外光(390~395 nm),蓝光(460~465 nm)。忌避性较强的分别为橙光(600~605 nm),对照,冰蓝青光(490~495 nm),绿光(520~525 nm)。17种光谱与对照光结合显示,小贯小绿叶蝉对不同光谱的选择发生了变化,更倾向于先择紫外光(370~375 nm、380~385 nm、385~390 nm),紫光(420~425 nm),其次为琥珀色光(595~600 nm),趋光率最低的为蓝光(460~465 nm)和红光(660~665 nm)。双光谱结合时,其选择随不同的结合而发生改变。黑暗、对照和光谱间相结合处理时,白光结合下对光谱的...  相似文献   
59.
胰酶对皮肤角质细胞分离和传代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考察不同的胰酶浓度及其作用时间对角质细胞分离和传代的影响。实验发现在胰酶浓度 0.25%时作用5min可获得的总活细胞量和有克隆形成能力的细胞量均优于其它培养条件 ;而在胰酶浓度0.05%时作用 5min可获得最大的原代角质细胞贴壁率。随着胰酶浓度的提高 ,传代角质细胞的贴壁率和贴壁速率常数以及克隆形成率均随之增加 ,因此在传代培养时使用 0.25%胰酶浓度进行消化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60.
大兴安岭落叶松林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兴安岭落叶松林17个科26种植物丛枝菌根(AM)定居情况和丛枝菌根真菌(AMF)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在26种植物根样中形成典型AM定居的有23种,占88.46%。菌根侵染率为0~78.7%,平均为21.69%。在26种植物根样中,4种植物形成重楼型(Par-is-type)AM,占15.38%;10种植物形成疆南星型(Arum-type)AM,占38.46%;9种植物形成中间型(Intermediatetype)AM,占34.62%,3种植物未能形成AM菌根,占11.54%。从23种植物根围土样中分离到50种AMF,分属于5个属,其中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24种占48%;球囊霉属(Glomus)19种占38%;内养囊霉属(Entrophospora)5种占10%;原囊霉属(Archaeospora)1种占2%;巨孢囊霉属(Gigaspora)1种占2%。Acaulospora和Glomus2属真菌在大兴安岭落叶松林土壤中占绝对优势;尼氏无梗囊霉(A.nocolsonii)和幼套球囊霉(G.etunicatum)是优势种。植物根围土壤中AMF的孢子密度平均为68.94个.100g-1风干土;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