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7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720篇
  2628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33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环境昆虫学报》2015,37(4):843-848
为评估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e对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幼虫的控制作用,观察了叉角厉蝽的捕食行为,研究了不同虫态叉角厉蝽对黄野螟3龄及5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自身密度效应以及空间异质性对其捕食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叉角厉蝽对黄野螟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不同虫态叉角厉蝽对黄野螟幼虫攻击率大小顺序为:5龄若虫雌成虫3龄若虫,对3龄黄野螟幼虫理论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1.79、15.38及12.85头。当猎物密度固定为50头/盒时,随着叉角厉蝽密度的增加,其捕食量也逐步增加,但对猎物的寻找效应则减弱,个体间存在相互干扰作用。另外,叉角厉蝽的捕食效能也因空间环境不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空间越大,其捕食率越低。研究结果为定量评估叉角厉蝽对黄野螟的控制作用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其田间释放应用技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2.
河南太行山自然保护区猕猴夜宿地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3~7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辖的天坛山管理区(112°12′~112°22′E,35°05′~35°15′N),通过野外跟踪调查及样方调查法,研究了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一个种群的夜宿地选择.共发现猕猴的夜宿地18个,同时设置18个对照样地.在夜宿地和对照样地中,分别测定了15种生境因子,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 表明,太行山猕猴的夜宿地多选择在山坡(15/18)和山脊(3/18)(χ2=8.00,df=1,P=0.005),不选择沟地;位于山坡上的夜宿地均处于上坡位(11/18)和中坡位(7/18),而回避下坡位.对夜宿地和对照样地的生境因子进行t检验发现,太行山猕猴偏好选择有一定坡度、乔木密度较大和乔木层盖度较高、隐敞度较高的地片作为夜宿地,而对夜宿地中的灌木层盖度和草本层盖度则未表现出选择倾向(P>0.05),其夜林栖树主要为生境内胸径超过20cm的阔叶树,栖处高度通常在10 m左右.对夜宿地生境特征的主成分分析显示:前5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具累积贡献率达到77.78%,可以较好地反映猕猴的夜宿地特征;影响太行山猕猴夜宿地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乔木密度、隐蔽度、坡度和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43.
光电诱导作用下蝗虫的光谱和光强反应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色光和白光刺激下蝗虫成虫和虫蝻的趋光、避光行为反应及其与光强度之间的关系,为蝗虫的光电诱导治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蝗虫放置于行为反应试验箱中,运用行为试验方法,观察测定不同光谱和光强下蝗虫的波长选择响应及其运动速度.结果:①蝗虫的趋光、避光反应行为具有相反的波长选择机制,在紫光、蓝光、绿光等短波段趋光性较强,在红光、橙光等长波段趋光性较弱;②低光强度范围内,蝗虫的趋光反应率随光强度的增强而增大,至一定光强度时增加变缓,并趋于稳定;③不同种群、生长阶段对蝗虫的波长、光强度行为反应均有一定影响,东亚飞蝗比亚洲小车蝗有更强的趋光反应率和光强可适应性,成虫比虫蝻的趋光反应率和光强适应性高.结论:光电诱导作用下,蝗虫具有明显的光谱选择行为和光强度行为反应.  相似文献   
44.
啮齿动物的贮藏行为与植物种子的扩散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绝大多数啮齿动物一方面取食大量的植物种子和果实,另一方面通过其贮食行为将植物种子和果实搬运到远离母树的地点,即扩散,并将它们分散埋藏在落叶下或浅表的土层中,从而影响种子和果实的时空分布,最后导致幼苗在有利的条件下发生和建成,实现植物更新。啮齿动物与植物种子和果实之间已广泛形成了互惠或协同进化的关系。啮齿动物的贮食行为主要通过以下几个过程对植物种子和果实的扩散产生影响:选择、搬运和埋藏以及随后对种子和幼苗存活和死亡的影响等。本综述了啮齿动物对植物种子和果实贮藏的研究结果,以期为进一步开展啮齿动物的贮食行为在植物种子和果实的扩散中的作用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5.
郑重 《生态学杂志》1989,8(4):35-39
随着化学生态学(chemical ecology)和行为生态学(behavioral ecology)的蓬勃发展,近年来信息素(pheromone)研究进展较快,发表的论文与日俱增,但研究的进度很不平衡——脊椎动物以哺乳类研究较多,而无脊椎动物则以昆虫类研究较多。后者是可以理解的,一因昆虫的种类多、数量大,易于取材;二因昆虫具有重大经济意义,特别是有害昆虫的防治(利用性信息素作为诱捕剂),对农业丰收与森林保护关系极大。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甲壳动物的信息素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论文也日益增多。但和昆虫比较起来,它仍处于萌芽状态。作者深信,随着虾、蟹类养殖业和捕捞业的蓬勃发展,这类高等甲壳动物的  相似文献   
46.
张琼  钱法文 《生态学报》2015,35(21):7236-7243
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采用焦点取样法对在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秋季和春季迁徙停歇的以及在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的白鹤(Grus leucogeranus)幼鹤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鹤取食行为比例从秋季迁徙时的23.0%增加到越冬晚期时的82.7%,但春季迁徙期减少为61.9%;幼鹤乞食行为比例从秋季迁徙时的58.2%减少至春季迁徙时的1.2%;幼鹤警戒行为比例从秋季迁徙时的1.0%增加至春季迁徙时的7.1%。幼鹤在春季迁徙期的理羽及静栖行为显著高于越冬期,这种行为的差异可能与食物的丰富度相关。环境因子中,风速对幼鹤静栖行为有显著影响,幼鹤取食及警戒行为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秋季迁徙及越冬晚期,幼鹤行为日节律在13:00—14:00时出现明显的取食低谷期,而春季迁徙期时则推后1小时。整个观察期间,幼鹤从雄鹤和雌鹤获得食物频次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时间段幼鹤从雄、雌成鹤处获得食物频次差异是显著的。研究从行为学的角度展示白鹤幼鹤的生长过程及不同性别成鹤对幼鹤生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47.
通过野外观察、室内饲养等方法研究了酢浆灰蝶Pseudozizeeria maha(Kollar)的生活史及生物学特性。在南京地区,该蝶幼虫以酢浆草科Oxalidaceae的黄花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L.)为食,1年5代,世代交替发生。酢浆灰蝶在10月末以蛹在枯枝落叶或土壤表层浅洞中越冬,越冬代成虫次年5月始见、中旬为高峰期,5月中旬始见第1代卵及幼虫,6—10月间各月各虫态均同时发生,期间每月中下旬为成虫活动高峰期。幼虫共4龄,野外2~4龄幼虫具迁移、避热与适蚁行为。在室内饲养条件下,卵期为3~4d,幼虫期为22~26d,蛹期为6~7d。  相似文献   
48.
植食性昆虫的学习行为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李月红  刘树生 《昆虫学报》2004,47(1):106-116
学习是指因经历不同而导致的行为变化。在植食性昆虫中,学习主要包含习惯性反应、厌恶性学习、联系性学习、敏感性反应和嗜好性诱导等类型。昆虫在幼虫和成虫期都具有学习能力,但幼虫期食料和取食经历不会对成虫行为产生直接影响。昆虫学习行为的表现受其本身食性、寄主刺激物的类别及寄主植物时空分布动态等因子的影响。学习能力有助于植食性昆虫应对复杂多变的植物环境,提高对寄主植物的利用效率,有利于其生存繁衍。对害虫学习行为的了解可为栖境调控、行为调控等害虫治理方法提供重要  相似文献   
49.
绵羊的采食行为与草场空间异质性关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于1993年6月,7月9月,分别对放牧率为4羊/hm^2的围栏放牧草场上绵羊采集行为与草场空间异质性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绵羊的采食运动模式与草场空间异质性密切相关,采食区域和卧息及反刍地点相对稳定,对草场的利用依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的变化有不同的采集顺序,一般地,多选择大针茅,寸草苔,星毛萎陵菜较少的平地上采食,饮水点对采食路线和目标的选择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50.
肠道共生菌是动物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宿主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果蝇作为研究肠道微生物菌群功能的优秀模型,在肠道共生菌与宿主关系研究方面已取得许多重要进展.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对果蝇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特征作了总结,然后对果蝇肠道共生菌在其生长发育、营养与代谢、行为反应、寿命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