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0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帘蛤科贝类r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8SrDNA、5.8SrDNA和28SrDNA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了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青蛤(Cyclina sinensis G)、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 L.)和江户布目蛤(Protothaca jedoensis L.)4种帘蛤科贝类的第一内转录间隔区(ITS1)和第二内转录间隔区(ITS2)序列,并进行了测序。结果表明,文蛤、青蛤、硬壳蛤和江户布目蛤的ITS1扩增产物大小分别为978bp、663bp、757bp和942bp,GC含量分别为61.55%、60.78%、62.48%和64.86%~64.97%,其中ITS1序列长度分别为900bp、585bp、679bp和864bp,是迄今已报道双壳贝类中变化范围最大的,GC含量分别为61.67%、61.03%、63.03%和65.51%~65.62%,江户布目蛤种内ITS1序列有个体差异;ITS2扩增产物大小分别为644bp、618~620bp、593bp和513~514bp,GC含量分别为61.18%、61.29%~61.81%、62.73%和61.48%61.60%,其中ITS2序列长度分别为412bp、386~388bp、361bp和281~282bp,GC含量分别为65.29%、65.21%~66.06%、67.87%和67.38%~67.62%,青蛤和江户布目蛤种内ITS2序列有个体差异。4种蛤ITS1和ITS2序列种间差异很大,有明显的长度多态性,ITS2种间序列相似度73.0%~89.1%,与ITS1的种间序列相似度48.7%~81.5%相比略高。此外,在4种蛤ITS1和ITS2序列中各发现2个与rRNA加工有关的保守区。通过对ITS1和ITS2序列的组装获得了4种蛤5.8SrRNA基因完整序列,序列长度都是157bp,GC含量57.96%~58.60%,4种蛤5.8SrRNA基因相对保守,种间序列差异度0-6.0%,共有10个变异位点,其中转换4处,颠换6处,硬壳蛤和江户布目蛤5.8SrRNA基因序列完全相同。以ITS2序列(包含5.8SrRNA和28SrRNA基因部分序列)为标记,调用北极蛤科的Arctica islandica相应序列数据作外群,构建了帘蛤科贝类的系统发育树,其拓扑结构显示江户布目蛤与硬壳蛤亲缘关系最近,青蛤与其他3物种的亲缘关系最远。  相似文献   
152.
实验研究了不同采收时期、不同组织、不同干燥方式对青蒿中青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山西忻州7月初到8月中旬为青蒿生长盛期,这一段时间内阳光充足、空气湿度适宜,温度成为青蒿素累积的主要因素.最佳采收时期生长盛期至花期之前,在青篙植株及叶片中青蒿素含量均呈现茎、根、老叶、新叶依次递增的规律,晒干的样品青蒿素平均含量比烘干的样品含量高.  相似文献   
153.
从乌鲁木齐南山土壤中分离得到62株绿藻,利用印迹法筛选对Cu2+、Fe3+、Zn2+、Co2+4种金属离子有抗性的藻株。结果发现XJU-3、XJU-28和XJU-36对0.1mmol·L-1 Co2+有抗性;XJU-28对1mmol·L-1 Zn2+和Fe3+有抗性;而XJU-36仅对0.05mmol·L-1 Cu2+有抗性。利用形态学特征和rDNA转录单元内间隔区(ITS1和TIS2,包括5.8S)序列对3株绿藻进行了分类学鉴定。依据形态特征,初步判断3株绿藻可能属于衣藻属(Chlamydomonas)。利用ITS(包括5.8S)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XJU-3、XJU-28与Chlamydomonas zebra的关系较近,XJU-36与Chlamydomonas petasua的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54.
不同采收方式对富养化河道浮床空心菜生物产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浮床空心菜为研究对象,在过水河道条件下,研究了不同采收周期(14 d采收1次、21 d采收1次、28 d采收1次)和留茬高度(15 cm、25 cm、35 cm)组合对浮床植物生物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后的植物仍能够适应过水河道环境,并在其生长周期内持续生长.经110 d的生长,分枝数提高了近5倍,最长根长27.55 cm,平均根长15 cm,根系直径达11cm.单株根鲜重可达146 g,每平方米浮床根部可吸附颗粒物3.36 kg.新芽生长速率随采收次数增多,处理组均呈现先不断提高然后减小的趋势,变化幅度为0.54~3.7cm·d-1,对照组为1.63 cm·d-1.适当刈割能提高新芽再生速率.单次收获生物量同新芽变化规律相似,即先逐渐增多然后减小,生物量增长速率变化幅度3.83~37.9 g·m-2·d-1.从总生物量来看,28 d采收1次留茬25 cm、35 cm组的生物量(干重)产出最高,达2112 g·m-2;从茎叶比看,每14 d采收1次3个留茬高度,及每21d采收1次留茬15 cm和25 cm方式收获生物量茎叶比较佳.综合考虑产量、质量及浮床便捷管理,每21 d采收1次留茬15 cm的采收方式效果最佳,此时新芽平均生长速率1.88 cm·d-1,平均茎叶比<1,总生物量1966 g·m-2.  相似文献   
155.
拟诺卡菌属(Nocardiopsis)是拟诺卡菌科(Nocardiopsaceae) 的唯一属.该属内进行物种鉴别时通常是在多相分类方法基础上,以全基 因组杂交同源性在70%以下的为不同物种,此为国际公认的定种标准;但在 进行大量菌株的比对时操作比较复杂,于是多种基于DNA的基因图谱技术发 展起来.本实验利用适宜引物,对拟诺卡菌属15株基准株基因组DNA的16S -23S rDNA 间隔区序列(ITS)和REP序列进行了扩增,获得了两种基因指 纹图谱,同时根据UPGMA聚类法构建了相应的进化距离树图.结果表明,对 于拟诺卡菌属中不同物种的区分,两种基因图谱技术的分辨力相当,均可 以较好的呈现物种间差异,可以作为拟诺卡菌属菌株多相分类的组成部分 ,应用于物种水平的分类与鉴定.  相似文献   
156.
基因组的三维空间组织在调节其功能、维持表观遗传和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虽然基于荧光原位杂交的标记技术或单细胞显微观察等方法对此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是细胞内部的时空动态在很大程度上仍难以捉摸.目前标记和观察活细胞中特定内源基因组位点的方法操作难度大且对生物的侵入性伤害较大.CRISPR的发现彻底改变了基因组工程领域.除了...  相似文献   
157.
胡荣 《化石》2012,(2):9-11
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牙齿分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从外部观察,牙体由牙冠、牙根及牙颈三部分组成,从牙体的纵剖面可见牙体由牙釉质、牙本质、牙髓和牙根组成。在牙齿表面和内部保留着周期性的发育记录称为牙齿生长线,代表牙齿硬组织分泌的时间间隔,  相似文献   
158.
五针白皮松(Pinus squamata X.W.Li)是上世纪90年代描述的一种中国特有松树,目前野外只有立木32株,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前人认为这个种可能是白松亚属(subgen.Strobus)的白皮松(P.bungeana Zucc.ex Endl.)与松亚属(subgen.Pinus)的云南松(P.yunnanensis Franch.)的过渡类型,并将其归入白皮松组狐尾松亚组(subsect.Balfourianae)。本文试图在前人分子系统学工作的基础上,检测五针白皮松5个DNA片段,叶绿体基因rbcL、matK、rpl20-rps18间隔区和trn V内含子以及核糖体ITS,将五针白皮松放在整个松属中探讨其系统位置。4个叶绿体基因单独分析结果和它们的联合数据分析结果以及根据ITS得到的系统树均表明,五针白皮松是白皮松亚组(subsect.Gerardianae)的一个稳定成员,其可能的姐妹群是西藏白皮松(P.gerardiana Wall.)。对白皮松亚组的地理分布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9.
根据核糖体DNA ITS序列分析苜蓿属的系统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苜蓿属28个种和1个草木樨种的核糖体基因的内转录间隔子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核苷酸序列变异做了分析。黄香草木樨被用作外类群。系统分析产生的进化树与该属传统分类基本一致。本研究提示,黄花苜蓿应与紫色苜蓿列入一种。M.hybrida,M.cancellata和M.prostrata是与栽培苜蓿亲缘关系较近的野生种。研究结果证实先前被称做胡卢巴属的植物种应被归于苜蓿属,而芷蓿属内的Heynianae,Platycarpae和Spirocarpos等族的分类应予以重新考虑。  相似文献   
160.
马雅军  瞿逢伊 《昆虫知识》2002,39(3):209-214
测定了我国赫坎按蚊复合体 9成员种的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区 (rDNA ITS2 )序列 ,根据序列差异分析各蚊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 :( 1 )ITS2区序列最长的是中华按蚊 ( 4 6 8bp) ,最短的是克劳按蚊和赫坎按蚊 ( 4 36bp) ;GC含量为 4 4 9%~ 4 6 8% ;( 2 )发现该复合体 4成员种的ITS2区序列存在种内个体间差异 ,幅度为 0~ 3 8% ,明显小于种间差异 ;( 3)将各蚊种的ITS2区序列进行同源排序比较 ,发现其变异大多是简单重复单元的拷贝数不同 ;种间差异性最大的是克劳按蚊与嗜人按蚊( 32 3% ) ,最小的是贵阳按蚊与凉山按蚊 ( 9 0 % )平均差异率为 2 2 3% ;( 4 )根据ITS2区序列特征 ,用 3种方法构建的树状图拟合一致。以上结果表明赫坎按蚊复合体各成员种rDNA ITS2序列在种内非常保守 ,以种间序列差异分析为基础的分子鉴别技术是甄别蚊种分类地位混淆和错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