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香菇菌株分子鉴别技术的分辨率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运用酯酶同工酶、RAPD、IGS1和IGS24种方法鉴别2个野生香菇菌株和19个栽培香菇菌株,并比较这4种鉴别方法的分辨率,结果表明:16条酯酶同工酶带中有15条具有多态性,将21个供试菌株分成11个类型,分辨率为0.92;10个随机扩增引物共扩增出86个DNA片段,其中95.3%具有多态性,将21个供试菌株分成16个类型,分辨率为0.97;IGS1将21个供试菌株分成7个类型,分辨率为0.81;IGS2将21个供试菌株分成7个类型,分辨率为0.73。这4种鉴别方法中RAPD的分辨率最高,与这4种鉴别方法的综合分析结果相同,因此RAPD可以作为香菇菌株鉴别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2.
【目的】实现红球菌Rhodococcus rhodochrous J1来源的高分子量腈水合酶H-NHase在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过量表达,以提高菌体总酶活,缩短菌体发酵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方法】将H-NHase中编码α亚基的基因nhh A和调控基因nhh G上游的核糖体结合位点(Shine-Dalgarno sequence,SD)替换成翻译起始强度更高的异源SD,同时优化各亚基之间间隔序列的长度,并根据大肠杆菌密码子偏好性对目的基因进行优化。通过E.coli重组表达系统过表达优化后的腈水合酶基因。采用离子交换层析对H-NHase进行纯化,并通过凝胶过滤层析确定重组酶的相对分子量。优化了全细胞催化条件,并建立底物恒速流加的细胞催化工艺,模拟了烟酰胺的生产工艺。【结果】H-NHase在E.coli中实现了过量表达。重组蛋白粗酶液的活性为85.5±4.3 U/mg,纯酶比活为234.0±11.7 U/mg,H-NHase相对分子质量为504.5±9.8 k D。细胞催化最适p H为7.5,最适温度为25°C,底物浓度为400 mmol/L。在此条件下,重组菌细胞酶活为256.0±10.4 U/m L,流加工艺最终的产物转化率可达99.9%。【结论】重组H-NHase大肠杆菌细胞生长迅速,发酵周期短,应用此重组菌进行细胞催化可以提高酰胺类物质的生产效率,具有潜在的工业价值。  相似文献   
123.
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作为重要的炎性细胞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感染性休克等疾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为探究TNF-α在宿主抵抗海分枝杆菌感染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CRISPR)/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9(Cas9),CRISPR/Cas9]技术,使野生型斑马鱼TNF-α基因发生突变,成功构建并筛选出含有移码突变的TNF-α突变型(TNF-α-/-)斑马鱼。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发现TNF-α-/-斑马鱼中TNF-α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与野生型斑马鱼相比,海分枝杆菌在TNF-α-/-斑马鱼体内扩散和增殖更显著。结果提示,本研究成功构建TNF-α-/-斑马鱼,有助于深入探究TNF-α在斑马鱼抵抗海分枝杆菌感染中的作用及其免疫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24.
弹状病毒研究的新进展Ⅰ.病毒的基因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弹状病毒组是与人类疾病及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病毒组,例如VSV(水泡性口膜炎病毒)引起的家畜口膜炎,RV(狂犬病毒)引起的狂犬病,IHNV(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引起的鲑鱼造血器官坏死病,以及对我国农业生产有重大危害的小麦丛矮病毒引起的小麦丛矮病和由水稻黄矮病毒引起的水稻黄矮病等。弹状病毒可以从两个方面的特征区别于其它病毒:首先是形态特征,大多数弹状病毒有子弹状形态,少数为两个子弹状以底部相连的杆状形态;其次,弹状病毒基因组由一条不分节段的负链RNA构成。目前已知的弹状病毒超过100种。弹状病毒…  相似文献   
125.
本文对国内外昆虫病原线虫斯氏属和异小杆属的47个品系进行rDNA-ITS PCR-RFLP分析,研究其DNA多态性,并构建了分子系统发育树状图.各品系的ITS区无明显的长度差异,PCR-RFLP分析将47个品系分为斯氏属和异小杆属两大类,两属线虫又分别分为11组和4组.所得结果丰富了ITSPCR-RFLP图谱库,为弄清我国的昆虫病原线虫与国外种类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及未定名线虫的鉴定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为筛选适合的线虫种类防治害虫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6.
链孢囊菌属(Streptosporangium)是链孢囊菌科(Streptosporangiaceae)的模式属,包含13个种.种的鉴别通常是多相分类方法,其中尤以DNA同源性分析为国际公认的定种标准;全基因组杂交同源性在70%以下的为不同种.但在进行大量菌株的比对时操作比较复杂.本实验以链孢囊菌属15株标准菌株为实验菌株,选择适宜引物,对其基因组DNA的16S-23S rDNA 间隔区序列(ITS)和REP序列进行了扩增,分别获得了两种基因指纹图谱,并通过UPGMA聚类法构建了相应的进化距离树图.结果表明,对于链孢囊菌属中不同种的区分,两种基因图谱技术的分辨力相当,且两种方法呈现的菌株间同源性与DNA-DNA杂交的结果吻合,有望为链孢囊菌属分类学的研究提供简单、准确、快速的标准程序.  相似文献   
127.
微藻规模化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藻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其诞生可追溯到35亿多年前.微藻的种类十分丰富,形态也多种多样.微藻一般都含有叶绿体,因此可进行光合作用,有研究表明微藻固定CO2的能力是陆地植物的10倍.微藻以其丰富的代谢产物及独特的生理特性在可再生能源、生物医药、食品工业和环境监测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对微...  相似文献   
128.
应用5SrDNA间隔序列分析鉴定体细胞杂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命科学各分支学科在DNA水平上的研究力度。就体细胞杂种的鉴定而言,仅形态、细胞学、生化方面的证据还远远不足,直接从DNA水平上鉴定其杂种性质已成为必然。目前,从分子水平上鉴定体细胞杂种的方法有多种,如RFLP图谱分析、RAPD分析等。由于RFLP分析需要特异探针,RAPD分析的重复性较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两种方法在体细胞杂种鉴定方面的应用。据报道[1],5SrDNA(即5SrRNA基因)在至今研究的所有真核生物中是以串联重复单位组成的,与卫星DN…  相似文献   
129.
采用末端终止法对蓝藻类颤藻科Oscilatoriasp.rDNA16S-23S基因间隔区进行了序列测定,获得了Oscilatoriasp.rDNA基因间隔区427个核苷酸,其中包含1个异亮氨酸tRNA基因(tRNAIle)。并通过计算机联网从国际分子生物学数据弹库中获取颤藻科其它种的rDNA基因间隔区序列,通过比较分析,从分子水平对颤藻科Oscilatoriaceae属间的某些分类学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根据序列中核苷酸差异值探讨了颤藻科属间界定的分子标准。提出了rDNA基因间隔区是良好的分子标记,可用于“赤潮”或“水华”蓝藻专一性核酸分子探针的研制  相似文献   
130.
采用SSR标记连锁图谱和复合区间作图法在山西灌溉和干旱胁迫条件下,对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黄早四×掖107组合的F_3群体雌雄开花间隔天数(ASI)、结穗率和籽粒产量进行了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及基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种水分处理下,ASI、结穗率与籽粒产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灌溉和干旱胁迫卜,分别检测到3个和2个控制ASI的QTL,位于第1、2、3和第2、5染色体上。在灌溉条件下,在第3和第6染色体上各检测到1个控制结穗率的QTL,基因作用方式呈加性或部分显性,可解释19.9%的表型变异;在干旱条件下,在第3、7、10染色体上共检测到4个控制结穗率的QTL,基因作用方式为显性或部分显性,可解释60.4%的表型变异。在灌溉和干旱胁迫下,控制产量的QTL分别定位在第3、6、7和第1、2、4、8染色体上,基因作用方式均以加性或部分显性为主,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7.3%~22.0%。在干旱条件下,借助连锁分子标记和基因效应分析,可构建包含ASI、结穗率和产量QTL的选择指数,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