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0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蘑菇表面的失水情况是评价采后蘑菇质量的重要指标。我们提出用原子力显微镜定量测定蘑菇表皮的粗糙度来表示表面的皱缩程度,用算术平均粗糙度和平方根粗糙度表示。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Lange)Sing)贮藏前的算术平均粗糙度为(34.033±5.116)nm,经过2d贮藏,在2℃、25℃和动态温度自发气调贮藏下,其算术平均粗糙度分别为(40.139±3.359)nm、(65.356±8.253)nm和(43.670±9280)nm。平方根粗糙度值与算术平均粗糙度值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两者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增加而增大。表皮的三维图像直观地表示出水分的蒸发过程,变化趋势符合粗糙度值的变化,特别是在贮藏的早期阶段(0~2d)。由粗糙度分析的结果可以区别不同的贮藏条件表明,原子力显微镜测定的粗糙度指标可有效地表示采后蘑菇的表面失水情况。  相似文献   
112.
《菌物学报》2017,(6):743-751
前期工作中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得到一白腐真菌CB1,本研究进一步观察菌株CB1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克隆菌株CB1的ITS基因序列,对菌株CB1的ITS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完成菌株CB1综合的鉴定。同时对菌株CB1脱色两种活性染料进行了研究,探讨菌株CB1脱色活性染料的能力。结果表明,菌株CB1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与一色齿毛菌Cerrena unicolor特征基本吻合,菌株CB1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菌株CB1的ITS序列与一色齿毛菌的ITS序列有较近的进化关系,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综合鉴定菌株CB1为C.unicolor CB1。染料脱色结果表明,菌株CB1可以明显脱色活性黑和活性红染料,与脱色活性黑相比,菌株CB1可以更有效地脱色活性红染料,在脱色12d时,菌株CB1对浓度为10、50、100、250、500mg/L的活性黑脱色率分别为96%、93%、65%、55%、40%,菌株CB1对浓度为10、50、100、250、500mg/L的活性红在12d时的脱色率分别为98%、95%、91%、87%、83%。  相似文献   
113.
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作为重要的炎性细胞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感染性休克等疾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为探究TNF-α在宿主抵抗海分枝杆菌感染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CRISPR)/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9(Cas9),CRISPR/Cas9]技术,使野生型斑马鱼TNF-α基因发生突变,成功构建并筛选出含有移码突变的TNF-α突变型(TNF-α-/-)斑马鱼。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发现TNF-α-/-斑马鱼中TNF-α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与野生型斑马鱼相比,海分枝杆菌在TNF-α-/-斑马鱼体内扩散和增殖更显著。结果提示,本研究成功构建TNF-α-/-斑马鱼,有助于深入探究TNF-α在斑马鱼抵抗海分枝杆菌感染中的作用及其免疫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14.
对寡氧单胞菌基因组中的CRISPR位点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CRISPRdb数据库中公布的和NCBI上下载的共26株寡氧单胞菌的基因组序列,分析其CRISPR位点的分布情况、重复序列、间隔序列以及间隔序列和噬菌体序列数量之间的关系。共发现15个确定的CRISPR结构和132个可疑的CRISPR,不同菌株CRISPR结构中的重复序列具有较强的保守性。间隔序列的靶向基因主要来自细菌的基因组,说明寡氧单胞菌CRISPR的的进化与其他细菌基因有关。此外,间隔序列与前噬菌体数量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说明CRISPR能阻止噬菌体的入侵。寡氧单胞菌CRISPR位点的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耐药性及基因组稳定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5.
为研究成串采收对番茄果实采后乙烯合成及贮藏品质的影响,对广西田阳县两个栽培区两种嫁接砧木的串收番茄的采后生理指标进行测定,探讨了该采收方式对番茄果实采后保鲜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整个贮藏期,不同栽培区不同嫁接砧木的番茄成串采收的果实,乙烯生成量明显低于对照的常规单果采收。其中,砧木1号Ⅰ区的串收番茄的乙烯生成量,采后5 d即下降至最低点(0.35 nL·g~(-1)·h~(-1)),显著低于其对照(1.36 nL·g~(-1)·h~(-1)),其他栽培区和砧木组合的串收番茄,在采后15 d乙烯生成量达到最低值。串收番茄的类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和抗坏血酸等果实内天然抗氧化物质的含量,在贮藏前期快速升高,且峰值显著高于对照。此外,成串采收处理还一定程度抑制了果实后熟阶段可溶性糖的积累和可滴定酸的分解。因此,番茄成串采收处理,可能通过抑制果实采后乙烯的合成,同时提高类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和抗坏血酸的水平,并且推迟糖和酸等营养物质的后熟变化进程,实现其延长果实货架期,提高商品品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6.
了解黑龙江省不同地区侵染大豆核盘菌菌株分离物间的主要特性差异,利用PDA培养基对核盘菌进行分离和纯化,同时利用RAPD和rDNA-ITS标记方法对核盘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获得了50株纯化的核盘菌,用RAPD标记确定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54-0.98,平均相似系数为0.76,说明供试的核盘菌菌株的基因型具有一定的差异。对50个测定序列有差异的32个核盘菌ITS和5.8S rDNA片段的多序列对位分析,在ITS1区域的1-40bp种间变化较大,主要以碱基颠换和转换为进化形式。ITS2区域非常保守没有变异位点。黑龙江省核盘菌菌株在DNA水平上和ITS间隔区上具有较显著的遗传变异,显示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7.
第四纪冰期气候的反复变化对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植物的种群地理分布及种群遗传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研究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及其邻近地区无苞香蒲(Typha laxmannii)的15个种群148个个体的叶绿体rpl32-trnL间隔区和核基因(植物螯合肽合成酶, PS)进行测序, 共发现2个叶绿体单倍型和8个核基因单倍型。所有的单倍型被共享, 高原种群没有特有的单倍型。邻近地区种群的叶绿体遗传多样性和核基因遗传多样性分别是高原种群的4倍和2倍。高原种群的遗传分化水平明显高于邻近地区种群, 其中高原种群的遗传分化主要存在于东部种群与西部种群之间。研究结果表明, 冰期后从多个避难所回迁至高原台面和由此产生的奠基者效应造成了无苞香蒲在青藏高原东北及邻近地区目前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谱系地理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18.
五针白皮松(Pinus squamata X. W. Li)是上世纪90年代描述的一种中国特有松树,目前野外只有立木32株,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前人认为这个种可能是白松亚属(subgen. Strobus)的白皮松(P. bungeana Zucc. ex Endl.)与松亚属(subgen. Pinus)的云南松(P. yunnanensis Franch.)的过渡类型,并将其归入白皮松组狐尾松亚组(subsect. Balfourianae).本文试图在前人分子系统学工作的基础上,检测五针白皮松5个DNA片段,叶绿体基因rbcL、matK、rpl20-rps18间隔区和trnV 内含子以及核糖体ITS,将五针白皮松放在整个松属中探讨其系统位置.4个叶绿体基因单独分析结果和它们的联合数据分析结果以及根据ITS得到的系统树均表明,五针白皮松是白皮松亚组(subsect. Gerardianae)的一个稳定成员,其可能的姐妹群是西藏白皮松(P. gerardiana Wall.).对白皮松亚组的地理分布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9.
本文对国内外昆虫病原线虫斯氏属和异小杆属的47个品系进行rDNA-ITS PCR-RFLP分析,研究其DNA多态性,并构建了分子系统发育树状图.各品系的ITS区无明显的长度差异,PCR-RFLP分析将47个品系分为斯氏属和异小杆属两大类,两属线虫又分别分为11组和4组.所得结果丰富了ITSPCR-RFLP图谱库,为弄清我国的昆虫病原线虫与国外种类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及未定名线虫的鉴定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为筛选适合的线虫种类防治害虫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0.
普通小麦与簇毛麦原生质体的紫外线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来源于普通小麦品种济南177(Triticum aestivum cv.Jinan 177)悬浮细胞系的原生质体与来源于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胚性愈伤组织的原生质体融合获得体细胞杂种。供体簇毛麦原生质体在融合之前用紫外线照射30s或1min,紫外线剂量为360Цw/cm^2。仅由紫外线照射30s的组合获得再生愈伤组织克隆。细胞学、生物化学及PCR分析结果证实了再生克隆的杂种性质。用线粒体基因特异的探针进行的RFLP分析的结果表明,杂种中含有融合双亲的线粒体并且发生了重组。由杂种愈伤组织再生得到白化苗。讨论了紫外线对融合产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