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4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70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200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31.
王文采 《广西植物》2010,30(3):287-289
描述了自甘肃南部发现的葡萄属一新种,文县蘡薁Vitis wenxianensis W.T.Wang。此新种与特产浙江的三出蘡薁V.bryoniifolia Bunge var.ternata(W.T.Wang)C.L.Li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二者可能是由蘡薁V.bryoniifolia Bunge衍生而出的一对姊妹群。基于上述认识,将三出蘡薁由变种提升至种的等级,但由于存在一个于1871年发表的种名V.ternata Baker,因此,必须为三出蘡薁拟定一新名。  相似文献   
132.
为探究恒频-调频蝙蝠下丘神经元恢复周期特点及其对声脉冲跟随率的影响,实验采用模拟的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自然状态下的恒频-调频发声信号为声刺激,在5只听力正常的大蹄蝠上记录了下丘神经元的声反应和恢复周期(n = 93).结果发现,根据神经元恢复率达50%时的双声刺激间隔(inter pulse interval,IPI),可将其分为长时恢复型(long recovery,LR;47.4%)、中等时间恢复型(moderate recovery,MR;35.1%)和短时恢复型(short recovery,SR;17.5%).每种类型依据其恢复率随IPI增加而呈现的不同变化又可进一步分为单IPI反应区神经元,多IPI反应区神经元,以及单调IPI反应神经元.LR,MR和SR型神经元恢复率达50%时的平均IPI分别为(64.0 ± 24.8),(19.6 ± 5.8)和(7.1 ± 2.4) ms (P < 0.001),相对应的平均理论每秒声脉冲数分别为(18.2 ± 7.0),(55.4 ± 15.7)和(171.3 ± 102.9) Hz (P < 0.001).结果提示,单IPI和多IPI反应区神经元具有特殊IPI反应特性,能对蝙蝠捕食和巡航期间所处的时相做出准确判断,而单调IPI反应神经元对IPI变化的敏感性较强,但时相判断性较差.另外LR,MR和SR型神经元恢复周期和理论脉冲跟随率的平均结果均能与这种蝙蝠回声定位期间3个时相的发声行为相匹配,且神经元恢复周期参与决定声脉冲跟随率,满足了蝙蝠巡航、捕食的行为学需要.  相似文献   
133.
大兴安岭落叶松林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兴安岭落叶松林17个科26种植物丛枝菌根(AM)定居情况和丛枝菌根真菌(AMF)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在26种植物根样中形成典型AM定居的有23种,占88.46%。菌根侵染率为0~78.7%,平均为21.69%。在26种植物根样中,4种植物形成重楼型(Par-is-type)AM,占15.38%;10种植物形成疆南星型(Arum-type)AM,占38.46%;9种植物形成中间型(Intermediatetype)AM,占34.62%,3种植物未能形成AM菌根,占11.54%。从23种植物根围土样中分离到50种AMF,分属于5个属,其中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24种占48%;球囊霉属(Glomus)19种占38%;内养囊霉属(Entrophospora)5种占10%;原囊霉属(Archaeospora)1种占2%;巨孢囊霉属(Gigaspora)1种占2%。Acaulospora和Glomus2属真菌在大兴安岭落叶松林土壤中占绝对优势;尼氏无梗囊霉(A.nocolsonii)和幼套球囊霉(G.etunicatum)是优势种。植物根围土壤中AMF的孢子密度平均为68.94个.100g-1风干土;AM...  相似文献   
134.
采笋对大熊猫主食竹八月竹竹笋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笋是大熊猫栖息地内一种持续的人类干扰活动。为了评估采笋对大熊猫主食竹竹笋生长发育的影响,2009年7—11月,在四川省洪雅县瓦屋山镇设置实验样方,对比研究了早期采笋、中期采笋、晚期采笋、一直采笋和不采笋5种采笋方式对大熊猫主食竹八月竹竹笋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早期采笋、中期采笋和一直采笋样方的发笋量显著高于不采笋样方(P0.05),其发笋量分别是不采笋的1.53倍,1.57倍和1.62倍;晚期采笋样方发笋量与不采笋样方差异不显著(P0.05)。2)早期采笋使八月竹在发笋早期和发笋中期的发笋量增加,中期采笋仅使八月竹在发笋中期的发笋量增加,而一直采笋使八月竹在整个发笋期的各个阶段的发笋量均显著增加(P0.05)。3)一直采笋样方的幼竹数量、株高均显著低于其他采笋样方,其基径只显著低于不采笋样方(P0.05);早期、中期、晚期采笋和不采笋样方相互间仅幼竹株高差异显著(P0.05)。4)早期、中期和晚期采笋与不采笋样方的发笋总量、退笋总量和采笋总量相互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建议仅在八月竹发笋中期采笋,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大熊猫栖息地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扶持。  相似文献   
135.
上海城市森林群落结构对固碳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上海市区航片数字化、代表性样地群落调查、优势树种生理参数测定和CITYgreen模型软件,对上海城市森林固碳能力进行评估,并探讨群落结构对固碳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海城市森林总碳贮量为478472t,年碳固定量为6256t.a-1,平均碳密度为47.80t.hm-2,平均固碳率为0.625t.hm-2.a-1;城市森林的固碳率与郁闭度及群落密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平均胸径负相关;碳密度与郁闭度及平均胸径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群落密度无显著相关;低密度高胸径群落比中、高密度群落具有更高的碳密度;混交林碳密度高于纯林,复层林碳密度和固碳率都高于单层林,且固碳能力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受平均胸径、群落密度等因子影响。  相似文献   
136.
目的:研究中药益坤宁(yikunning,YKN)对围绝经期大鼠卵巢细胞凋亡率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益坤宁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机理。方法:选用30只自然衰老的围绝经期雌性大鼠,随机分为中药益坤宁实验组、围绝经期对照组和利维爱(livial)对照组,另选10只青年雌性大鼠作为青年对照组。连续灌胃处理4周后,采用原位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大鼠卵巢细胞凋亡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卵巢中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益坤宁组大鼠卵巢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围绝经期对照组(P0.01);益坤宁组大鼠卵巢中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低于围绝经期对照组,高于青年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益坤宁通过降低围绝经期大鼠卵巢细胞凋亡率,下调卵巢中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的表达,从而延缓卵巢衰老,这可能是其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7.
描述采自广西靖西果乐剖面三都组一三叶虫新种Tamdaspis jingxiensis sp.nov.,根据该种三叶虫完整标本的背壳特征,认为Liushuicephalus Luo,1983是Tamdaspis Lisogor,1977的晚出异名。同时描述T.jingxiensis sp.nov.的个体发育过程和两块畸形标本,并认为该畸形是因被捕食者咬伤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8.
褐藻寡糖抗环磷酰胺诱导蚕豆根尖的细胞遗传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蚕豆根尖细胞的微核试验和染色体畸变试验方法,测定不同浓度的褐藻寡糖对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P)诱导的蚕豆根尖细胞的微核率、有丝分裂指数和染色体畸变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褐藻寡糖能有效抑制环磷酰胺诱导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产生,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微核率随褐藻寡糖处理浓度的降低而减少,但低于一定浓度后反而呈上升趋势;不同浓度的褐藻寡糖均可使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增大;褐藻寡糖还能有效降低蚕豆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因此,褐藻寡糖对蚕豆根尖细胞具有明显的诱抗活性和调节细胞分裂生长的效应。  相似文献   
139.
为了探索转基因体细胞核经连续核移植后的发育潜力,以转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指形区缺失基因的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为核供体,MII期的卵母细胞质为核受体,利用胞质内注射法构建原代核移胚胎(G0),并进行了原代核移植胚胎的继代核移植研究。比较原代和继代核移植胚胎在体外发育能力上的差异;在G1、G2代核移植试验过程中,比较了供体胚胎细胞的发育阶段对核移植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原代核移植胚胎的卵裂率(76.45%±1.17%)与继代核移植胚胎的卵裂率(72.18%±1.97%,76.05%±2.38%,75.99%±2.84%)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原代核移植胚胎的桑葚胚率(47.20%±2.93%)、囊胚率(11.00%±1.42%)显著高于G1、G2、G3代核核移植胚胎的桑葚胚率(34.99%±2.66%,28.23%±2.00%,23.34%±1.99%)、囊胚率(3.87%±0.67%,2.08%±1.66%,0);在G1、G2中,当用16-细胞期核移植胚胎作为核供体时的桑葚胚率(29.57%±1.53%,24.43%±1.87%)、囊胚率(1.96%±1.31%,2.01%±1.34%)低于用32~64-细胞时期的核移植胚胎的桑葚胚率(34.32%±1.31%,29.76%±1.66%)、囊胚率(3.86%±1.03%,3.48%±0.34%),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得出结论:转基因体细胞核移植胚胎不宜进行多代克隆;胞质内注射法构建核移植胚胎,用32~64-细胞期的胚胎作为核供体构建的核移植胚胎的体外发育率高于用16-细胞期的胚胎作为核供体构建的核移植胚胎的体外发育率。  相似文献   
140.
花鱼骨 和唇鱼骨 的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国内外通用的营养测试方法测定了花[鱼骨](Hemibarbus maculates)和唇[鱼骨](Hemibarbu labeo)的含肉率和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花[鱼骨]和唇[鱼骨]含肉率分别是70.61%7、1.52%;花[鱼骨]肌肉(鲜样)中蛋白质(18.41%)和脂肪含量(2.46%)显著高于唇[鱼骨]的,而花[鱼骨]的灰分含量要显著低于唇[鱼骨];水分含量分别是78.35%、78.51%,两者无显著差异。花[鱼骨]和唇[鱼骨]肌肉中脂肪酸种类丰富,饱和脂肪酸(SFA)4种,不饱和脂肪酸(UFA)7种;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3种;其中DHA含量高达5.00%和14.32%。花和唇肌肉中的氨基酸总量分别是63.07%和67.63%,呈味氨基酸分别为25.96%和26.30%。缬氨酸、蛋氨酸和胱氨酸为限制性氨基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