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1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39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51.
马鞭草的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马鞭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理化特征及波谱数据分析确定其结构分别为龙胆苦苷(1),槲皮苷(2),山柰酚(3),毛蕊花糖苷(4),桃叶珊瑚苷(5),β-谷甾醇(6)和熊果酸(7)。其中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52.
微生物发酵转化牛蒡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牛蒡子药材中筛选到一株具有转化牛蒡子苷能力的菌株HB-2,对牛蒡子进行发酵,利用其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酶将牛蒡子苷转化为牛蒡子苷元。研究了该菌株对牛蒡子的发酵动力学,HPLC测得转化率达95%以上。发酵产物经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层析及重结晶等方法制备出牛蒡子苷元纯品,并采用核磁共振(NMR)、红外(IR)、质谱(MS)等方法对产物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953.
连翘苷对小鼠减肥作用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连翘苷对肥胖小鼠脂肪细胞及空肠绒毛表面积的影响,采用高脂饲料建立小鼠肥胖模型,以小鼠脂肪细胞、空肠绒毛表面积大小的变化以及小鼠体重增长率,脂肪系数,全视野内脂肪数目等指标,观察连翘苷的减肥作用。结果显示,连翘苷可以使肥胖小鼠脂肪细胞直径变小,空肠绒毛表面积降低,体重增长率降低,脂肪系数变小,全视野内脂肪细胞数目增加。提示连翘苷对营养性肥胖小鼠有一定的减肥作用。  相似文献   
95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银黄冲剂中黄芩苷在大鼠血浆中的浓度,并研究其药代动力学。色谱柱为D iamonsilTMC18(250 mm×4.6 mm,5μm)柱,流动相:甲醇-磷酸二氢钠缓冲液(pH 2.6),体积比为52:48,检测波长275 nm,流速:1.0 mL/m in。结果血浆中黄芩苷在0.05~20μg/mL范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7,最低定量限为6 ng/mL。大鼠按1.6 g/kg灌胃银黄冲剂后,黄芩苷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口服吸收有滞后时间的二房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1/2:0.17 h,Vd:2.65 L,K12:5.36/h,K21:0.71/h,Ke:4.25/h,AUC:2.01μg.h/mL。HPLC测定黄芩苷的血药浓度操作便捷,灵敏度高,适用于黄芩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955.
采用HPLC法,以白藜芦醇、白藜芦醇甙及大黄素的含量为指标,对虎杖中的有效成分进行了综合提取,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出乙醇溶剂提取的最佳工艺为:以80%的乙醇水溶液为提取剂,液固比为12:1,在70℃下提取2次,每次提取2h,HPLC法测定结果表明,从虎杖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的含量分别可达:白藜芦醇为2.40mg/g,白藜芦醇甙为18.12mg/g,大黄素为16.82m/g。  相似文献   
956.
光质对悬浮培养黄岑细胞生长及黄岑苷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光质、光强和光期对悬浮培养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细胞的生长、细胞中苯丙氨酸氨基裂解酶(PAL)活性及黄芩苷含量的影响。白光、紫外光、红光和蓝光对悬浮培养黄芩细胞PAL活性和黄芩苷含量有不同的影响。白光、紫外光和蓝光对PAL活性和黄芩苷的积累具有诱导促进作用,其中紫外光的促进作用最强,白光和蓝光的促进作用较弱,而红光照射对PAL活性和黄芩苷的积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0-60μmolm-2s-1紫外光照射强度范围内,PAL活性和黄芩苷含量随着紫外光照射强度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实验结果同时表明,红光照射显著促进黄芩细胞的生长,紫外光抑制黄芩细胞的生长,而蓝光和白光对悬浮培养黄芩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与黑暗(对照)相比,每天8h光照强度为60μmolm-2s-1的紫外光、16h光照强度为50μmolm-2s-1的红光交替处理,在培养12d后,细胞的鲜重和黄芩苷含量为对照的1.16和3.2倍,黄芩苷的产量达到439mgL-1,是对照的3.8倍。  相似文献   
957.
Ⅳ型胶原酶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及新血管生成等过程密切相关. 单域抗体作为肿瘤靶向性载体有许多传统抗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以Ⅳ型胶原酶为靶点, 以单域抗体为载体, 以强效烯二炔抗肿瘤抗生素力达霉素(LDM)为“弹头”, 采用DNA 重组与分子组装相结合的新方法, 制备抗Ⅳ型胶原酶单抗3G11的轻链可变区单域抗体VL与LDM的基因工程强化融合蛋白VL-LDP-AE. MTT结果表明, VL-LDP-AE对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有强烈杀伤作用, 对HT-1080细胞和KB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8.55×10-12和1.70×10-11 mol/L. VL-LDP-AE还可抑制鸡胚尿囊膜新生血管的生成并可破坏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形成内皮小管. 动物实验观察对小鼠移植性肝癌22(H22)的疗效. 皮下接种肿瘤, 72 h后开始给药(分别在接种后第3和第10天静脉注射2次). 以最大耐受剂量进行比较, VL-LDP-AE 0.375 mg/kg的抑瘤率为89.5%, LDM 0.05 mg/kg组的抑瘤率为69.9%, 丝裂霉素(MMC)1 mg/kg组的抑瘤率为35%. VL-LDP-AE的分子量为25.4 kD, 远小于其他形式的抗体药物分子. 作为小型、高效的抗体药物, VL-LDP-AE在肿瘤靶向治疗中有良好应用前景. 此外, 其独特的制备方法还可作为制备新型抗肿瘤抗体靶向药物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958.
目的:通过对野生型枯草芽孢杆菌NO122的诱变筛选,选育出胞苷产生菌株。方法:以野生型枯草芽孢杆菌为出发菌株进行紫外线、硫酸二乙酯诱变,经3-脱杂氮尿嘧啶、5-氟胞苷结构类似物平板定向筛选产胞苷突变株;研究碳源、氮源、温度、初始pH值等发酵条件对该突变菌株产胞苷的影响。结果:经诱变传代后得到突变株TZM1012,该突变株在发酵温度37℃、初始pH7.2、摇床转速220r/min的条件下,摇瓶发酵72h,发酵液中的胞苷可达1.873g/L,并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结论:获得产胞苷生产菌株,并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959.
比较了以海藻酸钠为载体,用胶囊法、包埋-交联法、交联-包埋法三种不同方法固定化黑曲霉β-葡萄糖苷酶的效果,并研究了最佳固定化方法的固定化条件和固定化酶的部分性质。结果表明,交联-包埋法即β-葡萄糖苷酶与0.20%戊二醛交联后再用2.0%海藻酸钠包埋的固定化方法中酶结合效率和酶活力回收率最高。海藻酸钠浓度和戊二醛浓度对酶结合效率影响较大,戊二醛浓度和包埋颗粒直径大小对酶活力回收率影响显著。与游离酶相比,制备的固定化酶最适温度、最适pH值和Km值分别由50℃、4.5和2.57 μg/mL下降到40℃、4.0和2.02 μg/mL。固定化酶具有更强的耐酸性和稳定性。该固定化酶用于大豆异黄酮活性苷元染料木素的合成,重复使用6次后,固定化酶的活力仍保持84.94%,染料木苷转化率为56.04%。  相似文献   
960.
卢丽丽  肖敏  赵晗 《微生物学报》2007,34(4):0769-0772
微生物糖苷酶的酸碱功能氨基酸突变酶能催化硫代糖苷的合成,这类酶被称为硫代糖苷酶。目前发展的硫代糖苷酶有β-硫代葡糖苷酶、β-硫代甘露糖苷酶、β-硫代半乳糖苷酶、α-硫代木糖苷酶和α-硫代葡糖苷酶,来源于细菌和古细菌,能合成多种硫代糖苷。最近,硫代糖苷酶被应用于糖蛋白的糖基化修饰,首次人工合成硫代糖蛋白。微生物糖苷酶合成功能的新延伸,对糖生物学、生物技术和制药业的发展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