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3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39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目的:为了研究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启动子结构与功能。方法:以pSV-β-galactosidase质粒为骨架,通过定点突变的方法引入一个新的BstBⅠ单酶切位点,构建能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正常复制的启动子探针载体。利用PCR的方法将A.ferrooxidans菌cycA2基因上游5'段上游DNA片段克隆到探针载体β-半乳糖苷酶基因上游以替代其原有启动子(gpt启动子),并将重组的质粒转化E.coliDH5α菌株。通过检测宿主细胞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来鉴定启动子片段,并分析了启动子探针质粒载体的功能及启动子的强度。结果:pSV-β-galactosidase质粒被正确突变,成功构建了启动子探针载体pSVB。来源于A. ferrooxidans菌的启动子片段可驱动β-半乳糖苷酶基因在E.coli细胞中表达,转化子酶活性约为gpt 启动子驱动下活性的70 %。结论:启动子探针载体(pSVB)可用于A. ferrooxidans菌或者其它原核生物启动子的分离及进一步的分析研究。酶活性分析结果表明,来源于A. ferrooxidans菌cycA2基因上游5'段上游DNA片段具有显著启动子活性。  相似文献   
912.
目的了解玉米紫色植株花色苷色素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中的动物实验调节肠道菌群功能的检验方法,观察玉米紫色植株色素对小鼠肠道中肠杆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的影响。结果灌服后小鼠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低剂量组肠扦菌数量明显低于灌服前(P〈0.05),其他组肠杆菌数量变化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玉米紫色植株色素对小鼠肠道菌群可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913.
栀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了近10年来栀子的研究和综合开发利用情况.中药栀子对消化系统中具明显的胆囊收缩作用和排石利胆作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具明显的降脂质过氧化物作用和增强胰腺炎时机体的免疫能力.具有保护肝脏和抑制肝癌细胞作用以及对胃机能呈抗胆碱性的抑制作用;在心血管系统中具中枢降压作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及抗血栓作用;还具有中枢镇静镇痛解热作用、抗炎和治疗软组织损伤作用等;栀子中京尼平苷制成的新型复方农业增产剂应用前景广阔;栀子黄色素、栀子蓝色素在食品、医药、饲料、化妆品等行业有广泛的应用;另外对栀子花头香及栀子花精油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14.
脑胶质瘤患者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microRNA参与了肿瘤发生发展的诸多过程.选取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脑恶性胶质瘤的化疗药物替尼泊苷(teniposide) VM-26和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U373MG为研究对象,通过反义寡核苷酸技术,应用MTT及细胞生长曲线等方法,发现抑制microRNA-21的功能后,细胞活性明显降低,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U373MG细胞对VM-26作用的耐受性,而且这种耐受性的抑制与细胞生长速度关系不大,从而为指导临床用药,探索肿瘤细胞耐受化疗药物的机制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915.
鉴于蛋白质糖基化的重要生物学意义,以腺相关病毒为载体,把编码6A8 α-甘露糖苷酶的cDNA 3′端1358 bp的反向片段转导入EB病毒转化的B细胞株SKW6,探讨6A8 α-甘露糖苷酶表达抑制对抗Fas抗体诱导凋亡的影响.反义6A8转导成功及表达用Northern杂交及RT-PCR检测,6A8 α-甘露糖苷酶表达用Con A结合试验检测.Giemsa染色,AnnexinⅤ染色及梯形DNA电泳显示,Fas抗体能诱导SKW6细胞凋亡,但6A8 α-甘露糖苷酶表达抑制的细胞对Fas抗体诱导的凋亡发生抵抗,而转导正义6A8或空载载体则无影响.6A8 α-甘露糖苷酶表达状况对SKW6细胞表面Fas分子表达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16.
利用毛细管电泳法分析甜菊糖苷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法筛选甜菊糖苷突变体的有效方法。根据实验结果,优化的电泳条件为60mmol/LTris-硼酸缓冲液(pH8.0),柱温30℃,工作电压25kV。优化条件下,甜菊苷(Stevioside)迁移时间的R.S.D为0.45%(15次),且在7.45×10  相似文献   
917.
弯蕊开口箭中的新甾体配糖体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百合科植物弯蕊开口箭(Tupistra Hook,f.)的根茎中分离得到4个新的甾体配糖体,分别命名为弯蕊苷(wattoside)B-E(1-4),其中,3个多羟基呋甾型配糖体,另1个为强心苷,经化学降解和光谱分析,其化学结构分别鉴定为:22-0-甲基-25(R,S),-呋甾烷-1β,3β,4β5β,22ξ,26β-六醇-26-O-β-D-葡萄吡喃糖苷(1):22-O-甲基-26-O-β-D-葡萄吡喃糖基-25(S)-呋甾烷-5-烯-β,3β,22ξ,26β-甲醇-3-0-[O-β-D-葡萄吡喃糖基(1-4)]-β-D-半乳吡喃糖苷(2);22-0-甲基-25(S)-呋甾烷-1β,2β,3β,4β,5β,22,26β-七醇-26-O-β-D-葡萄吡喃糖苷(3)和夹竹桃苷元-3-O-[O-β-D-葡萄吡喃糖基(1-2)]-α-L-鼠李吡喃糖苷,弯蕊苷E为开口箭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到的强心苷。  相似文献   
918.
为明确野牡丹属(Melastoma L.)植物花瓣的色素成分和呈色机理,为花色育种提供参考。以野牡丹(M.candidum)、白花野牡丹(M.candidum f.albiflorum)、印度野牡丹(M.malabathiricum)、白花印度野牡丹(M. malabathricumvar.alba)、毛稔(M.sanguinrum)5种野牡丹属植物材料,采用目测法、RHSCC比色法和色差仪测定花瓣表型,应用化学显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花色素成分及含量进行初步分析与测定,通过徒手切片组织切片法观察花瓣表皮细胞的显微结构和分布特点,测定花瓣pH值、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理指标分析对花色的影响。结果显示,野牡丹属植物花瓣不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紫罗兰色系主要含花青素苷和黄酮类化合物,白色系主要含黄酮类化合物。野牡丹和毛稔花色素分布于上、下表皮,印度野牡丹花色素分布于上、下表皮和栅栏组织,白花野牡丹和白花印度野牡丹花瓣没有发现色素积累;紫罗兰色系野牡丹上表皮细胞呈圆锥形突起,白色系野牡丹上表皮细胞呈不规则的扁平状,它们下表皮细胞全呈不规则的扁平状。野牡丹属植物花色明度L*随花瓣颜色变深而降低,明度L*与红度a*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蓝度b*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花瓣中花青素苷含量与其明度L*和蓝度b*呈显著负相关,pH值与花瓣红度a*呈现显著的负相关。研究表明,野牡丹属植物花色主要由花青素苷决定,花青素苷含量、色素分布、上表皮细胞形状等是引起花色呈现多样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919.
目的以钙调蛋白磷酸酶(CN)为靶酶,从中草药中寻找高效、低毒的免疫抑制剂。方法以CN为靶点,筛选并分离能够抑制其活性的天然化合物。在细胞和动物水平评价该化合物的免疫抑制效果及毒副作用,并通过荧光猝灭、分子对接、免疫印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时定量PCR等实验探究天然化合物与CN的作用机理及可能的免疫抑制作用机制。结果槲皮苷在体外和细胞内均能抑制CN的活性,并且能够有效抑制小鼠脾细胞的增殖,缓解小鼠迟发超敏反应。毒理研究结果显示,槲皮苷对实验小鼠无急性毒性,且毒副作用很小。荧光猝灭实验和分子对接分析表明,槲皮苷可能与CN上的两个位点相结合,并通过CN-NFAT通路参与调节免疫反应。结论通过筛选获得了新型CN抑制剂槲皮苷。槲皮苷具有成为新型低毒免疫抑制剂的潜在可能。  相似文献   
920.
黄凯  肖娟  李爱丽 《广西植物》2022,42(9):1454-1458
为研究罗汉果苷IIE在脂多糖(LPS)和棕榈酸(PA)联合诱导小鼠巨噬细胞糖尿病炎症模型中的作用,该研究采用1 ng·μL^(-1)的LPS和100μmol·L^(-1)的PA联合处理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构建糖尿病炎症模型,并运用qRT-PCR分别检测0、1、3、6、12、24 h六个不同时间点细胞中炎症因子TNF-αmRNA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表明:(1)1 ng·μL^(-1)的LPS和100μmol·L^(-1)的PA两者共同处理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在24 h时产生的炎症协同作用最好;(2)在LPS(1 ng·μL^(-1))和PA(100μmol·μL^(-1))联合诱导小鼠巨噬细胞12 h后,进而用20μmol·L^(-1)的罗汉果苷IIE处理12 h,qRT-PCR检测结果发现,20μmol·L^(-1)的罗汉果苷IIE处理12 h可显著降低LPS和PA联合诱导的细胞内炎症因子TNF-αmRNA表达水平,说明罗汉果苷IIE能够有效降低巨噬细胞的炎症水平。综上认为,罗汉果苷IIE可能在治疗糖尿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该研究结果为糖尿病治疗新策略的提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