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4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9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41.
Zein/HA fibrous membranes 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electrospinning the zein/HA solution mixed by magnetic stirrer (Method I) or ultrasonic power (Method Ⅱ). The morphology of zeirdHA nanocomposite fiber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HA within the fibers electrospun by two methods were research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 (EDX). In Method I, the distribution of HA nanoparticles is not homogeneous and HA particles tend to agglom- erate. The relatively homogeneous HA distribution can be observed in the membranes electrospun by Method Ⅱ. Using mag- netic stirrer to prepare the electrospinning solution improves the wettability of zein/HA membranes. From the viewpoint of application, electrospun zein/HA membranes fabricated by the solution mixed via Methods I and II both possessed reasonable tensile strength and elongation at break for both handling and sterilization. Considering two aspects of strength and elongation, electrospun zein/HA membranes fabricated by Method I are more balanced than those fabricated by Method Ⅱ. Biological performances of the control zein and zein/HA membranes were assessed by in vitro culture of hMSCs.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ypes of the membranes can support cell proliferation. The cells cultured on the zein/HA membranes electrospun by Method I with 5 wt% HA (on weight ofzein) show significantly higher proliferation than those cultured on the control zein membranes on the seventh day. The electrospun zein/HA fibrous membranes show promises for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842.
汉逊德巴利酵母发酵葡萄糖生产D-阿拉伯糖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378株耐高渗酵母中,筛选到1株由葡萄糖发酵高产D-阿拉伯糖醇的酵母。通过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的鉴定,证实该菌株为Debaryomyces hansenii,保藏编号CICIM Y 0504。研究该酵母摇瓶发酵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其摇瓶发酵条件为:葡萄糖200 g/L,酵母膏10 g/L,初始pH值3,装液量20 mL/250 mL,温度30℃。在此条件下发酵120 h,D-阿拉伯糖醇浓度达90.37 g/L,转化率45.18%。在15 L发酵罐对该酵母进行扩大培养,结果表明,初始葡萄糖浓度200 g/L的分批发酵产D-阿拉伯糖醇64.07 g/L,转化率33.94%;葡萄糖浓度控制在30~50 g/L的分批补料发酵产D-阿拉伯糖醇125 g/L,转化率37.5%。研究结果对葡萄糖发酵生产D-阿拉伯糖醇工业化的实现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43.
甜菊醇糖苷生物合成及关键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甜菊醇糖苷(steviol glycosides,SGs)是甜叶(Stevia rebaudian)叶片中一类天然甜味剂,具有高甜度、低热量、无毒副作用等特点,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植物体内主要是通过甲基赤藓糖醇(MEP)途径形成祝(牛)儿(牦)牛儿焦磷酸(GGPP),之后该物质在古巴焦磷酸合酶(CPPS)、贝壳杉烯合酶(KS)、贝壳杉烯氧化酶(KO)、糖菊苷转移酶(UGTs)等一系列结构功能各异的酶的作用下最终生成甜菊醇糖苷.SGs生物合成途径的调控及该途径中关键酶的研究已成为目前国内外生物学领域的一大热点.综述了甜叶菊SGs生物合成途径和参与该途径中的关键酶及其基因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44.
山豆根细胞毒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多种柱层析方法,从山豆根中分离得到四个生物碱,通过理化性质测定及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槐醇(1),13,14去氢槐醇(2),苦参碱(3)和氧化苦参碱(4),并首次利用MTT比色法测定了化合物1和2对体外培养的HL60及SMMC7721细胞增殖抑制率,同时分别考察了葛根素对二者增殖抑制试验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45.
盾叶薯蓣环阿屯醇合酶基因克隆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巢式PCR和RACE技术从盾叶薯蓣中克隆了阿屯醇合酶的cDNA(定名为DZCAS).结果表明,该cDNA的开放读码框为2 280 bp,编码759个氨基酸的多肽,分子量为86 924 Da,等电点为6.39.氨基酸序列比对表明盾叶薯蓣阿屯醇合酶与其他植物阿屯醇合酶的相似性超过70%,含有环阿屯醇合酶共有的保守序列.利用氧化鲨烯环化酶基因缺陷型酵母表达DZCAS,并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液质联用仪检测酵母细胞中环阿屯醇合成情况,证明DZCAS编码环阿屯醇合酶.RT-PCR分析表明,DZCAS在盾叶薯蓣幼叶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在地下幼嫩块茎中,而地上幼茎表达量最低.  相似文献   
846.
九头狮子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九头狮子草种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十八烷(1)、cholest-5-en-3β-oxyl hexadecanoate(2)、硬脂酸(3)、软脂酸(4)、三十三烷醇(5)、β-谷甾醇(6)β-谷甾醇和豆甾醇的混合物(7)、β-谷甾醇和豆甾醇的葡萄糖苷(8)、尿囊素(9).其中化合物1~5系首次从本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847.
以高羊茅茎基部与叶基部的mRNA为模板,引用基于多年生黑麦草GAPDH基因序列设计的引物,进行RT-PCR分析,同时结合3'RACE和5'RACE方法从高羊茅中扩增出两个GAPDH基因,命名为Fa-GAPDH1(GQ480772)与FaGAPDH2(GQ480773)。两序列cDNA全长分别为1281bp和1348bp,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FaGAPDH1:74~1087bp;FaGAPDH2:106~1119bp),编码蛋白都为337个氨基酸。保守结构域功能分析表明两基因编码的蛋白质都具有典型的Rossman-NAD连接折叠和C-末端结构域。FaGAPDH1和FaGAPDH2蛋白与禾本科植物的该基因蛋白产物比较发现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都在90%以上,说明两基因具有高度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848.
根据我们实验室已发表的植物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BADH)的同源保守区设计引物,通过RT—PCR扩增获得了由1503个核苷酸组成的盐穗木BADH基因开放阅读框,推测该基因编码500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54.49kDa的多肽。推测的盐穗木BADH氨基酸序列中包含一段甜菜碱醛脱氢酶中高度保守的十肽序列(VTLELGGKSP)以及与酶功能有关的半胱氨酸残基(Cys)。序列比对结果显示,盐穗木BADH与盐地碱蓬、中亚滨藜、盐爪爪以及菠菜等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81%以上,与水稻的同源性也达到68%。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表明,盐穗木BADH基因的表达受盐胁迫诱导,推测BADH可能与盐穗木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849.
茶蚜群聚于茶梢上刺吸,而茶梢是加工名优茶的原料,不便施药治蚜。大草蛉虽是茶蚜主要天敌之一,但在自然情况下不足以控制茶蚜。遂探讨以茶梢互利素、蚜虫性信息素及其组合引诱大草蛉制约茶蚜的技术。使用顶空吸附法采集蚜害茶梢和健康茶梢挥发物,经GC-MS分析发现蚜害茶梢(E)-2-戊烯醛、苯甲醛和α-法尼烯的含量丰富。将蚜害茶梢挥发物中16种主要成分、蚜虫性信息素荆芥内酯和荆芥醇、以及α-法尼烯、苯甲醛和荆芥醇的2∶2∶6比例混合物分别制成味源,这19种味源的剂量都是200!g。经检测发现荆芥醇、荆芥内酯、α-法尼烯、(E)-2-戊烯醛和苯甲醛引起大草蛉的EAG值明显大于其它13种单组分引起的EAG值,而小于α-法尼烯、苯甲醛和荆芥醇混合物引起的EAG值。再将荆芥内酯和荆芥醇分别按7种比例配成7种味源,还把α-法尼烯、苯甲醛和荆芥醇的2∶2∶6比例混合物、以及(Z)-3-己烯-1-醇、(E)-2-戊烯醛、(E)-2-己烯醛、苯甲醛和α-法尼烯分别作为味源,用这13种味源分别制成的诱芯于秋季茶园中诱集大草蛉,每个诱芯含有信息物质总量是10 mg,结果表明:α-法尼烯、苯甲醛和荆芥醇混合物的诱效最强,称为大草蛉诱集剂;荆芥内酯和荆芥醇1∶9或0∶10比例的混合物诱效次之。深秋置大草蛉诱集剂诱芯于蚜群中,可诱来许多大草蛉成虫捕食茶蚜,并产卵于茶园中而增加大草蛉幼虫越冬基数,翌年春季就近捕食越冬蚜卵孵化的茶蚜。该诱集剂及其使用技术可作为一种治理茶蚜手段。  相似文献   
850.
建立了测定溴硝醇有关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色谱柱为RP ODS(150 mm×4.6 mm,5μm)柱,其流动相为V(磷酸水):V(甲醇)=95:5(磷酸水中,磷酸与水的体积比1:1000),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10 nm,对溴硝醇开展了专属性、检测限、线性、精密度、再现性、稳定性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