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9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背景】酚酸脱羧酶催化分解酚酸产生的4-乙烯基酚类物质可用于食品添加剂及香精香料行业,而酚酸脱羧酶的表达水平相对较低,因此,高水平的酚酸脱羧酶是工业规模生产4-乙烯基酚类物质的先决条件。【目的】克隆解淀粉芽胞杆菌的酚酸脱羧酶基因,实现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异源表达,分析酚酸脱羧酶的底物特异性,并对其表达条件进行优化。【方法】通过PCR技术获得酚酸脱羧酶的基因,构建重组基因工程菌,将测序结果与其他酚酸脱羧酶序列进行比对,利用IPTG诱导方法高效表达蛋白。将重组酚酸脱羧酶与4种不同的底物进行反应,设计响应面试验对诱导条件进行优化。【结果】酚酸脱羧酶对对香豆酸、阿魏酸、咖啡酸、芥子酸的比酶活比率为:100:23.33:15.39:10.51。结合与其他酚酸脱羧酶比对结果发现酚酸脱羧酶家族的C末端区域氨基酸序列的变异率最高,这与酚酸脱羧酶的底物特异性和催化机制有关。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得到酚酸脱羧酶诱导表达的最佳条件为:2×YT培养基,诱导温度30°C,接种量1.78%,诱导时机3.8 h,IPTG1.25mmol/L,诱导时间18h,此时预测酶活和实际酶活分别为47.61IU/mL和47.55...  相似文献   
8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酚酸物质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及利  杨雨春  王君  杨立学 《生态学报》2019,39(18):6710-6720
酚酸物质是影响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重要因子之一,研究酚酸物质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微生物群落变化的作用机制。以山河屯林业局奋斗林场次生林(SF)、落叶松人工林(LP)、农田地(FL)和撂荒地(AL)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5 cm、5—10 cm和10—20 cm层的土壤总酚、复合态酚、水溶性酚和9种酚酸物质,并采用磷脂脂肪酸法(PLFA)测定这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果表明,各土层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总酚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三种土地利用方式。在0—5 cm和5—10 cm土层中,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水溶性酚含量最高,而在10—20 cm土层中,则是次生林显著高于其余三种土地利用方式(P0.05)。在0—5 cm土层中,次生林土壤的总PLFA、真菌含量比农田地和撂荒地分别高14.61%、80.91%和55.63%、156.55%,同时,次生林的土壤真菌∶细菌(F∶B)显著高于落叶松人工林、农田地和撂荒地(P0.05)。0—5 cm层和5—10 cm层的土壤总酚与微生物群落(细菌、真菌)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而在10—20 cm层,三种土壤酚类物质与微生物群落均未达到显著相关(P0.05)。冗余分析表明,0—5 cm层土壤中的阿魏酸、2,4-二羟基苯甲酸和β-谷甾醇均对真菌群落和F∶B有显著影响(P0.05),而在10—20 cm层中,只有β-谷甾醇影响了微生物群落的生长。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改变了表层土壤的酚酸物质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酚酸物质对表层土壤各类群的微生物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抑制了深层土壤微生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83.
六盘山鸡爪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积累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多种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六盘山鸡爪大黄营养器官中蒽醌类化合物的积累特征.结果显示:蒽醌类化合物在根中分布于周皮的木栓层和栓内层、次生维管组织的维管射线和根中央的部分木薄壁细胞内,且维管射线是根中贮藏和积累蒽醌类化合物的主要组织;在根茎中分布于周皮的木栓层和栓内层、次生维管组织的形成层和维管射线,以及髓的异常维管束射线中,且维管射线是根茎中贮藏和积累蒽醌类化合物的主要组织;在茎中主要分布于表皮、近表皮皮层和维管束的维管束鞘及其薄壁细胞,大型和小型维管束之间和周围的部分薄壁细胞,以及髓射线中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在叶中主要积累在叶柄的表皮、叶柄和大叶脉的部分基本组织、维管束的部分薄壁细胞等部位.结果表明,六盘山鸡爪大黄的根和根茎是蒽醌类化合物贮藏和积累的主要器官,维管射线是其贮藏和积累的主要组织,而且各营养器官中蒽醌类化合物积累的数量与植物各相关器官组织的发育程度、细胞中含淀粉粒的多少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4.
芪类化合物在癌的起始、促进和发展阶段均有化学抗癌活性,对其化学结构进行改造并进行作用机制研究,提高其抗肿瘤活性,有可能发现新的抗肿瘤药物.在合成23种芪类化合物的基础上,以MTT法测定其对9种肿瘤细胞系的抑制作用,发现多种化合物对SMMC-7721、BGC-823、HepG2、Bel-7402、MCF-7、SGC-7901细胞系具有较明显的抑制活性.以细胞周期分析、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及线粒体膜电位变化进行检测,发现经抑制作用较强的化合物HCQ-10处理后的 Bel-7402细胞发生G2/M期阻滞,并继发细胞凋亡.实验结果说明,合成芪类化合物对SMMC-7721、BGC-823、HepG2、Bel-7402、MCF-7、SGC-7901细胞具有较为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其抑制Bel 7402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为阻滞细胞于G2/M期并诱导细胞继发凋亡.  相似文献   
85.
二酮哌嗪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是由两个氨基酸缩合而成的环二肽, 因其骨架具有稳定的六元环结构, 且有两个氢键给体和两个氢键受体, 使得DKPs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 在药物化学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药效团。近年来从海洋微生物中发现一系列环二肽类化合物, 研究表明其功能不局限于抗菌、细胞毒活性等方面,在群体感应调控机制中也充当着信号分子的重要角色, 已成为化学生态学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二酮哌嗪类化合物在海洋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的研究进展, 并对其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86.
为比较不同来源的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药材的酚酸类成分,采用化学指纹图谱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来源丹参药材中的酚酸类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产地、采收期、病害、根色、根的粗细以及药材部位等因素尽管对丹参酚酸类成分绝对含量的影响比较大,但对各成分相对含量的影响较小;不同来源丹参药材酚酸类成分指纹图谱相似性较高;8月份采收的药材,丹酚酸B含量较高;病害能够显著降低丹酚酸B的积累;与白根和褐色根相比,砖红色根中的丹酚酸B含量较高;根越粗,丹酚酸B含量也越高。这为丹参药材的品质评价和资源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7.
研究土壤链霉菌Streptomyces ardus WS-65090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采用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从该菌株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5个teleocidin类化合物,通过HR-MS、1D、2D-NMR、IR等波谱分析、化学转化及与文献报道波谱数据比较等方法将其鉴定为14-O-acetylte...  相似文献   
88.
砂地柏中6种萜烯类化合物分离鉴定及其杀虫活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为研究砂地柏杀虫化学成分特征,采用活性示踪法,从砂地柏果实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6种萜烯类化合物:4-表-松香醛(1)、7,13-松香二烯-3-酮(2)、4-表-松香醇(3)、日本扁柏酮(4)、β-谷甾醇(5)和豆甾醇(6),其中日本扁柏酮是从砂地柏中首次分离得到.以砂地柏中另2种主要杀虫活性成分鬼臼毒素和脱氧鬼臼毒素为对照品,采用小叶碟添加法和浸叶法分别测试了上述化合物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的拒食活性和对菜青虫(Pieris rapae)的毒杀活性.结果表明,2种木脂素类化合物鬼臼毒素和脱氧鬼臼毒素的活性高于本研究得到的6种化合物,其中4种二萜类化合物的活性高于2种甾醇三萜类化合物;4种二萜类化合物的活性差异较大,其中4-表-松香醇和7,13-松香二烯-3-酮对粘虫幼虫的拒食活性较高,其48 h AFC50分别为2.92和3.02mg·mL-1,7,13-松香二烯-3-酮对菜青虫毒杀活性较高,其48h LC50为3.40mg·mL-1.所得到的4-表-松香醇和日本扁柏酮2种化合物的杀虫活性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9.
为了解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Thunb.)Koidaz]的化学成分,从其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苯丙素类化合物。经过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osmanthuside E(1)、木通苯乙醇苷B(2)、2-(4-hydroxyphenyl)ethyl-(6-O-feruloyl)-β-D-glucopyranoside(3)、dunalianoside D(4)、dunalianoside C(5)、咖啡酸(6)、秦皮乙素(7)。除化合物6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化合物4和5为首次从木通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0.
通过抑菌试验,确定不同培养基条件下多肽化合物的抑菌效果,并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加入Vc,比较抑菌效果,进一步优化筛选H37Ra抑制剂。先根据ELISA试验结果进行噬菌体肽库筛选,然后利用分子对接软件模拟多肽与ICL蛋白晶体(1F8I)的分子对接,将成功对接的多肽采用Fmoc固相合成法合成,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检测。用制备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仪对合成的多肽进行纯化并进行质谱检测。共筛选得到4条多肽且均有抑菌效果,并与剂量相关。结果显示,浓度为800-1 500μg/mL时,各组多肽均抑菌。浓度为500μg/mL时,正常培养基中只有一种肽有抑菌作用,而限制碳源培养基中均不能抑菌。2号肽抑菌效果最好,正常培养基中MIC为200μg/mL,限制碳源中为500μg/mL。阳性对照组,两种培养基抑菌效果一致,利福平MIC为0.8μg/mL,异烟肼MIC为0.5μg/mL。根据MIC结果,在正常培养基中加入Vc,检测到多肽、利福平和异烟肼的抑菌效果呈剂量依赖性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