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3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高寒山区植物根抗氧化酶系统的季节变化与抗冷冻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高寒山区(海拔2900m)和选取4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即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草地早熟禾(Poa sphyondylodes)、花誉麦(Bromus sinensis)和垂重申披碱草(Elymus nutans),测定了秋末、冬初、冬季、春季气温变化过程中其根中丙二醛(MDA)含量和抗氧酶活力(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氧化酶(APX)变化,分析了抗氧酶系统在根抗冷适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随秋末降温植物根中MDA含量增加,尔后下降,在冬季和翌年春季保持相对稳定。从9月初到10月下旬,4种植物根中SOD、CAT、POD活力平均增加170%、130%和56%。在冬季下降,但仍远高于9月,在春季气温上升过程中酶活力上升。根能在组织结冰状况下生存与其具备完善的保护酶系统,能及时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膜脂过氧化维持膜完整性有关,据降温过程中MDA含量和抗氧酶活力变化,可将根冷适应分为两个阶段,即第1阶段平均气温在0℃以上,抗氧酶活力增强,MDA增加阶段,第2阶段平均气温降至0℃以下,最低气温降到-15℃以下,抗氧酶活力下降,MDA无明显变化阶段。  相似文献   
42.
采用EAP ADA AK1 同步电泳分型法对内蒙古包头地区蒙族 (西部 ) ,呼伦贝尔盟蒙族(东部 )和布里亚特蒙古族人血痕的红细胞酸性磷酸酶 (EAP ,Erythrocyteacidphosphatase)、腺苷脱氨酶 (ADA ,Adenosinedeaminase)、腺苷酸激酶 (AK1 ,Adenylatekinase)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 西部蒙古族人血样 2 0 8例 ,东部蒙古族血样 1 0 9例 ,布里亚特蒙古族血样2 0 4例 ,分别取自内蒙古包头地区、呼盟海拉尔市、鄂温克自治旗。全部献血人员均为…  相似文献   
43.
报道了鄂西湘西武陵山区区域内虎耳草科金腰属植物新记录种7种,其中湖北省新记录种有3种,分别为:天胡荽金腰(Chrysosplenium hydrocotylifolium Levl.et Vaniot.)、陕甘金腰(Chrysosplenium qinlingense Jien ex J.T.Pan)、毛金腰(Chrysosplenium pilosum Maxim.);湖南省新记录种4种,分别为:微子金腰(Chrysosplenium microspermum Franch)、中华金腰(Chrysosplenium sinicum Maxim)、山溪金腰(Chrysospleniumnepalense D.Don.)和绵毛金腰(Chr ysos plenium lanu gino-sum Hook.f.et Thoms.).上述金腰属植物均提供了经纬度、海拔及植物照片,引证标本存放于中南民族大学植物标本馆(HSN).  相似文献   
44.
福建高海拔山区啮齿动物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8-1995年于福建高海拔山区不同景观进行啮齿动物区系组成与分布调查。共捕获啮齿动物标本4079只,经鉴定属2科5属12种。以古北界种类(黑线姬鼠、黑腹绒鼠、东方田鼠)3种占25%,东洋界种(针毛鼠、社鼠、青毛鼠、黄胸鼠、黄毛鼠、田小鼠)6种占50%,广布2种(小家鼠、褐家鼠)占167%,外来种1种(黑家鼠)占83%。  相似文献   
45.
西部地区动物资源现状及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强 《生物多样性》1997,5(3):190-196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陕西、 宁夏、 青海、 新疆、 西藏和内蒙古西部, 其总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6.52%,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33%。共有陆生脊椎动物1273种,占国内2414种的52.73%。其中:两栖类81种,占国内两栖类的28.52%;爬行类119种,占34.69%;鸟类781种,占62.83%;兽类292种,占53.66%。有259种仅分布在西部地区,占西部地区陆栖脊椎动物种数的20.35%,我国大型有蹄类几乎全部集中在西部地区。这里有国家保护的陆栖脊椎动物174种,占全国333种的52.25%; 我国特有鸟、兽54种,占国内特有鸟、兽的60.67%。西部地区丰富的动物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生态效益。因环境破坏,乱捕滥猎,近一个世纪以来确知已有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高鼻羚羊(Saiga tatarica)、虎(Panthera tigris)和灰冠鸦雀(Paradoxornis przewalskii)4个物种在西部地区消失。朱(Napponia nippon)已成为极危种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也已接近极危种的界限。一些主要经济动物种群数量逐年下降,马麝(Moschus sifanicus)和林麝(M. berezovskii)分别以年均8.97%和8.44%的速率下降(n=12)。马鹿(Cervus elaphus),白唇鹿(C. albirostris),野牦牛(Bos gruniens)、野驴(Asinus spp.)、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岩羊(Psendois nayaur)、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等大中型有蹄类遭大肆捕杀。1963年以后得以休养生息正在恢复的动物资源再次遭到破坏。有的种类,如盘羊(Ovis ammon)、野骆驼(Camelus ferus)种群数量分别以年10.06%和10.89%的速率增加(n=16)。为达到持续利用的目的,本文提出六项持续发展对策: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建立各省、自治区自然保护基金;保护栖息环境;迁地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人工复壮孤隔种群;提倡人工驯养野生经济动物;人为扩大某些珍稀和经济动物分布区。  相似文献   
46.
肖玲 《生理通讯》2007,26(4):100-101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面向基层公众、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以中国生理学会主办、山西省九三学社承办的“生命与健康”为主题的科普报告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47.
印度洋中西部和大西洋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的食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4年8月至2005年3月大西洋西部水域及2003年12月份至2004年5月份在印度洋中西部水域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所获取的大眼金枪鱼数据,对两个诃查区域内的大眼金枪鱼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的食物组成包括沙丁鱼、鱿鱼、乌贼等13个饵料类群,其中主要摄食鱿鱼和沙丁鱼;大西洋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主要摄食沙丁鱼、鱿鱼、虾类等13种饵料类群,主要以沙丁鱼为饵,其次为鱿鱼。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空胃率非常高,基本上维持在60%以上;大西洋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空胃率相对较低,基本上都在30%以下。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平均饱满指数变化不大,基本上维持在0.40~0.55之间。大西洋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平均饱满指数变化也不太大。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各月平均饱满指数高于大西洋西部水域,且各月空胃率高于后者。印度洋中西部和大西洋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基本上都1.50~2.00之间变化。相同调查月份内,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食物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高于大西洋西部水域。  相似文献   
48.
杭州西湖山区植被的分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Braun-B1anquet法对西湖山区植被的132个样地进行了群落的分类。初步确定了2个 群丛(木荷群丛与黄连木群丛)、7个亚群丛和6个变型;并对28个鉴别种组进行了分析,它们都较好地反映了群落分类单位的特征和生境条件特点以及植被在空间分布上的连续性变异。  相似文献   
49.
武陵山区蕨类植物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世福 《植物研究》1998,18(3):291-303
武陵山区蕨类植物资源丰富,现知有644种(包括变种),分属116属, 46科;蕨类区系属热带-亚热带山地类型;属的地理成份有12种类型,与日本、印度-马来西亚有密切关系;武陵山区蕨类区系属我国西南区系,与华中华东区关系密切,华南、华北区次之;蕨类垂直分布分四带。  相似文献   
50.
为了解辽东山区次生林乔木幼苗组成及其年际动态, 本文以4 ha动态监测样地为平台, 对样地内1,600个 5 m × 5 m样方进行监测。依据2014-2016年连续3年的调查, 对样地内乔木幼苗的组成、高度分布、新增和死亡年际动态、空间分布格局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调查期间共记录到22种乔木幼苗, 3年间幼苗组成没有发生变化, 但各个样方间出现极大差异, 并且幼苗优势树种组成与样地内优势树种成分保持着一定的相似性。(2)幼苗数量在不同树种和年际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花曲柳(Fraxinus rhynchophylla)、色木槭(Acer mono)、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在3年间幼苗数量最多, 占幼苗总数的75.6%; 花曲柳和胡桃楸幼苗数量表现出较明显的年际波动, 其他树种波动较小, 不同树种的幼苗密度差异很大。(3)幼苗新增和死亡存在明显的种间和年际差异: 2014-2015年间幼苗的新增数量(3,888)明显高于2015-2016年间(1,710), 同时2014-2015年间幼苗死亡率(23.7%)也明显高于2015-2016年间(12.7%)。对2015-2016年间新增幼苗和已有幼苗的死亡情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 新增幼苗总体死亡率(18.8%)明显高于已有幼苗(8.1%)。(4)对比幼苗和大树的空间分布可以发现, 样地内优势幼苗都表现出集群分布的特征。在空间分布上, 幼苗与母树保持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