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4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41.
根据三叶虫Bathynotus,Microryctocara ,PagetiaprolataOryctocephalus indicus在华南和美国西部地层上相同或相类似的分布 ,对冈瓦纳与劳伦古陆下、中寒武统界线进行对比 ,并将Oryctocephalus indicus一种的首次出现作为确定两大古陆中寒武统的底界 ,而推荐此种作为界线层型中寒武统的标准种。  相似文献   
342.
亚洲东部与北美西部(北极和高山)冻原植物区系的联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分别对亚洲东北部楚科奇与北美西北部阿拉斯加(周白令海峡)北极冻原之间,亚洲东部 长白山与北美西部落基山(跨太平洋)高山冻原之间,以及亚洲东部高山冻原与其北极冻原之间和北美 西部高山冻原与其北极冻原之间的植物区系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研究认为:(1)楚科奇与阿拉斯加 北极冻原应当区划为同一个植物区系省,即白令北极冻原植物区系省。白令北极冻原植物区系的存 在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18000年前的更新世末次冰期。(2)长白山与落基山高山冻原植物区系之间 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有42个共有种(仅包括维管植物,以下同),其中有41种亦分布于白令 北极冻原,这种区系联系显然是在冰期通过白令陆桥来实现的。(3)长白山高山冻原与楚科奇北极冻 原之间的共有种占长白山高山冻原总种数的42%,落基山高山冻原与阿拉斯加北极冻原之间的共有种 占落基山高山冻原总种数的48.9%。 由此可见,亚洲东部和北美西部的高山冻原与北极冻原(尤其是与白令北极冻原)植物区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343.
Quercus tiaoloshanica Chun et Ko, which has a narrow range of distribu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endemic species of the tropical montane rain forest on Hainan Island, southern China. Long-term logging and habitat destruction have resulted in population decline and distribution retreat of Q. tiaoloshanica.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logging on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Q. tiaoloshanica,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the genetic structures using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markers in four regenerated stands after logging and in one unlogged stand. Compared with the unlogged stand, the effective number of alleles per locus dropped by 1.0% in selective logging stands and by 2.0% in clear logging stands, corresponding to reductions of 3.8% and 5.2%, respectively, in mean Nei's gene diversity and 2.9% and 3.5%, respectively, in mean Shannon diversity index. No substantial genetic erosion was detected in any of the regenerated stands owing to the high tree density and high heterogeneity of the Q. tiaoloshanica stands investigated. Meanwhile, there was no natural regeneration of the species observed in a Dacrydium pierrei Hickel plantation 700 m away from the regenerated stands, suggesting the limited ability of seed dispersal of Q. tiaoloshanica. Clear logging should be undertaken cautiously because the total number of plant species dropped by 15.2% in the clear-logged stands compared with the unlogged stand. To conserve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this species, as well as the plant biodiversity of tropical forests, the habitats of Q. tiaoloshanica should be protected against exploitation in terms of agricultural or other forms of land use, and some mature trees should be preserved as seed sources to maintain an adequate regeneration base for this species in the management of logging.  相似文献   
344.
对Smith等1995年热河群40Ar-39Ar同位素测年工作的背景以及各样品的采样地点、层位与测年目的等作了补充介绍.由于Smith等的论文中将3组后期火山岩的测年结果分别误解为义县组下部与上部地层的同位素年龄,因而整体上混淆了义县组不同层位的测年结果.Smith等1995年发表的6组样品的测年数据实际上至少代表了4个与热河群义县组相关层位的40Ar-39Ar同位素年龄:122.9±0.3Ma(凌源大新房子沉积层下伏火山岩)、122.1±0.2~122.5±0.3Ma(凌源二十里堡沉积层)、121.5±0.9~121.6±0.5Ma(义县金刚山沉积层上覆火山角砾岩)、120.8±0.4~121.4±0.7Ma(后期火山岩)。  相似文献   
345.
广东山区兰科植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英强  陈邦余 《广西植物》2001,21(2):137-145
初步统计 ,广东山区共有兰科植物 71属 2 0 8种。其中以热带分布属 4 7属 ( 66.2 % )为主 ,占绝对优势 ,其次为热带—亚热带属 1 3属 ( 1 8.3% )。主要属为虾脊兰属、羊耳蒜属、玉凤花属、石斛属、兰属、石豆兰属 ,其中 2属为世界分布属 ,2属为热带分布属 ,2属为热带—亚热带分布属。广东山区兰科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较为复杂、多样 ,以热带亚洲成分 (占 39.4 % )为主导成分 ,其次为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成分 ( 1 6.9% )。广东山区没有特有属 ,但特有种丰富 ,产中国特有种 39种 (占 1 8.8% ) ,其中广东特有种 6种 (占 2 .9% )。广东山区具有兰科植物从最原始到最进化各类型的代表。区系成份比较表明 ,本区与云南、广西和中南半岛兰科植物区系有较密切的联系。结果表明本区兰科植物区系的古老原始性 ;具有从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点 ;与热带亚洲兰科植物区系具有密切的关系 ;可能是中国兰科植物演化中心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46.
我国西部因干旱缺水 ,农业多以旱作为主 ,在传统的耕作制度下 ,既不能克服干旱威胁 ,又难以高产稳产 ;改进耕作技术实行“留茬少耕或免耕秸秆全程覆盖”新技术 ,是落实西部大开发 ,解决西部农业诸多难题的首选。1 我国西部农业存在的问题我国西部人均土地多 ,日照长 ,温差大 ,农业开发大有潜力。但在农业开发中存在着干旱、水土流失、尘暴沙化以及传统耕作方法所引起的肥力递减 ,严重地影响着农业开发潜力的挖掘。由于干旱的影响 ,单产难以提高 ,随着人口的增加、毁林开荒种地的面积越来越大 ,随之而带来的水土流失和尘暴沙化也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347.
根据东北沙质荒漠化地质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的72个沙地植物群落样地,276种植物的调查数据进行DCA排序,排序结果充分反映了沙地植被与地理因子,气候因子,地形因子,水文因子,干扰因子的关系,DCA排序的第1轴反映沙地植被分布的水分梯度;第2轴反映土壤梯度;第4轴主要反映热量梯度;DCA的1、4轴排序图和1,2,4轴排序图,反映沙地植被与沙质荒漠化的生态规律,采用定性因子评价赋值与定量因子相结合的方法,经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沙地植被DCA排序坐标与地理,气候,地形,水文,干扰等诸多生态因子的线性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348.
1996年早春至初夏,德国石荷州西海岸水域尤其是在易白河河附近海区发生了数次赤潮事件,河口区的高叶绿素浓度总是与低盐、高营养盐浓度的分布区吻合。从早春3月至5月底,发生了持续时间很长的大规模赤潮事件,其引发赤潮原因种为整齐圆筛藻,6月份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贡献主要来自几种硅藻如微小细柱藻、聚生角毛藻、远洋角毛灌以及属于鞭毛藻类的棕囊藻群体,7月中旬,自养的纤毛虫类Myrionecta rubra (Mesodinium rubrum)达到数量高峰。从7月下旬至8月中旬,以梭形角藻、叉状角藻占优势的甲藻类几科贡献了全部的浮游植物生物量,8月中旬至9月上旬为甲藻和硅藻等类别的混合期,9月中旬以后,硅藻重新占据浮激植物 数量的绝对优势,主要优势种为浮动弯角藻、复瓦根管藻等,该海域浮游植物种群的演替反映了温带海域的特征。在早期发生的大规模赤潮期间,整齐圆筛藻的细胞密度达到2180cells dm^-3,与之相对应的生物量为758.1μg C dm^-3,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94.2%,整齐圆筛藻的爆发性增殖所产生的大量油膜覆盖了黑尔果兰岛和东Frisian群岛周围的海域,这一现象有史以来第一次被卫星所观测到。  相似文献   
349.
曹正尧 《古生物学报》2001,40(2):214-218
报道辽西义县组两种颇具地层意义的植物化石。Ruffordia goeppertii(Dunker)Seward和Nageiopsis exgr.samioides(Fontaine)berry,根据植物化石认为义县组的时代应属于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350.
川藏线上的科学考察和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中国西部横断山地区神秘的传统文化、奇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引起了西方大国的重视和兴趣,为推行殖民主义政策,他们派遣了一批又一批冒险家进入中国的西藏东部、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进行了科学考察,通过传教活动收集动植物标本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