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正>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SVP)第71届年会于2011年11月2~5日在美国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1300余人参加了此次盛会。  相似文献   
32.
洪铮  王林  章成 《生态学报》2021,41(9):3512-3524
旅游生态效率是评估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绩效依据。基于西部各省(市、自治区)2000-2017年的面板数据,用"自下而上"法测算西部地区旅游业碳排放量并运用比值法计算旅游生态效率,分析旅游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首先构建由旅游生态效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共同组成的PVAR模型,探究3种效应对旅游生态效率的影响。然后在考虑各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差异的基础上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对旅游业发展水平与旅游生态效率的非线性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西部地区旅游生态效率自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呈逐步提高的趋势,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高。(2)旅游生态效率受自身滞后因素以及技术效应因素的影响较大,游客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优化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均有利于旅游生态效率的提高。(3)旅游业发展水平对旅游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经济发展水平、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对旅游生态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城镇化对旅游生态效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西部地区实现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3.
根据在吉林省西部草原地区采得的革螨资料,利用聚类分析,对革螨进行了分类,给出了革螨与寄主种数的关系方程。其与寄主关系,25.6%为单寄主。格氏血厉螨和东北血革螨是多寄主的优势螨种。  相似文献   
34.
辽宁西部晚中生代地层的综合层序为:义县组、九佛堂组、沙海组/张老公屯组、阜新组和孙家湾组.中西部朝阳—喀左—建昌以及凌源—三十家子盆地的义县组大致相当于东部阜新—义县—锦州盆地的狭义义县组及其底部的北票尖山含化石沉积夹层;中西部的九佛堂组则可与东部的金刚山、吐呼鲁和九佛堂三个岩组相对比;张老公屯组火山岩在层序上大部分可能位于九佛堂组和阜新组之间.以北票鲟、中华弓鳍鱼和狼鳍鱼为代表的鱼类化石普遍见于中国北方热河群及其相当岩群的下部河湖相地层中,以粒鳞鱼、固阳鱼和副狼鳍鱼为代表的鱼类化石多见于上部的扇三角洲和湖沼相含煤地层中.热河群及相当岩群时代的确定以及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的厘定受制于目前地层和生物化石的研究程度.从鱼群的面貌看,义县—九佛堂组、沙海—阜新组及相当地层的时代可能分别为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和早白垩世中期.  相似文献   
35.
张登成  熊文  陶捐  陈毅峰 《生态学报》2016,36(2):508-517
基于2012年4月—2013年3月在武汉地区两样点调查的西部食蚊鱼数据,运用FAO开发的长度频率数据分析软件FiSATⅡ对西部食蚊鱼的生长、死亡系数以及种群补充模式进行了估算。西部食蚊鱼全长范围为8.30-44.86mm,其中优势全长为16-26 mm,占总数的69.17%;雌雄性别为2.63:1,与1:1存在显著性差异;鳞片观察发现仅存在0~+、1~+两个年龄组;雌雄样本全长与体重的关系式分别为W=4.686×10~(-6)L~(3.299)(R~2=0.953),W=1.008×10~(-5)L~(2.989)(R~2=0.903);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各参数为:雌性样本极限全长L_∞=45.20 mm,生长系数k=0.52 a~(-1),起始生长年龄t_0=-0.47a,雄性样本极限全长L_∞=33.60 mm,生长系数k=0.53 a~(-1),起始生长年龄t_0=-0.50 a;雌性样本和雄性样本的自然死亡系数M分别为1.64 a~(-1)、1.81 a~(-1),而总死亡系数Z分别为2.29 a~(-1)、2.37 a~(-1);种群补充模式表明,每年4-9月份为西部食蚊鱼的主要补充期。西部食蚊野生种群表现出了寿命短、生长速度快、自然死亡率高、种群补充时间长等特征,表明该物种是一种典型的r对策物种。据此我们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阻止其引入,尽早发现并根除该物种。  相似文献   
36.
吴秉礼  于慎言 《生态学报》1991,11(2):159-164
本文依据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大量的C~(14)年代测定和孢粉组合分析资料,研究了这一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古气候环境的演变趋势。指出:兰州、靖远南部至环县(含环县)一线以北地区,现代草原和荒漠草原下的半干旱气候环境可能在晚更新世以来已基本形成,目前更偏干些,但兰州黄河以南阶地距今7600年左右仍属半湿润气候环境。兰州、靖远南部至环县一线以南地区,现代森林草原和草原下的半湿润气候环境是在近7400年以来才逐渐形成的、距今7400年前这一地区的相当一部分山地的古气候可能较现代更湿润些。  相似文献   
37.
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内蒙古西部地区土壤细菌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内蒙古西部地区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技术对170份土壤样品中的细菌丰度和群落结构组成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土壤细菌多样性与肥力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内蒙古西部地区土壤细菌的多样性是比较丰富的,丰富度指数处于4到60之间,香浓指数处于1.38到4.09之间。不同土壤类型,其细菌的多样性有明显差异。其中,新积土、棕钙土、栗钙土和灰钙土中的细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其他类型土壤,而灰漠土的多样性指数最低。且土壤的不同利用方式也会对土壤细菌多样性有所影响,其中耕地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最高,而未利用土壤的多样性指数最低。细菌多样性与土壤肥力参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并无显著的相关性。内蒙古西部地区土壤中的优势种群包括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Firmicutes(厚壁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Gemmatimonadetes(芽单胞菌门)、Nitrospira(硝化螺旋菌门)。可为该地区的土壤生态系统治理与恢复及未来该地区特有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业生产指导等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8.
记述了辽宁西部九佛堂组和义县组中华弓鳍鱼一新种:辽宁中华弓鳍鱼Sinamia liaoningensis,并与该属的其他种进行了比较.新材料具有中华弓鳍鱼科的3个定义特征:单一的顶骨,三对额外肩胛骨和膜质翼耳骨短并与顶骨等长,无疑应归入该科.新种的后眶下骨较小,背鳍长大,鳞片菱形,因此,归入中华弓鳍鱼属.辽宁中华弓鳍鱼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于中华弓鳍鱼的5个已知种:体型短粗,吻骨较短,鼻骨近四方形,围眶骨较多(6),前鳃盖骨强烈弯曲,背鳍条较少(18),尾鳍条较多(16),臀鳍鳍基起点到鱼体背缘的鳞列较多(32),鳞片后缘不具锯齿,尾鳍具有纤维状的角质鳍条.  相似文献   
39.
通过对山东青东凹陷西部古近纪地层孢粉研究,共建立4个孢粉组合:Ⅰ.Ephedripites-Inaperturopollenites-Ulmipollenites minor,Ⅱ.Pinaceae-Ulmoideipites tricostatus-Taxodiaceaepollenites,Ⅲ.QuercoiditeshenriciTaxodiaceaepollenites hiatus,Ⅳ.Alnipollenites-Juglanspollenites-Polypodiaceaes porites。根据与渤海湾地区的孢粉资料对比,确定4个组合的时代分别为早始新世晚期—中始新世早期、中始新世早—中期、中始新世中—晚期、中始新世晚期—晚始新世。该区古近纪植被类型由落叶、阔叶和灌木混交林逐步转变为落叶、常绿阔叶和针叶混交林,古气候经历了干热的亚热带气候到湿热的亚热带气候再到亚热带型温暖气候的变化。沙四段上部到沙三段下部沉积时期是研究区烃源岩最为发育时期。  相似文献   
40.
应用遥感技术评估了印度北部Pali Gad山地流域过去几十年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及其造成的土壤侵蚀程度,并基于摩根参数模型(Morgan Parametric Model)的方法来测定土壤的侵蚀程度;结果表明,由于不同的坡向受到太阳光照的不同可以引起土地覆盖的变迁;海拔和坡度已不再是阻碍人们获取自然资源的因素,人们的活动范围正转移到更高的海拔和更陡峭的坡度;揭示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土壤侵蚀进程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