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67篇 |
免费 | 22篇 |
国内免费 | 225篇 |
专业分类
13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34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42篇 |
2013年 | 39篇 |
2012年 | 47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39篇 |
2009年 | 36篇 |
2008年 | 49篇 |
2007年 | 44篇 |
2006年 | 33篇 |
2005年 | 52篇 |
2004年 | 46篇 |
2003年 | 77篇 |
2002年 | 78篇 |
2001年 | 47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39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41篇 |
1996年 | 55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33篇 |
1993年 | 39篇 |
1992年 | 29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27篇 |
1989年 | 39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5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6篇 |
195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22.
贵州赫章县野生韭菜资源调查与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省是野生葱类资源的重要分布地区,特别是赫章县野生韭菜的分布面积较广。为了详细了解和研究野生韭菜的分布,对赫章县野生韭菜地理分布、生境及气候进行了专题调查,并对其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赫章县主要分布有3种野生韭菜,它们分别为多星韭(Allium wallichii Kunth.)、卵叶韭(Allium ovalifolium Hand.-Mazz.暂定名)和近宽叶韭(Allium hookeri Thwaites暂定名);对17种水解氨基酸检测表明,除脯氨酸外,野生韭菜的各种氨基酸含量均较栽培韭(Allaum tuberosum Rottler ex Spreng.)的含量高;而野生韭的含糖量却明显低于普通的栽培韭;在9种微量元素中,卵叶韭的锰、锌、铁的含量明显高于栽培韭和其他野生韭菜;对4种重金属检测表明,镉的含量在3种野生韭中均超标,特别是卵叶韭中的镉含量明显高于栽培韭和其他2种野生韭,卵叶韭的砷、汞、铅的含量也较高,超出了国家限量标准;原生境的多星韭的叶片和薹维生素C含量均高于栽培韭菜。本次调查中的野生韭菜资源生物学特征有明显特异性,营养成分存在很大差异,对这些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将对丰富我国韭菜资源保存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对韭菜营养品质改良具有很大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3.
江苏沿海滩涂中华补血草的保护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董必慧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5,24(6):28-30
中华补血草是一种经济价值、生态价值较高的盐生植物,花朵细小艳丽,全草含各种黄酮体和杨梅树皮甙等有效成份,不仅可供观赏,还可药用.中华补血草可改善盐碱土的土壤结构,使盐土脱盐,被誉为盐碱地改造的"先锋植物".由于沿海滩涂开发速度加快,中华补血草的适生环境受到极大的威胁,导致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因此,加强对中华补血草的研究与迁地保护,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4.
羽叶金合欢的DNA提取和SSR引物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SR分子标记对羽叶金合欢( Acacia pennata )的野生种和栽培种进行了分析,利用改良的CTAB方法优化了其总DNA的提取方法,并优化了PCR扩增条件.从已有的金合欢属植物的82对SSR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高,稳定性好的12对引物作为羽叶金合欢的SSR分析引物,为进一步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5.
湖北野生天麻的遗传分化及栽培天麻种质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7条ISSR引物对天麻(Gastrodiaelata)8个自然居群和6个人工栽培居群共483个样本的居群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检测,共检测出清晰、重复性好的DNA带77条,其中64条为多态性带,总多态位点百分比PPB=83.12%。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天麻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分别为:多态位点百分比PPB=59.09%,有效等位基因数Ae=1.29,Nei’s遗传多样度H=0.176,Shannon’s多态信息指数I=0.270,明显高于人工栽培居群(PPB=35.71%,Ae=1.16,H=0.100,I=0.155),揭示出栽培居群存在明显的遗传基础狭窄和遗传均质性问题。UPGMA聚类分析表明,自然居群与栽培居群存在明显的分化而分别聚为两大类群。自然居群间基因分化系数GST=0.2558,与AMOVA分析所揭示的居群间遗传变异量占总变异的27.25%的结果相近,说明天麻自然居群间亦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居群间基因流(Nm)为1.4547,相对较弱,可能对自然居群的遗传分化有一定影响。自然居群聚类结果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地理区域聚类趋势,但Mantel检验表明自然居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并不存在显著相关(r=0.1669,P=0.2110),揭示出天麻自然居群的分化现状可能是其生活史特性、地理隔离与人为破坏综合作用的结果。栽培居群的遗传均质化趋势,揭示了引种驯化的瓶颈效应和长期无性繁育所导致的遗传多样性丧失,也反映出栽培天麻种质的遗传基础狭窄。而栽培居群与自然居群间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分化,反映天麻栽培居群与自然居群间可能存在基因流的阻断。 相似文献
26.
27.
28.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