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68篇
  免费   371篇
  国内免费   3350篇
  2024年   84篇
  2023年   221篇
  2022年   307篇
  2021年   317篇
  2020年   280篇
  2019年   268篇
  2018年   218篇
  2017年   245篇
  2016年   262篇
  2015年   333篇
  2014年   612篇
  2013年   494篇
  2012年   636篇
  2011年   569篇
  2010年   623篇
  2009年   606篇
  2008年   736篇
  2007年   586篇
  2006年   489篇
  2005年   525篇
  2004年   471篇
  2003年   430篇
  2002年   416篇
  2001年   330篇
  2000年   324篇
  1999年   254篇
  1998年   188篇
  1997年   164篇
  1996年   156篇
  1995年   123篇
  1994年   127篇
  1993年   115篇
  1992年   131篇
  1991年   96篇
  1990年   89篇
  1989年   79篇
  1988年   67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5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31.
本文简要介绍了酵母菌Killer系统的遗传学和生化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在酵母杂种品系的选择、营养缺陷突变体的富集、重组DNA技术、发酵工业等方面的应用和前景。文章也提出了该研究领域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某些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2.
人血浆载脂蛋白E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3.
赤眼蜂是害虫生物防治中的重要天敌资源。该属种类繁多,已报道有200余种,其蜂种的正确鉴定与选择是影响其田间防效的重要因素。依赖雄成蜂外生殖器形态特征的传统赤眼蜂分类鉴定技术不仅对专业技术要求高、耗时费力,而且无法用于孤雌产雌品系的种类鉴定以及近缘种的区分。分子鉴定技术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分子标记,为赤眼蜂鉴定提供准确、便捷、高效的方法。本文对赤眼蜂分子鉴定中分子标记的选择及常用分子鉴定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4.
广西三黄鸡肉嫩味美,是中国应用广泛、开发利用最好的著名地方品种。为了准确评价广西三黄鸡的遗传多样性和保种效果,以广西自治区内4个保种场314个样品为研究材料,用18个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DNA D-loop区(mtDNA)联合分析广西三黄鸡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微卫星标记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44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8个,期望杂合度(HE)为0.679 8,观察杂合度(HO)为0.560 5,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39 3。线粒体DNA D-loop区结果表明:在检测序列中,共发现31个变异位点,17种单倍型,群体平均核苷酸多态性和单倍型多态性分别为0.0137 9,0.644;网络中介图表明广西三黄鸡具有5个血统来源,主要起源是东亚和云南或云南周边地区地方鸡血统,但在存在少量外来商业鸡种血统。本研究结果表明,广西三黄鸡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个别保种场需进一步提纯保种。  相似文献   
135.
DNA甲基化通常是指胞嘧啶第5位碳原子和甲基基团的共价结合,可调节基因表达程度,参与有机体的重要生命过程,是目前研究最为透彻的表观遗传过程之一。环境变化可以诱导DNA甲基化的变异,这可能是有机体适应新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表明,在不同环境下生存的野生动物,其种群内和种群间均存在显著的DNA甲基化差异;同时,相对于遗传多态性水平,野生动物具有更高的表观遗传多态性水平,表明至少有一部分的表观遗传变异独立于遗传变异,这是DNA甲基化具备潜在进化作用的一个先决条件。DNA甲基化变异可能促进了野生动物种群表型多样化,且一些变异的DNA甲基化模式和水平可跨代遗传,可使其快速适应新环境,有助于种群的扩散和进化。这些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野生动物种群中非遗传分歧诱导的一些可遗传的表型现象,洞察野生动物种群环境适应性的表观遗传机制,以及DNA甲基化在物种进化中具有的潜在作用,同时我们也对野生动物种群DNA甲基化研究工作的不足进行了探讨和展望,为野生动物种群的表观遗传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6.
为了探究3种显著差异类型猪FUT1基因M229与M307位点多态分布规律。本实验采用PCR-SSCP、PCR-RFLP结合直接测序技术分别对从江香猪、巴克夏×黔北黑猪F_1代杂交猪和杜×长×大外三元猪群体M229和M307位点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江香猪M229位点中有效等位基因为1.913 8,多态信息含量为0.363 5,属于中度多态,而在巴克夏×黔北黑猪F_1代杂交猪和杜×长×大外三元猪群体中多态信息含量均低于0.25,为低度多态;与M229位点群体遗传参数结果相反,从江香猪M307位点多态信息含量最低,呈现出偏态分布,而在杜×长×大外三元猪群体中M307位点多态信息含量为0.260 2,可提供较多的遗传信息。因此,今后在从江香猪群体中应以M229位点选育为主,而国外品种应以M307位点选育为主。  相似文献   
137.
种间的遗传差异是物种分类和确定保护管理单元的基础,本研究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未知样本进行鉴定,通过NCBI进行BLAST得到结果是:与绿孔雀的同源性为96%。近一步通过对蓝孔雀(Pavo cristatus)和绿孔雀(Pavo muticus)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cytochrome coxidaseⅠ,COⅠ)基因及线粒体基因组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物种间的COⅠ基因在碱基组成、核苷酸多样性等各项指标上均具有明显差异。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蓝孔雀与绿孔雀种内遗传距离为分别0和0.012,种间遗传距离为0.045,表明种间仍具有明显的遗传差异。通过对两物种线粒体基因组各基因的比较分析,发现ND1基因变异位点所占比例相对较高,考虑作为绿孔雀和蓝孔雀种群遗传学研究的最优分子标记。本研究将为分析孔雀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及制定绿孔雀的保护措施提供了更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8.
为丰富敌百虫污染治理的微生物资源, 从养殖污泥中分离筛选了一株优良的敌百虫耐受菌XR12, 综合生理生化特性与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了鉴定, 采用纸片扩散法分析了其耐药性, 并进一步评价了其安全性与解毒效果。结果显示: 菌株XR12对敌百虫的最大耐受浓度达到了7680 mg/L。通过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RNA序列分析, 菌株XR12被鉴定为类球红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 其16S rRNA序列与GenBank中类球红细菌菌株的16S rRNA序列有98%—100%的同源性, 而且与类球红细菌菌株RSF1 (登录号: KF606891)的亲缘关系最近。此外, 菌株XR12对卡那霉素、罗红霉素、吡哌酸、阿莫西林、氟苯尼考、多黏菌素B、新霉素、庆大霉素、氧氟沙星、恩诺沙星、诺氟沙星、链霉素、四环素、奈替米星等抗生素高度敏感, 对多西环素中度敏感, 对杆菌肽、萘啶酸、磺胺异噁唑等抗生素耐药, 对斑马鱼的LC50大于109 cfu/mL, 能够将敌百虫对斑马鱼的LC50从26.06 mg/L增加至59.51 mg/L, 对敌百虫具有良好的解毒效果。研究证实了类球红细菌XR12的安全性及其对敌百虫良好的解毒效果, 对养殖水体中敌百虫的解毒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9.
以野生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的无菌苗叶片作为外植体,建立了两条再生体系:一条是经愈伤组织再分化的间接再生体系,一条是不经愈伤组织再分化的直接再生体系。并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及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两种途径再生苗进行了遗传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1)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1.5 mg·L-12,4-二氯苯氧乙酸(2,4-D),诱导率达100%;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1.5 mg·L-16-苄氨基腺嘌呤(6-BA)+0.1 mg·L-1吲哚-3-丁酸(IBA),1 g愈伤组织上的平均不定芽数为39.4个。(2)叶片直接诱导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0.5 mg·L-16-BA+0.3 mg·L-1α-萘乙酸(NAA),不定芽诱导率为92.9%,每个外植体上平均不定芽数为18.1个。(3)两条途径再生的不定芽在不含植物生长调节剂的MS培养基上,2周内均可正常生根。(4)FCM结果显示亲本苗及2种再生苗均为二倍体。(5)ISSR分析表明,间接再生苗的平均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84,直接再生苗的平均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91,直接再生体系是一种更加快速高效的繁殖方法。  相似文献   
1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