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51篇
  免费   252篇
  国内免费   2357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182篇
  2021年   199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180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168篇
  2016年   182篇
  2015年   281篇
  2014年   462篇
  2013年   367篇
  2012年   493篇
  2011年   497篇
  2010年   474篇
  2009年   491篇
  2008年   607篇
  2007年   496篇
  2006年   419篇
  2005年   455篇
  2004年   387篇
  2003年   373篇
  2002年   336篇
  2001年   293篇
  2000年   304篇
  1999年   221篇
  1998年   155篇
  1997年   138篇
  1996年   144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111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126篇
  1991年   77篇
  1990年   69篇
  1989年   74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9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3年   6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甘薯近缘野生种资源的杂交亲和性评价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近缘野生种与甘薯栽培品种的杂交结实率研究表明,甘薯栽培品种与不同倍性I.trifida的平均杂交结实率为9.33%,其中与六倍体I.trifuta杂交结实率最高,与二倍体I.trifida杂交结实率最低;与四倍体I.1ittoralis杂交的平均结实率为4.22%;与I.leucantha杂交的平均结实率为0.75%。甘薯与近缘野生种杂交,其后代的结薯性出现广泛的分离,甘薯与六倍体I.frifida的杂交后代结薯率高于与其它低倍体的野生种。在甘薯栽培品种与近缘野生种的杂交后代中选出了一些优良的杂种后代。利用六倍体I.trifida与甘薯栽培品种杂交和回交,从其后代中选育出了苏渝303和渝苏297等甘薯品种。  相似文献   
992.
近年来近红外反射光谱分析技术(NIRS)在植物育种与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本从NIRS分析植物的种类和品质类型、种质资源品质分析和评价、加速品质育种进程等方面作一综述,并对NIRS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3.
利用从126个RAPD(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s)随机引物中筛选到的可扩增出清晰条带、主带明显、稳定的8条引物,对采集自江苏、安徽和江西不同寄主的45个Phytophthoraboehmeriae菌株进行全基因组DNARAPD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选用引物共标出DNA指纹图带68条,其中多态性条带20条,多态性检测率为29.4%,表明该种内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菌株间变异较小。利用Popgene软件计算供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并绘制聚类树状图,供试菌株被划分为2个遗传聚类组。菌株间的遗传相似性与菌株的寄主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来自江苏、江西和安徽棉花上的27个菌株被划分在同一遗传聚类组内,而分离自构树、枫杨和苎麻的18个菌株被划分在另一个遗传聚类组。结果还表明菌株间遗传相似性与其地区来源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4.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对广东省2001年度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以相似性系数为0.70阈值时,可将采集于广东省三大生态稻作区、早稻和晚稻生长季节的96个菌株划分为12个遗传宗谱;其中宗谱8和9的菌株数各占总数的25%和18.8%,为优势宗谱。从稻作区来看,宗谱3和8为各个稻作区的共同宗谱;而宗谱1和2,7和11,以及9、10和12则依次是粤北、粤中和粤南稻作区的特异性宗谱。从生长季节来看,来源于早、晚季的菌株完全分属于宗谱图的上、下两个半区,彼此之间不存在共同的宗谱;而且两个优势宗谱都集中于晚季供试亚群体。结合前两次实验的结果,作者提出了如下两个假说来解释广东省稻瘟病菌群体所表现的遗传特性:一个地区或生长季节的病原菌群体,其优势宗谱所占的比例越高,该地区或生长季节病害发生就越严重;在长期的水稻栽培历史中,稻瘟病菌群体可能逐步地形成了早季宗谱(小种)和晚季宗谱(小种)的遗传分化。如何进一步验证上述两个假说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95.
链格孢属小孢子种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筛选出的12个随机引物,对链格孢属Alternaria13个小孢子种和作为对照的3个大孢子种共55个分离系(isolates)进行RAPD分析。大孢子种Alternariasolani、A.porri和形态独特的A.leucanthemi在树状聚类图上遗传距离0.44处与所有供试小孢子种区分开,它们彼此之间在遗传距离0.25处相区分,表明所采用的RAPD分析方法适于链格孢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所有供试的链格孢小孢子种在遗传距离0.31水平上被聚在一起,表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A.infectoria与其它链格孢小孢子种之间遗传距离较远;A.longipes的3个分离系和A.brassicicola的7个分离系在较低的遗传距离上被聚在一起,表明它们是独立的种。其它供试链格孢小孢子种的不同分离系在树状聚类图上未显示明确区分。  相似文献   
996.
迄今为止 ,人们已经发现了 10 0多个影响小鼠和人的毛发发育的基因 ,在以前的研究中 ,Uncv被证实是一个新的影响小鼠被毛的位点 ,具体表现为纯合突变体为无毛 ,杂合突变体表现为稀毛。除此之外 ,纯合的突变体还表现为生长和发育的迟缓。克隆这一突变基因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人类毛发发育异常相关的疾病。尽管这一位点已经被定位在小鼠 11号染色体上 ,但是没有该区域的精细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直接克隆该基因有一定的难度。利用了两组杂交方式 ,[BALB/c(Uncv/Uncv)×C3H ( / ) ]×BALB/c (Uncv/Uncv)和 [BALB/c (Uncv/Uncv)×C5 7BL/6 ( / ) ]×BALB/c(Uncv/Uncv) ,共 2 0 74个F2代个体 ,通过对 11号染色体上的 16个微卫星标记的基因分型连锁分析 ,最终把该基因定位于11号染色体上位于D11Mit337和D11Mit338之间的约 1.4cM之间的区域。随后 ,利用BAC文库杂交和BAC末端序列PCR锚定的方法 ,构建了由 35个BAC构成的高分辨的BAC重叠群 ,这一高分辨的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的构建 ,为进一步克隆这一突变基因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7.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领域的主要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98.
《生物学通报》2009,(7):49-49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所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林鸿宣领导的研究组,在水稻重要性状遗传与功能基因研究上又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组通过对水稻耐盐相关基因OsHAL3的功能分析,揭示了光调控植物发育的一个新机制。相关研究论文于6月21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杂志《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并将刊登在7月份的该杂志上。  相似文献   
999.
喜马拉雅旱獭种群微卫星变异及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不同地理种群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的种群数量变化并探讨其内在的遗传学机制,通过构建部分基因组文库的方法筛选出8个高变异微卫星位点,根据微卫星位点的测序结果设计相应引物,PCR扩增检测了青藏高原4个地理种群(德令哈、乌兰、沱沱河、安多)喜马拉雅旱獭的遗传多态性及其种群结构.研究结果显示:8个位点在喜马拉雅旱獭种群中均为高度多态,观察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4.75、3.033 2、0.610 2;喜马拉雅旱獭种群总的期望杂合度和观察杂合度分别为0.670、0.699;3个喜马拉雅旱獭种群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偏离H-W平衡状态,且这些偏离平衡的位点均由杂合过度导致(FIS<0);喜马拉雅旱獭种群的部分位点已经偏离了突变-漂移平衡.结论:筛选出的8个微卫星位点适合于喜马拉雅旱獭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所研究的喜马拉雅旱獭种群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安多地理种群在近期可能经历过瓶颈效应,种群数量曾经下降.  相似文献   
1000.
曹更生  张洪  周文平  李宁 《遗传》2009,31(6):611-614
利用免疫荧光染色, 检测胎儿成纤维细胞(FFB)和输卵管上皮细胞(FOV)来源的克隆牛X中期染色体组蛋白H3 K4m2修饰状况。结果发现, 这两种细胞系来源的克隆牛耳组织细胞系X染色体H3 K4m2修饰与供体核FFB细胞系和常规繁殖牛耳组织细胞系的修饰基本一致, 而与供体核FOV细胞系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