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812篇 |
免费 | 916篇 |
国内免费 | 6537篇 |
专业分类
2226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8篇 |
2023年 | 535篇 |
2022年 | 643篇 |
2021年 | 680篇 |
2020年 | 565篇 |
2019年 | 580篇 |
2018年 | 458篇 |
2017年 | 529篇 |
2016年 | 603篇 |
2015年 | 739篇 |
2014年 | 1062篇 |
2013年 | 920篇 |
2012年 | 1030篇 |
2011年 | 1015篇 |
2010年 | 1021篇 |
2009年 | 977篇 |
2008年 | 1500篇 |
2007年 | 923篇 |
2006年 | 810篇 |
2005年 | 862篇 |
2004年 | 747篇 |
2003年 | 717篇 |
2002年 | 804篇 |
2001年 | 622篇 |
2000年 | 592篇 |
1999年 | 478篇 |
1998年 | 342篇 |
1997年 | 317篇 |
1996年 | 305篇 |
1995年 | 279篇 |
1994年 | 247篇 |
1993年 | 194篇 |
1992年 | 209篇 |
1991年 | 177篇 |
1990年 | 155篇 |
1989年 | 147篇 |
1988年 | 67篇 |
1987年 | 36篇 |
1986年 | 31篇 |
1985年 | 60篇 |
1984年 | 18篇 |
1983年 | 36篇 |
1982年 | 18篇 |
1981年 | 13篇 |
1979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1950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转基因在玉米中的遗传分离与整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用PCR和DNA分子杂交方法研究了转基因Bt在3种不同方法获得的8个转化体后代中的遗传分离、整合性质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1)转基因在大多数转化体后中呈简单的孟德尔遗传;在R1至R2代,部分家系中转化体比例偏低,有的发生转基因丢失,但到R3代以后均趋于正常的孟德尔遗传方式,在群体中固定下来;(2)转基因在不同转化体中的整合类型有一定差异,但整合的位点和拷贝数都较少,且多呈串联或紧密连锁的整合;( 相似文献
72.
基因组学方法在玉米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和植物基因组学得到了飞速发展,包括分子标记技术在内的基因组学方法在玉米种质资源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将对玉米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领域如玉米的起源和进化、遗传多样性的形成机制及评估、基于多样性的新基因发掘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评述,并提出我国在应用基因组学方法进行玉米种质资源研究的策略。 相似文献
73.
74.
蚜虫不同分类阶元之间遗传距离的RAPD-PCR研究(英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RAPD PCR技术研究了蚜虫不同分类阶元的遗传距离。从 2 0种随机引物中筛选出 7种引物 ,并用它们的扩增结果进行Nei’s的遗传距离的计算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蚜虫的遗传距离在不同科之间为 0 .56 6 3± 0 .0 6 89,亚科之间为 0 .4 586± 0 .0 2 142 ,属之间为 0 .3816± 0 .0 375,种之间为 0 .2 975±0 0 6 2 7,同一种的不同种群之间为 0 .0 4 33± 0 .0 2 2 2。同时 ,本研究结果为在DNA水平上研究蚜虫的分化和种的鉴定 ,尤其是对于近缘种的鉴定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5.
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是残遗于亚洲中部山地阔叶野果林的重要建群树种,常分布于海拔1000~1700 m的山麓地带。为了探究其种群遗传特征对海拔变化的响应,本研究选取面积较大、海拔落差大且分布连续的额敏种群作为对象,利用微卫星标记手段对采自6个海拔的123个植株样品的基因型进行分型。通过分析不同海拔样品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与遗传谱系关系,并对样品等位基因的地理分布进行遗传景观分析,来探究海拔对新疆野苹果种群遗传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多样性差异,且呈现了低-高-低的单峰分布格局;低、中、高海拔地带之间的植株样品出现了显著的遗传分化。这表明,海拔对新疆野苹果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未来的种质保育工作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同海拔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76.
菝葜属和肖菝葜属的核型变异和系统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及花序特征对菝葜科Smilacaceae菝葜属Smilax和肖菝葜属Heterosmilax进行了系统演化研究,报道了国产菝葜科17个分类群的核型。根据已研究的部分形态学特征和已有的核型和分子序列资料,对它们的系统进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整个类群的核型变异表现在二型化、多倍化、染色体的微变异以及染色体基数递减(从16-15-13),16为菝葜类群的基本染色体基数。(2)草本菝葜的核型对称性在东亚到北美种类中,表现出从对称到不对称的变化,而木本菝葜的各组间并未表现出这种趋势。(3)先出叶(prophy11)是宿存的芽鳞,因此在菝葜组sect.China和土茯苓组sect.Coilanthus中具花序的分枝(该分枝基部具先出叶)与圆锥菝葜组sect.Macranthae和穗菝葜组sect.Smilax中着生叶腋的花序分枝或者具关节的单伞形花序是同源的;结合ITS资料,推测花序原始类型是具伞形花序无总花梗呈穗状排列的种类。从祖先类型,花序的分化朝两个方向:一为菝葜属的菝葜组和土茯苓组以及肖菝葜属的全部种类为代表的生于叶腋的单伞形花序,另一为菝葜属的圆锥菝葜组sect.Macranthae的全部种类构成的圆锥.伞形花序。(4)肖菝葜属的核型和ITS数据都表明其为非单系类群,与草本菝葜和土茯苓组成员为姐妹群,首次发现花被2/3联合的过渡类型——筐条菝葜S.corbularia,建议将肖菝葜属降为亚属,置于菝葜属。(5)核型特点支持草本菝葜是东亚起源,扩展到北美,与土茯苓组种类有共同祖先.来自于x=16的木本菝葜,赞同恢复草本组sect.Nemexia。(6)在广布种菝葜S.china中首次发现二倍体居群,已知其存在3种倍性(2x、4x和6x),发现不同倍性居群的分布规律,推测在第三纪至更新世中期日本、台湾岛与大陆分离之前,菝葜的叙居群已广泛分布,而目前广泛分布的缸居群是岛屿与大陆分离后形靠的。(7)我国西南是菝葜科现代分布和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77.
基于LSMM与MSPA的深圳市绿色景观连通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线性光谱混合模型(LSMM,Linear Spectral Mixture Model),引入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进行城市地域绿色景观连通性评价。根据城市绿色景观特点和MSPA方法中的7种连通性类型的涵义,定义了城市绿色景观连通性功能类型。以深圳市1986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及2010年五期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应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提取植被覆盖率,得到深圳市植被覆盖图。在此基础上,提取出高、全植被覆盖作为目标像元进行MSPA处理,分析植被覆盖状况与绿色景观功能类型的时序总体特征及空间梯度动态。结果表明:深圳市绿色景观破碎程度较高,表现为对结构连通性贡献最小的斑块类型总数最大。城市内部东西部连通性呈现出不同变化的趋势;右侧外圈层的大鹏半岛结构连通性最佳;在同一城市化发展梯度上,东部的样带连通性水平比西部要好。在城市化过程中,深圳市高、全覆被植被像元连通性大小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城市化程度,地形因素及区域定位。在同一城市化程度上,地形因素对景观连通性的影响较大。从整体的时间变化和空间梯度动态分析可知,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植被覆盖率和连通性功能均下降,而到稳定城市化阶段植被覆盖率和连通性均得到改善。研究表明线性光谱混合模型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相结合可以较好的表征城市绿色景观连通性类型时空分布特征,进而明晰城市化过程与区域内绿色景观数量及连通性动态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78.
南京汤山驼子洞洞穴堆积中鬣狗粪化石含有相对丰富的孢粉,推测草食性哺乳动物食用带有孢粉的植物后,经鬣狗的猎杀、摄食、消化和排泄,孢粉较好地保存在鬣狗粪中,形成粪化石,成为洞穴地层的组成部分。虽然鬣狗粪化石中的孢粉含量不及湖沼相地层中丰富,但有几种植物的花粉保存较好且相对集中,如Pinus,Tsuga,Quercus,Carpinus,Artemisia,Cyperaceae,Polygonum,Polypodiaceae出现的频率较高。孢粉组合揭示早更新世南京地区植被主要是草原或森林-草地,气候凉干或半干旱半湿润,可以和地层中脊椎动物群反映的自然环境相互印证。在研究洞穴古环境的代用指标中,堆积物中的鬣狗粪化石中包含的孢粉是比较好的研究对象,对环境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9.
80.
高粱丝黑穗病菌种内分化的RAPD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随机引物对来自不同地理来源、不同寄主和经寄主致病力测定的高粱丝黑穗病菌2、3号生理小种的10个菌株的DNA进行分析,所产生的RAPD结果表明,丝黑穗病菌S.reilianum具有丰富的种内遗传多样性,存在明显的分化现象。经聚类分析可将供试菌株大致分成两组,辽宁清原H2和黑龙江绥化H9菌株为一组。辽宁沈阳(H3)、阜新(H1)、营口(H10),山西榆次(H4),吉林四平(H5),黑龙江哈尔滨(H6),河北张家口(H8)等高粱丝黑穗病菌株以及辽宁沈阳的玉米丝黑穗病菌株(H7)为另一组,并且同一组内的DNA多态性亦有差异。高粱丝黑穗病菌2号生理小种和3号小种间在分子水平上存在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