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48篇
  免费   442篇
  国内免费   3231篇
  2024年   105篇
  2023年   301篇
  2022年   314篇
  2021年   361篇
  2020年   288篇
  2019年   331篇
  2018年   222篇
  2017年   280篇
  2016年   297篇
  2015年   374篇
  2014年   653篇
  2013年   461篇
  2012年   606篇
  2011年   566篇
  2010年   573篇
  2009年   567篇
  2008年   844篇
  2007年   548篇
  2006年   519篇
  2005年   543篇
  2004年   458篇
  2003年   451篇
  2002年   483篇
  2001年   355篇
  2000年   359篇
  1999年   256篇
  1998年   181篇
  1997年   126篇
  1996年   121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80篇
  1992年   95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70篇
  1989年   68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刘志源  孙玉诚  王国红 《昆虫知识》2012,49(6):1696-1702
在长期的协同进化中,植物建立起应对昆虫取食为害的精密而又复杂的防御机制,植物转录组调控中防御应答基因的表达及防御物质的合成因不同的昆虫取食方式而异。一般来说,咀嚼式口器昆虫取食时造成大面积组织伤害,可诱导植物产生伤害反应;而刺吸式口器昆虫因其特殊的口针取食,诱导植物激活病原体相关的防御途径。不同的防御途径激活不同的识别机制和信号途径。本文从信号识别和转导上综述了不同食性的昆虫取食植物时所引发的防御反应,分析了昆虫-植物相互作用关系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962.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 是2005年首次在河北省发现危害夏玉米苗的新害虫,2011年7月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和江苏6省47市夏玉米苗期大面积暴发成灾,严重威胁玉米生产.为了从种群水平探讨该虫暴发成灾的机制,我们通过分析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 (mtCO Ⅰ)基因序列来研究不同地区二点委夜蛾种群的进化关系.本研究采集了河北、河南、山东和山西等地的19个不同地理种群样本,用同源序列比对的方法分析样本mtCO Ⅰ基因片段,利用DnaSP 5.0软件和Arlequin 3.5软件对不同地理种群间的mtCO Ⅰ单倍型多样性分析和Tajima's D中性检测,建立了单倍型邻接(N-J)系统发育进化树和单倍型网络图.结果表明,在203头个体的658 bp mtCO Ⅰ基因片段中,得到17种单倍型和18个变异位点,河北省的二点委夜蛾的单倍型多态性最丰富,而河南、山东和山西3省采集的二点委夜蛾样品其单倍型均有与河北种群单倍型一致的类型.二点委夜蛾不同地理种群间基因流水平较高,种群间没有明显的遗传分化,并且在较近的历史时期未经历明显的种群扩张.  相似文献   
963.
《生物学通报》2012,(5):6-6
英国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组“老化”基因,这组基因的开关是由表观遗传因素的作用所控制,对机体老化和可能寿命产生影响。研究人员指出,这些发现有助于研究外部因素,如生活方式怎样造成了表观遗传改变,为抗老化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64.
中学生物学教材中关于“细胞癌变”部分内容的教学,所涉及到的活动较少.结合美国BSCS《Cell Biology and Cancer》课程内容,介绍以随机数字表为材料模拟细胞癌变机制的活动设计,并加以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965.
《生物学通报》2012,(9):34-34
近日,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科研人员范旭丽等人发现,附生兰科植物多花脆兰的雨水传粉机制不同于兰科植物中已知的自交机制,是有花植物中第1例真正意义上的雨媒植物。该发现回答了学界一直以来对“雨媒”这一传粉形式是否存在的质疑。相关研究成果目前在线发表于《植物学纪事》。  相似文献   
966.
李建芝  刘欣 《生物学通报》2012,47(10):20-23
“伴性遗传的发现”一节既最终解决了“基因在哪里”这一重要问题,又揭示了伴性遗传的现象和实质.本节课的内容是基于遗传定律的进一步学习,因此教学时突出知识的深化和能力的提升,突出科学方法和科学品质教育.  相似文献   
967.
王彬 《生物学通报》2012,47(10):50-51
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材第66页在介绍tRNA的结构和功能时给出了下面一副插图: 显然这幅图是tRNA三叶草叶型的二级结构,此图在很多高校生化教材中很常见,且都是磷酸基团(-(P))位于左上端,羟基(-OH)位于右上端.图下端标有反密码子.那么代表反密码子的这3个碱基该怎么正确阅读呢?如果在此图中从左到右阅读,即P-3个连续碱基-OH,其实意味着反密码子是从tRNA的5 '端向3’端阅读的,即5’-3个连续碱基-3’.然而在教材同一页,接下来却出现了这样的文字叙述:"……如图所示(图4~6蛋白质合成示意图),反密码子为UAC的tRNA携带甲硫氨酸,通过与mRNA上的碱基AUG互补配对,进入位点1".  相似文献   
968.
H2A.Z是组蛋白H2A的变异体之一,是高度保守的组蛋白变异体,参与保护常染色体,防止形成异染色质;并且与转录调节、抗沉默、沉默和基因组稳定性有关。组蛋白变异体H2A.Z可能与染色体形成独立的结构域,从而调节染色质结构功能。但是,H2A.Z对染色体结构功能的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清楚。组蛋白变异体H2A.Z和它的表观遗传修饰对染色体动态结构和功能起重要的作用。该文将对组蛋白变异体H2A.Z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69.
《遗传》2012,(1):128
2011年,《遗传》收稿549篇,共有61位编委和约500位专家参与审稿。值此2012年新春佳节来临之际,《遗传》编辑部谨向所有参加审稿工作的编委和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970.
哺乳动物大脑皮层内的神经环路在神经发育、学习记忆、神经和精神疾病过程中表现出令人惊异的结构和功能可塑性。随着新的成像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应用,在细胞和突触水平上观察活体皮层内神经环路的动态结构变化成为可能,因此近十年来有关活动依赖的神经环路结构可塑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迅速。该文综述了该方面的部分实验结果,重点阐述个体生长发育、丰富环境、感觉剥夺、病理状态以及学习和记忆等过程和条件下树突的结构可塑性特点,尤其是树突棘的形态和数量变化特征;并简单介绍轴突的结构可塑性,以及结构可塑性相关的分子和细胞机制,最后提出未来该领域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