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7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8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虎血清H5 亚型流感病毒抗体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查明我国圈养虎群中H5 亚型流感病毒的流行情况,应用血凝抑制(HI)方法检测了1998 ~ 2009 年间采集于哈尔滨、宜昌、桂林、唐山、上海和郑州等地的309 份虎血清样品的H5 亚型流感病毒抗体效价。结果发现1998 年4 月至2002 年4 月采集的20 份血清样品全部为H5 亚型流感病毒HI 抗体阴性。在2002 年7 月至2003
年6 月采样于上海、唐山、哈尔滨的34 只虎中,有31 只曾出现过高热、抽搐和肺炎症状,其中24 只虎的血清样品H5 亚型流感病毒HI 抗体呈阳性(抗体效价1∶ 10 ~ 1∶ 320),2 只无临床症状虎也为抗体阳性。对2004 年随机采集自哈尔滨的220 份血清样品调查发现抗体阳性率可达25.9% ,其中28 只有临床高热与肺炎病史的虎中有14 只抗体呈阳性(抗体效价1∶ 10 ~1∶ 80),其余无病史的192 只虎中有43 只抗体阳性。2009 年8 月采集的35 份血清中仅有3 份H5 阳性,抗体阳性率下降为8.6% 。上述结果表明H5 亚型流感病毒能够感染虎并对圈养虎的健康构成威胁,而且其公共卫生意义更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2.
于2006年11月~2007年8月对珠江口西部的黄茅海河口区浮游动物进行了四个航次的生态调查,分别在入海口处虎跳门和崖门各设置1个采样断面,分析了两口门的水文特征和水体理化因子特点及其两者之间的差异显著性,调查研究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等分布特征。共检出浮游动物50种,桡足类占优势,24种,其次为轮虫类,为12种,枝角类和原生动物分别各为5种,多毛类、异足类、糠虾类和螺类各1种,此外,还有桡足类幼虫以及未知种类2种。分析得出,在调查周期内,虎跳门和崖门浮游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值的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与两口门的水体理化因子及浮游植物群落构成没有显著性差异有着直接的原因,而受两口门水动力条件不同的影响较小。由聚类分析结果可知,四个季节可分为两大组,虎跳门和崖门秋、冬两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较为相近,春、夏两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较为相近。  相似文献   
163.
长江三角洲奉贤DY03钻孔的全新统沉积物中蕨类孢子和藻类的种类丰富,如何正确鉴别,并解释它们的来源、传播与沉积过程等问题,成为讨论过去生物多样性变化、古生态环境与气候事件的重要基础.本文收录奉贤DY03钻孔沉积物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蕨类孢子和藻类,蕨类孢子可能鉴定到种或属的水平,但也有部分种类只能鉴定到科的水平,有的类型难...  相似文献   
164.
沟眶象     
<正>沟眶象为鞘翅目Coleoptera象虫科Curculionidae昆虫。分布在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江苏、陕西、辽宁、甘肃、四川等地,危害臭椿、千头椿等。成虫体长18.5 mm,略发光,前胸、鞘翅基部的大部分及鞘翅端部1/3处密被乳白色和赭色鳞片,额略窄于喙基部,喙的中隆线两侧各有两个明显的沟。成虫以嫩梢、叶片、叶柄为食,造成树木折枝、伤叶、皮层损坏;幼虫咬食皮层,随  相似文献   
165.
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分类学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小娜  秦晓娟  董刚  张峰   《生态学杂志》2014,25(12):3437-3442
为了研究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分类学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收集了33块样地的植物群落数据及样地环境信息,计算了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和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分析了Λ+和Δ+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Λ+和Δ+的平均值分别为270和76.5;Λ+与海拔和坡向均呈显著负相关;Δ+与纬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坡向呈显著负相关.从33个样地在置信漏斗的位置来看,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有较高的分类学多样性,主要原因是保护区建立30多年来,生态环境和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人类活动干扰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166.
正270年前,巴尔虎蒙古人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先哲来到大兴安岭,第一眼看到毛盖图山时就被这大山的气魄所震撼,认定这是圣灵之地,于是设立敖包开始祭祀蒙古人心中至高无上的神——长生天。"长生天"是蒙古民族的最高天神,因蒙古人以"苍天"(苍穹)为永恒神,故谓"长生  相似文献   
167.
<正>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张云课题组从两栖动物大蹼铃蟾中分离和克隆了第一个细菌毒素样蛋白和三叶因子复合物betagammaCAT,动物体内模型证明其具有清除细菌、保护动物免受致命感染的功能。相关成果日前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天然免疫是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在抵御和清除病原微生物侵害中起着重要作用。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依赖毒力因子,其中孔道形成毒素是最大的一类由致病菌产生的蛋白毒力因子,能插入细胞膜形成通道引起细胞损伤。目前,人们发现细菌毒素样蛋白广泛存在于各种动植物中,但尚不清楚它们的生物学功能。张云等从两栖动物大蹼铃蟾中分离和克隆出betagamma-CAT,并发现该蛋白质复合物的表达调控与微生物感染密切相关。betagamma-CAT  相似文献   
168.
孙晓凤 《蛇志》2014,(4):398-399
目的分析肺通气功能检测在变异性咳嗽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在我院呼吸科门诊确诊为变异性咳嗽的患者80例(发作组),行肺通气功能检测,内容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最大时间肺活量(FEV1)一秒率(FEV1/FVC)测定,呼气流量峰值(PEF%)和最大呼气中段流量(FEV25%,FEV50%,FEV75%)等指标,并与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对照分析。结果发作组肺通气功能指标低于对照组,小气道指标FEV25%,FEV50%,FEV75%,MMEF较大气道指标FEV1,MEFV,FEV1/FVC下降较明显。结论肺通气功能的检测可以评价变异性咳嗽患者的小气道功能障碍,为其诊断和病情的动态观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9.
<正>我区地处皖南山区,气候温和,自然条件适宜蛇类生长,蛇类种群繁多。其中以虎斑颈槽蛇分布较广,在我区黄山、青阳、祁门、东至等地均为优势种之一,主要生活于山区、丘陵、平原,常出没玉米地、路边、菜地、水沟边及近水、潮湿的草地等。曾有文献报道,该蛇颈部可分泌毒液,也有临床报道该蛇咬伤人案例发生[1]。我院近年来每年收治毒蛇咬伤患者近100例,但唯一收治1例虎斑颈槽蛇毒液致伤眼患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0.
4种生态因子对虎斑乌贼幼体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研究温度、盐度、饵料种类、投饵量对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幼体生长与存活率的影响,以确定其生长发育的最佳生态条件,为人工育苗提供理论依据。在室内控制条件下,采用单因子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18、21、24、27、30和33℃)、不同盐度(18、21、24、27、30和33)、不同饵料种类(虾糜、活糠虾、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死糠虾、虾糜+强化卤虫后无节幼体、强化卤虫后无节幼体)、活糠虾不同投饵量(0、2、4、6、8和10 g/d)对虎斑乌贼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温度对虎斑乌贼幼体生长影响显著(P〈0.05),最适温度为24-27℃,在最适温度下,存活率为84.4%-91.1%,特定生长率为4.82%-6.13%,存活率(y)与温度(x)的函数关系为y=-0.15x3+30.637x-447.002(r2=0.923)。幼体适宜盐度为24-33,最适盐度为27,在最适盐度条件下,其存活率为(90.0±5.29)%,特定生长率为(3.71±0.34)%。投喂7种开口饵料,以活糠虾效果最佳,存活率为(96.7±2.94)%,特定生长率为(3.77±0.23)%;强化卤虫后无节幼体效果次之,存活率为(95.6±2.31)%,特定生长率为(2.54±0.15)%,其余各组培养效果均不理想。投喂活糠虾,随着投饵量的增加,其存活率随之提高,摄食量(y)与个体重(x)的回归方程为y=0.227x-0.063(r2=0.9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