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2篇
  免费   541篇
  国内免费   3091篇
  2024年   123篇
  2023年   310篇
  2022年   347篇
  2021年   309篇
  2020年   222篇
  2019年   244篇
  2018年   212篇
  2017年   218篇
  2016年   226篇
  2015年   260篇
  2014年   330篇
  2013年   329篇
  2012年   330篇
  2011年   356篇
  2010年   338篇
  2009年   350篇
  2008年   411篇
  2007年   288篇
  2006年   202篇
  2005年   190篇
  2004年   210篇
  2003年   184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55篇
  2000年   155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1953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裸果木(Gymnocarpos przewalskii)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亦是古地中海第三纪孑遗成分。该文基于Maxent模型结合ArcGIS预测裸果木种群自冰期以来的分布变化、影响种群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及气候避难所位置。结果表明:随历史气候的变迁裸果木由末次间冰期经末次盛冰期进入全新中期,分布区面积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而适应区面积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目前主要分布于新疆中西部、甘肃河西走廊中部、玉门关以西北缘、内蒙古西部及宁夏北部等地。因祁连山山脉、阿尔金山山脉、昆仑山山脉及贺兰山山脉的阻挡,冰期在甘肃的河西走廊(疏勒河、党河流域)、玉门关西北缘(哈密)、内蒙古西部(雅布赖)及新疆(塔里木)等盆地形成了部分避难区。采用刀切法筛选出影响种群分布变化的4个主导因子及变化区间,即年降雨量变化范围为64.49~116.36mm、最湿季度降雨量变化范围为35.99~72.82mm、最冷季节温度变化范围为-13.31~-8.18℃及年均温变化范围为6.20~7.31℃。相对于温度的影响,水分对种群分布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92.
生境分析与预测是受威胁物种有效保护的基础。本研究通过ArcGIS技术平台,利用MaxEnt模型,结合野外调查获得的海南臭蛙(Odorrana hainanensis)66个分布点数据和17个30 m×30 m分辨率的环境变量数据,对该物种在海南岛内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海南臭蛙的潜在分布区主要位于海拔200~1 200 m的地区,最适宜的海拔范围是600~1 000 m,总分布面积约2 179 km2。海南臭蛙空间分布具有不连续性,其分布区分为三个斑块,尖峰岭所在地为斑块Ⅰ,霸王岭、鹦哥岭和黎母山所在地为斑块Ⅱ,五指山和吊罗山所在地为斑块Ⅲ。适宜生境分析显示,斑块Ⅰ适宜生境面积为218.4 km2,主要分布在尖峰岭中部的三分区、五分区和南部的南崖;斑块Ⅱ适宜生境面积为963.5 km2,主要分布在霸王岭北部的牙琼、南美岭以及鹦哥岭东部的鹦哥嘴、什寒、秀寨岭和黎母山主峰西侧的四分场;斑块Ⅲ适宜生境面积为997.1 km2,主要分布在五指山西部的那罗岭、南部的好定岭和吊罗山中部的度假村、白水岭以及研究区东部的牛上岭。环境变量分析显示,海拔是影响海南臭蛙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子,其次是坡度、距水源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年降水量,温度、湿度和日照对海南臭蛙的分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93.
随着统计模型及空间信息数据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物种分布模型已经成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研究大尺度物种分布情况的重要工具。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关键物种,在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采集高原鼠兔的分布点数据及环境变量数据,基于R语言中BIOMOD包中的7个模型对其在青海湖流域的分布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高原鼠兔主要分布于青海湖西岸和北岸、天峻县周边及布哈河流域上游,影响高原鼠兔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最暖月最高气温、NDVI标准差、最冷季和最干季降水量。BIOMOD组合模型中,推进式回归树模型(GBM)和最大熵模型(MAXENT)的模拟效果最好,广义线性回归模型(GLM)结果较差。而优化后的结果显示,模拟结果的集成和筛选能有效提高模型的精度和效果。  相似文献   
994.
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对中国(不含中国港澳台地区)流感月报告病例数进行预测研究,为中国流行性感冒(流感)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使用SPSS 24.0软件,以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国流感月报告病例数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并以2017年1~5月的月报告病例数作为验证数据,评估和筛选最优模型。以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国流感月报告病例数为基础数据,建立的最优模型为ARIMA(4,0,4),其平稳R2=0.672,标化BIC=18.032,Ljung-Box Q=16.381,P=0.089。对2017年1~5月的数据进行预测,预测相对误差的平均值仅为-3.25%。ARIMA模型在预测中国流感月报告病例数方面效果较好,但模型的建立和预测应用是个动态过程,需不断根据积累的数据进行调整,从而提高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995.
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对我国(不含中国港澳台)手足口病月报告的重症患者数进行预测研究,为该模型在手足口病及其它传染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根据2010-2015年全国手足口病月报告重症患者数时间序列,以2016年1-9月的月报告重症患者数作为验证数据,建立我国手足口病月报告重症患者数的ARIMA模型,并与2010-2014年数据建立的模型进行比较。2010-2014、2010-2015年两个不同时间序列建立的我国手足口病月报告重症患者数模型分别为ARIMA(1,1,0)(2,1,0)12、ARIMA(0,1,1)(2,1,0)12。以上两个不同时间序列预测结果比较发现,数据积累较多,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变小,但预测时间越短尚未发现平均相对误差较小。同一研究内容,时间序列年代不同,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可能不同;认为ARIMA模型数据积累越多、预测时间越短、预测误差越小的情况还需得到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996.
以紫甘薯全粉为主料,以燕麦粉、小米粉、果粉和糖粉为辅料,采用U10(1010)均匀设计,研究了风味冲调紫甘薯粉不同配方的感官性状。结果显示:对感官性状影响最显著的因子是小米粉,其次是燕麦粉、糖粉、柠檬粉,鲜橙粉对感官性状影响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经过对感官性状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风味冲调紫甘薯粉最适宜的配方为:紫甘薯粉64~68g、小米粉8~10g、燕麦粉7~9g、柠檬粉6~8g、鲜橙粉1~2g、糖粉9~10g。该配方兼顾了青少年和中老年的口味,具有较好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997.
以桂花品种'金玉台阁'(Osmanthus fragrans'Jinyu Taige')盆栽苗为供试材料,采用"3414"肥料效应试验设计方案,研究了不同单株施用量CO(NH2)2(0.0、1.0、2.0和3.0 g)、NH4H2PO4(0.0、1.5、3.0和4.5 g)和KCl(0.0、0.5、1.0、1.5 g)对秋冬生长期(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金玉台阁'开花性状及叶片中叶绿素和营养元素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筛选出适宜的氮、磷、钾肥施用量.结果表明:与CK〔CO(NH2)2、NH4H2PO4和KCl的单株施用量均为0.0 g〕组相比,各氮、磷、钾肥配施处理组'金玉台阁'的单株产花量、花瓣相对含水量、花径以及叶片中叶绿素、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含量总体上显著升高.CO(NH2)2单株施用量对'金玉台阁'单株产花量、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和全氮含量的影响最大,NH4H2PO4单株施用量对这3个指标的影响次之;NH4H2PO4单株施用量对'金玉台阁'叶片中全磷含量的影响最大;KCl单株施用量对'金玉台阁'花瓣相对含水量、花径及叶片中全钾含量的影响最大.在秋冬生长期内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均在12月份降至最低值.通过建立'金玉台阁'单株产花量(y)与CO(NH2)2、NH4 H2 PO4和KCl的单株施用量(分别为xN、xP和xK)间的肥料效应模型,得到的三元二次肥料效应模型为y=1.2027+0.7561×xN+0.2632×xP+0.4590×xK-0.2761×xN2-0.1201×xP2-0.5007×xK2+0.1901×xN×xP-0.0960×xN×xK+0.1185×xP×xK.以单株产花量为目标,'金玉台阁'的CO(NH2)2、NH4 H2 PO4和KCl的最佳单株施用量分别为2.58、3.56和0.86 g.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究影响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有关因素,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150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及15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两者进行对照研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检验的方法,对患者的术前资料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影响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因素及其临床特征。通过真菌特异性六胺银染色的方法,对150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进行分型。结果:以年龄(x_1)、病程(x_2)、涕血(x_3)、头痛(x_4)、单侧或双侧病变(x_5)和钙化斑(x_6)为变量,获得了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Logistic回归预测方程:y=-8.714+1.201 x_1+0.497 x_2+4.576 x_3+1.188 x_4+2.697x_5+4.118 x_6,P=exp(y)/[1+exp(y)]。与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病情况对比,发现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生多位女性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病程在3年以内,主要症状为头痛和涕血,影像学检查有单侧病变,且有钙化斑出现(P0.05)。在150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中,慢性侵袭性46例,非侵袭性104例。结论: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病可以通过其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预测方程进行预测,其临床表现有明显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999.
《菌物学报》2017,(3):385-392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是妇女常见病及多发病,白假丝酵母(白色念珠菌)是其主要致病菌。我们通过在大鼠皮下注射大剂量雌激素建立大鼠的假发情模型,然后在大鼠阴道内接种白假丝酵母(白色念珠菌)SC5314悬液,建立大鼠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模型。在不同时间点检测大鼠血浆中及阴道局部白细胞介素‐2(IL2)、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Toll样受体‐4(TLR4)的值,探讨VVC及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的免疫发病机制。我们发现大鼠血清中只有TLR4在第2周出现显著性上升,而在阴道灌洗液中,IL2在第3周显著下降,TLR4在第2和第3周显著上升,MBL在第1至第3周均显著下降。由此我们推断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发病过程中,阴道局部免疫功能异常可能与VVC和RVVC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样地, 以520个1 m × 1 m幼苗样方中胸径小于1 cm的乔木幼苗为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和2014年的幼苗调查数据, 运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分析了生物邻体和生境异质性对幼苗存活的影响, 探讨了次生针阔混交林幼苗存活影响因素及物种共存机制。结果表明: (1)适宜大树生长的局域生境同样也适宜幼苗的存活, 幼苗存活率与土壤含水量和有效氮等土壤养分显著正相关。(2)幼苗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 较多的幼苗邻体显著降低幼苗的存活率。同种大树邻体和同种幼苗邻体与幼苗存活显著负相关, 表明存在负密度制约效应。(3)随着幼苗年龄的增加, 生境异质性对幼苗存活的影响逐渐增大。该研究证实了密度制约效应和生境异质性对幼苗存活有着重要影响, 其相对重要性随着幼苗年龄级、功能群以及物种种类而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